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玮
三次升空的老航天员和年轻的新航天员一起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任务,“天宫二号”正在向空间站的方向迈进。
在第六批航天员即将升空之际,朱九通只记得有过两次流泪。第一次是从北京出发前,景海鹏和陈冬的妻子“眼睛有点湿润”,第二次是出发前几小时景海鹏的眼泪。
10月17日凌晨1点多,景海鹏和陈冬起床去餐厅吃饭,陪他们一起吃饭的是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费俊龙、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以及另两位候补航天员。几个人拿着红酒杯各自倒了一点儿可乐,景海鹏似乎说了一些沉重的话,陈冬绷着嘴表情严肃,最后景海鹏哭了。
从“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上天时起,朱九通一直都担任着航天员的专职摄影师,见证了每一次的载人飞行任务。“最紧张的是杨利伟那一次,发射之后我看前方指挥大厅里很多人都激动地落泪了。之后每一次大家都很轻松,像景海鹏已经上去过两次,这次心里更有把握。”所以他觉得景海鹏只是一时情绪激动。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左)和陈冬
第六次载人发射,早已没有杨利伟当时那种悲壮感。朱九通向本刊回忆当时的场景:“他们按时起床,两个人都面带笑容出来,表情很轻松。”朱九通在外面看他们的表情,很快几个人就带出了笑意,干掉杯中的可乐仍觉得意犹未尽,几个人又举起碗里的汤碰了一下。
两个航天员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间里。收拾好行李后,像以往每个航天员一样,他们要在房间的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景海鹏住在自己2012年乘坐“神舟九号”第二次升空时的房间,聂海胜2013年第二次升空也住在这里。陈冬住的是杨利伟当年住过的房间,门背后最上面写着“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下面依次是张晓光和刘伯明的签名。
朱九通要在升空准备过程中拍一些照片作为资料,因而能始终观察到两名航天员的情绪状态。“他们俩的确很轻松,有时我让他们看一下镜头,他们就会很配合地摆一个手势,或是两个人手拉着手。”两名航天员中,景海鹏50岁,陈冬38岁,他们分别来自我国在1998年和2009年选拔的两批航天员。景海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搭档陈冬相当满意。“我们俩性格特别相像。一是凡事心里有数,平时都是看得多、听得多、干得多、说得少。二是心细。以前执行两次任务,战友们说,以前听说你细,没想到你这么细。但跟陈冬在一起,我发现某些地方他比我还细。三是一个问题不解决,誓不罢休。四是都有追求完美的‘毛病。一次考试,一共两个空,他全填上了还不算,又在后面添了一个括弧,把其他要点全写上了。此外,这位小兄弟对我特别尊重,训练一年多从来没有在我之前提前上车,每次电梯打开以后,他都会目送我上电梯,让我特别感动。”
陈冬是这次公布的航天员新面孔。他和刘洋、王亚平都是2009年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他和刘洋既是同一届的河南老乡,又是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同班同学。陈冬是洛阳人,他的中学班主任姚志强告诉本刊,陈冬所在的班级,一直都非常重视体育锻炼,陈冬既是班长,又是足球队队长,还是学校运动会上各种项目的主力,身体素质非常好。高二的时候,高三有一名很调皮的学生退级到了姚志强老师的班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几个月后,如期参加了高考,结果这名学习不太好但运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考上了飞行员。“这对陈冬的触动非常大。我也借这个契机跟学生们说,有机会都去参加飞行员招募,这是多光荣的一件事。”姚志强说,结果第二年高考,陈冬和班上另一名女生都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为飞行员。
考飞行员,陈冬差一点因为视力原因落榜。但他高考考了620多分,比当年的一本线高出不少,长春飞行学院招生办的老师从没见过这么高分的考生来报飞行员,很珍惜,就又把他的体检结果调出来重新审查。飞行员招募的视力线是1.0,而陈冬的体检结论是0.9,招生办老师发现,查视力的两位医师结论不一致,一位给的结果是1.0,另一位是0.9,为了保险起见,最后填了0.9。因为他的文化课成绩太好,最终这个有争议的视力结果被忽略不计。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曾评价陈冬说,作为年轻一代的航天员,他各方面都很全面、优秀,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短板,是很优秀的航天员。“平时你看陈冬说话温文尔雅,也很质朴,但是他很有主见,也很聪明。”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
