高校图书馆空间与用户行为研究

2016-11-01 08:41魏小贞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用户行为因子分析高校图书馆

魏小贞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高校图书馆;用户行为;因子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图书馆空间及用户行为、态度和偏好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用户的行为偏好找出影响用户选择图书馆空间的隐含自变量,以期为图书馆空间改造升级提供指导,为新空间设计提供依据,为图书馆空间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9-0126-03

1研究背景

1.1研究历程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他撰写的《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居住空间是第一空间,工作空间是第二空间,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是第三空间。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重要的一部分,应重视对其空间布局的设计、开发及合理利用,提高整体审美感,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国际图书馆界于2009年提出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命题,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图书馆空间的研究热潮[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用户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小组研讨、演示报告等新的学习需求,协作式自主学习、沉思式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方式,以及用户不同的学习风格、研究习惯和使用需求等都对图书馆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这些转变给图书馆带来的危机,图书馆空间应在研究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兼具支持用户严肃学习、创新学习和寓教于乐的多种功能,从传统的馆藏阅读空间转变为辅助学习、激发思维、支持用户交流会友、放松心情及帮助用户找寻灵感和获取知识的新空间[2]。

高校图书馆空间研究源于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积极应对和支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契机。其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有效地支持用户的学习研究活动,它会随着用户教学及研究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仅从图书馆操作和管理的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在项目改造前期,图书馆要运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常用社会行为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全面调研用户的学习研究习惯、深入了解用户学习研究活动的特点,明确用户的学习习惯及需求。

1.2研究现状

目前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对某特定高校图书馆空间利用的案例分析和对某类高校图书馆空间现状的调查统计。徐越人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Hunt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如何利用问卷调查、面谈活动、人物角色法、服务路径旅程图和原型模式检测进行空间和服务设计[3]。邹薇以广东药学院图书馆为例,从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文化艺术设计、富有美感的家具、个人学习迷你研究厢、多人研讨间、休闲区及极具现代感和设计感的数字设备和丰富的数字资源等方面探讨了“以读者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4]。马慧生等人通过剖析“悠·图书馆”的发展理念,指出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新馆建设应着重从“人的空间”的角度考虑,从“书的空间”向“人的空间”进行转变,对各种功能空间进行合理再安排,打造一种悠然、舒适的图书馆生活方式[5]。如:图书馆内设置咖啡吧,书香伴着茶香或浓浓的咖啡香,能使读者彻底放松下来,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文中指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具有较为完备的餐饮等商业设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更多的生活特色和情趣,使读者愿意来、坐得住、待得长,充分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及多元化空间功能的服务。别立谦以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为例,探讨了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革特点,如:灵活可变的学习空间、更多的电子设备支持、更长的开放时间、提供食物饮料服务、移动设备外借空间和支持数字媒体创作及演示的数字媒体实验空间等[6]。刘金涛用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方法,详细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所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利用、设施配置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7];王迪等运用文献调查、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方法,对“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组成要素、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进行调查对比,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存在着空间紧张、经费短缺和观念有待改变等问题,对此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8]。

随着图书馆空间价值上升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之一,对空间价值的评估和优化成为迫切需求。李玉斌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校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项目的目标体系、评估框架和评估实践,项目主要以用户体验的视角、采用面谈和在线文字调查的方法收集评估信息[9]。董国华以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为代表,对其评估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价[10]。李大林介绍了美国田纳西大学图书馆的评估实践,主要是通过与院校管理系统数据间的关联分析,并辅之以用户调研方法,开展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工作[11]。

在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方面学者多采用现状描述和简单统计的方法。乔丽通过对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阅览空间的读者使用情况、停留时间、停留地点作为数据和影像记录,统计分析空间的使用情况,总结新时代读者的行为特征,提出了改进阅览空间设计的新思路[12];刘丽芝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进学园”空间为例,通过对用户学习模式、空间高峰人数、学习活动类型、空间利用时间和设备评分等项目的统计,论述用户对图书馆空间的利用情况。笔者在综合已有研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用户在图书馆空间的行为、偏好和态度。

