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雯
2003年4月,在由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共同发起、上海市发明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承办的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学生陈聪经过三轮评选,最终荣获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称号。他的论文《时空几何》受到叶叔华等多位院士与由上海八所大学的校长组成的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也许我们会认为陈聪同学平时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可事实上,陈聪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平时不太守纪律,学习成绩一般。但他对几何这一领域却“情有独钟”,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最终写成长达十几万字的论文《时空几何》。
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凭借对几何的浓厚兴趣,竟然写出了长达十几万字的论文。陈聪的写作,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要我写,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写——我要写。陈聪的这种积极主动的写作状态不正是作文教学改革所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吗?陈聪这一案例不正是“乐学”教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最好佐证吗?陈聪现象对于解开当前小学写作教学面临的困惑,突破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有着重要的启示。于是,笔者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陈聪这一案例进行了剖析。
一、激发写作兴趣——我想写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把通过感官获得的对诸事物的情感在脑中再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它依存于客观现实,是生活实践、思维、运动和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人的心理对行为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而后才有行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其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而写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表达的兴趣或愿望。
陈聪之所以能够写出十几万字的数学论文,正是因为他对几何这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探索,产生了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的迫切愿望。陈聪的写作,不是教师要他写,而是他要写。
反观目前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指定一个题目或圈定一个范围就要求学生去写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负担或包袱,进而失去了主动写作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学生喜欢写作,必须首先从培养兴趣入手。
青岛市李沧区的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分析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需要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写作兴趣的特点;接着,探索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体验,唤醒学生内心表达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内在动力;然后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了小学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构建了与其相应的快乐作文教学体系。这一研究遵循了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规律,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写作从产生兴趣到感受乐趣,最终成为一种志趣的快乐作文教学理念。
二、掌握写作方法——我会写
兴趣能使个体产生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兴趣是散漫的、无中心的,持续时间短,容易消失和改变,学生由于感兴趣而产生的快乐只是一种直觉的、浅层次的快乐,是一种情绪的体验。而写作教学不但需要引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这种兴趣保持下去,并把其引到乐于探求方法、积极进行写作中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本领或技能,就能体会到掌握这种本领或技能的必要性与乐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当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运用这种方法的愿望,假如教师趁机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往往能够快乐地接受,投入地练习,轻松地完成。
陈聪同学在《时空几何》一文的简述中,寥寥数语即阐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此项研究的科学价值,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这是因为他不仅对数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为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愿意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因为具有写作的能力,所以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体验到实现内心需要的快乐。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探索,注重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的领悟,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青岛市李沧区“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的教学研究中,对典型例文的教读就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一篇课文,而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以“教”促“读”,让学生学习语言、习得方法,再通过多样的、自由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内心情感,使学生运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素材着手写作。学生刚刚学会某种表达方法和技巧,会产生运用这种本领的愿望,如果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写作,既能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进入自然的写作状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写作、顺利完成写作带来的乐趣。
三、满足内心需求——我乐写
乐趣跟兴趣相比,逐渐具有了集中性与持久性,学生由此而产生的快乐也由那种直觉的、浅层次的快乐发展为体验写作本身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会写而感觉到快乐,属于一种心理的体验。但是,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不能只凭兴趣和乐趣,而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要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就得让学生在理解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持久的兴趣来维持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从而逐渐使写作成为现实的、甚至是终身的需要。
陈聪同学之所以能写出十几万字的《时空几何》,正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并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试想,陈聪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催化和驱动,没有把自己凝聚于知识之中的智慧与才能展示出来的强烈愿望,怎能主动而又自觉地把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撰写出来呢?
因此,写作教学应注意创造各种机会,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体验,使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结合起来。当学生把写作看作传递心声、表达自我的工具时,他们的心也会随着对生活的感受活起来,于是就会自觉地去写,就会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写,就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并从中享受到创作的快乐和满足需要的快乐。在情感的驱动下,写作也由乐趣转为一种志趣。
例如:在学校课堂环境中,生活实践是引领学生走进真实世界、回归生活本质的主要途径。如果脱离学生本身的生活、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就违背了学生写作的自然状态。青岛市李沧区的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结合了其他学科丰富的资源,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进行郊游、调查采访,关注学生难忘的经历或爱好、特长,给了学生倾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但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下来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产生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自觉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达到“情动而辞发”的乐写境界。
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心理体验。志趣是能使人产生个体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高级兴趣,由此而产生的快乐是一种成功、成长的快乐,是一种有为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甚至是整个人生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因此,要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就得从心理学的角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写作服从并服务于学生自身生活的真实需要,从而使写作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并最终成为学生现实的甚至是终身的需要。青岛市李沧区的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是符合心理学的特点和写作规律的。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