在航天员中排名第一来之不易。军校毕业后,陈冬在嘉兴机场空军部队服役,飞行过强-5超音速轻型强击机,2010年入选第二批航天员之后,训练更加系统和艰苦。航天员要掌握八大类58门课程,陈冬曾回忆说,平时需要学习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一门课程,他们要在一两个星期之内学完。“我记得那时候白天上完课,晚上就待在宿舍里面翻书,不会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讨论。”除了理论学习,航天员的训练也相当残酷,比如离心机练习,要求航天员身处八米旋转臂一端的关闭吊舱内,训练中他们常常被无穷的离心力甩得脸部变形;为了习惯长时间的太空失重状态,航天员还要承受五天五夜的头低位卧床练习,在倒竖的状态下,他们要正常地吃饭、喝水,进行摄像等操作。
这次在“天宫二号”工作30天的中期驻留飞行任务中,陈冬主要负责做实验、维修设备,甚至还要养蚕、种菜,他的角色更偏向一名工程师。针对此次任务及未来空间站任务,黄伟芬解释,第二批航天员在一些方面能力更强,而首批航天员则胜在经验丰富。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个三次升空的航天员,他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肩负载人飞船驾驶、交会对接、飞行计划管理、飞行安全保障等职责。从后来公布的几段录音对话中来看,“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后景海鹏更加沉着轻松,“老司机”景海鹏让陈冬多看看窗外,并且一直追问到陈冬回答“爽”才罢休。景海鹏察觉失重状态的来临也比陈冬敏感得多,进入“天宫二号”时,陈冬一不小心飞过了头,景海鹏一把把他拉了回来。
与高分录取成为飞行员及备训六年就获得升空机会的陈冬相比,景海鹏的起步并不算顺利。
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的农村家庭,是家中老大。1984年,他第一次参加飞行员招募考试,不幸落选。他的妹妹景艳芳回忆说,这对大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连门都不愿意出,说自己“没脸见人”。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父亲想让他退学,兄妹三人的学费让务农的父亲难以为继。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继续考学的机会终于是保住了,第二年,景海鹏不负众望,终于被空军录取为飞行员。他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时,经过几次体检,他成为仅有的两名候选人之一,空军体检的最后一项是放大瞳孔,这是最难的一关,他也通过了。散瞳后怕见光,医院发了一副墨镜给他。“我戴上墨镜骑着自行车回家,到田间地头找父亲。我爸戴着草帽正在田里除草,我对他说:‘我考上空军了。我爸二话没说,扛起锄头就往家走。我戴着墨镜,推着自行车跟我爸一块回到家里,那一刻我掉眼泪了——我觉得梦想可能快要实现了。”景海鹏回忆说。
景海鹏在航天员里是公认的刻苦努力,朱九通记得航天员刚刚见到“神舟五号”内部环境时,他曾进去拍照存资料,回来之后景海鹏就来问他要一张仪表盘的照片。“那个仪表盘非常大,上面的按键非常多,他让我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帮他印一张照片,回去放在宿舍里,没事的时候就看着练习。也只有他一个人来找我要。”虽然1998年就入选了首批航天员,但2003年杨利伟升空时的三人首飞梯队里没有他,“神舟六号”派出的是费俊龙、聂海胜,他当时是候补航天员,也没有获得机会。他曾回忆说,当人们开始为费俊龙、聂海胜庆祝凯旋的时候,他就开始备战“神舟七号”了,结果终于如愿。四年之后的“神舟九号”升天,他再次担任了指令长,和他一起升空的刘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神舟九号”返回后不久,大家还都在进行身体恢复,结果她看到景海鹏的房间里满屋子的学习资料,刘洋诧异地问他:“‘神十任务按规定我们不能参加选拔啊?”景海鹏回答:“那还有下次呢,‘神十一‘神十二呢!”
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里将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保持与地面同步的作息时间。他们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强化体格,要收看“新闻联播”以免与世隔绝,“天宫二号”里的医疗系统可以随时监控航天员的健康状态。他们的食物也更加丰富了,食谱周期为五天,各种食物的种类达到近百种,一个长期稳定的空间生存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除了科学任务,航天员还要在太空中承担摄影和摄像的职责,其中摄影的部分由朱九通来当老师。在“天宫二号”里拍照片,只需要分为舱内、舱外。舱外主要是透过舷窗来拍摄地球,朱九通指导两人根据光圈和快门速度来拍摄炫光表面。为了能更便捷地拍出工作照片,他和景海鹏、陈冬一起到地面的天宫模拟仓里实地拍摄,“天宫二号”的光源固定,景海鹏升空过两次,知道“天宫二号”的光线更明亮一些,根据这些条件,朱九通建议航天员手动调好快门和光圈拍摄舱内。“他们的确比一般人掌握得更快。”朱九通说,景海鹏去院子里拍太阳,又用鱼眼相机拍摄出一些角度夸张的舱内生活,几下子就掌握了朱九通传授的要领。
临走时,两名航天员各自带上了一卷照片画轴。“每人30张,让他们每天都能看看解闷。”朱九通说。陈冬的照片里最多是他和妻子的合影,以及和一对双胞胎儿子玩耍的照片。景海鹏的照片就相对刻板一些,包括他之前执行任务凯旋时的现场照,和某次回运城老家的几张端端正正的合影。在他的卷轴开端是小侄女跳舞踢腿的照片,前两年,景海鹏的弟弟去世了,他非常疼惜弟弟的女儿,这次也把她的可爱照片带去了太空,以解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