2研究方法

2.1数据收集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包括在线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收集数据。考虑到因子分析要求问卷样本数量不少于自变量的6~8倍,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75份(问卷中共设置自变量18个)。为最大限度确保问卷的合理性,在进行正式调研前笔者随机选择了19位同学进行预调查[13]。在问卷设计上,笔者遵循先询问受访者的行为或经验等现状,再询问感觉或想法等意识,最后询问受访者属性的原则,问卷共计11题;在重要性评判和满意度评价题目中,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尺度设计。

2.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多是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因子分析在研究用户习惯、态度和行为及服务质量调查方面有明显优势,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来探索影响用户选择图书馆空间的隐含自变量。笔者使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数据抽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数据旋转。

由于所有变量在因子中的负荷量均大于0.5,故所有变量均可保留,表3记录了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温度、声级/音量、通风、灯光和卫生整洁情况在第一因子有较高载荷,可解释为与图书馆空间有关的物理环境;相应地其他因子可分别解释为图书馆空间的布局设计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各种资源以及用户的情感习惯因素。

3调查结果

3.1心理距离和群体归属的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高达91.4%的受访者表示有与好友结伴去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大部分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离好友或熟人物理位置相近的座位,有51.7%的人表示这一点对他们选择座位影响很大。在距离朋友或熟人较近位置学习,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是受访者表达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偏好。这一现象反映的其实是一个心理距离和群体归属的问题,对于结伴而行的用户,有时可能会因为只有单个的座位不能同时坐而放弃在此学习。另外,有超过70%的受访者有在图书馆进行小组讨论的经历,这表明用户之间以学习为前提的互动合作行为越来越普遍。对这种个人与群体主动交互的“建构式学习”行为,图书馆在空间布局和座位安排上可给予一定的支持。

3.2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

在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方面,除了传统的安静学习、较为隐秘的个人学习空间外,受访者也表达了对有声讨论、24小时刷夜、食物饮料等方面的新需求。超过68%的用户希望图书馆设立多媒体制作辅助工作室,81%的用户希望设立有声讨论区,也有超过70%的受访者希望图书馆设立休闲区。用户认为,能够交谈、分享观点、讨论和争论对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4讨论

4.1图书馆应与时俱进

用户选择图书馆空间是基于他们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图书馆应当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方式及当今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把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和服务发挥到极致。用户学习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支持这些行为的空间和设备,为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

4.2影响用户选择使用图书馆空间的四大因子

根据笔者的研究,物理环境、布局设计、学习资源和情感习惯是影响用户选择使用图书馆空间的四大因子。①物理环境是指图书馆空间中与人类工程学有关的广义的一系列物理特征,比如声级/音量、照明度、温度等。②布局设计侧重于空间的布局及桌椅的舒适度。③能够便利地获得与学习有关的各种资源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极为重要,通常有PC、网络、WiFi、插头和多媒体电子设备等。④大部分用户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习惯,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自己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

5结语

图书馆空间利用与用户行为研究,涉及图书馆空间的整体布局、物理环境、图书馆服务及更深层次的人的行为、个性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笔者利用因子分析法探讨高校图书馆用户空间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及实践指导意义,为此,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该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空间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咫渝,孙晓.大学图书馆的3C空间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4(3):119-123.

[2]刘丽芝.图书馆学习空间利用初探: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进学园”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5):107-113.

[3]徐越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114-120.

[4]邹薇.“以读者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以广东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4(6):6-8.

[5]马慧生,李蓉,吴玉萍.从“悠·图书馆”看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新馆建设思路的转变[J].图书情报工作,2014(S1):113-114.

[6]别立谦.试析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特点与趋势:以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41-44.

[7]刘金涛.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4):135-140.

[8]王迪,司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1):22-26.

[9]李玉斌.迪肯大学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1):93-96.

[10]董国华.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94-97.

[11]李大林.基于LibraryCube的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研究:以美国田纳西大学图书馆Library Cube空间价值评估实践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6):12-14.

[12]乔丽.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读者行为模式分析[J].兰台世界,2014(8):131-132.

[13]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16-29.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用户行为因子分析高校图书馆
电力高校图书馆转型智库服务的研究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