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古陶瓷的当代价值浅析

2016-11-01 21:55林梓波韩馨
关键词:闽西传统工艺陶瓷

林梓波 韩馨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闽西客家古陶瓷的当代价值浅析

林梓波 韩馨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闽西客家区域古陶瓷窑业因其地域特性与历史因缘,一直是中国陶瓷史上南北碰撞、交融、互补和优化的见证。本文通过对闽西客家古陶瓷的多元包容性、民间地域性和传播拓展性等文化特性的解析,来阐释客家瓷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的文化产物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现实意义,以期探究民间传统工艺在当下传承与构筑当代文化风貌中的再造价值。

客家瓷艺;客家文化;文化传承

陶瓷作为一种人类的手工造物,不仅表现为“形而下”的器物形态,也是“形而上”的道之载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有形而活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生态,包含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存续以及文化的认同、传播与发展。正如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长汀县志》中铭记:“陶寡不可为国,岂犹虑乎。”闽西客家区域古陶瓷的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南北技艺交流传播以及市场运销的兴衰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就是闽西客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的缩影。对客家瓷艺的文化生态特性进行深入的认知解析,窥探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与应用,在当今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战略中深具意义。

一、闽西客家瓷的文化特性

闽西客家古陶瓷艺术是客家人在生存本能的需求与外在条件的相互适应下诞生,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农村手工民艺。它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传统的工艺技法以及朴素的民俗内涵等,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瓷艺在与中原瓷艺历经千年的兼容并蓄、交汇融合之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生态陶瓷文化特性。其主要特性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包容特性

客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原文化与在地文化相结合的再生产物。客家先民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被迫离开世代生存的故土,改变了其“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他们迁出黄河流域的历史阶段不同,带来的中原文化的基本风貌和主体精神也都不尽相同,而其到达不同目的地的在地文化也有各自的特性,走走停停的迁徙生活导致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生成多元包容四海的客家文化与瓷艺特色。以客家迁徙文明为背景的瓷艺文化,是以迁徙文明为基础的现实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客家瓷艺十分善于吸收借鉴其它区域工艺之经验,中原陶瓷技艺与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闽西客家瓷艺的发展。例如,宋代时随着北方窑业工匠的迁徙南下,客家区域早期粗犷古朴的制瓷技法很快就被堆贴、刻划、印花等精湛的工艺技法所取代,胎体制作薄而致密,装饰纹饰简洁生动、构图疏密有致,釉色柔和淡雅,瓷质细腻,匀润如玉,通体格调统一而和谐,与当时宋代中原主流陶瓷装饰审美追求日渐趋同。

客家瓷艺的应时性、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在吸收借鉴其它地区文化与制瓷技术的同时,也善于根据在地的生活习性、审美风尚等对瓷艺进行合理地改良利用。例如,闽西客家瓷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器形往往比它地较大,这是因为闽西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距离外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食物中多腌制食物,加之客家人特有的餐饮美食,如大盆的酒炖鸡、盐火焗鸭、酿豆腐、梅菜扣肉等装配所需,故闽西客家瓷中多见盅、钵、盘、罐等造型厚重实用的大器皿日用瓷具。这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山区生活中逐渐谐适生存环境与当地饮食习俗,不断进行着再创造的产物,充分展现了其在交汇融合中多元包容的瓷艺特色。

2.民间地域特性

客家古陶瓷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基本上都是在地的百姓。由于其以大众商品性生产为主,相对应于上层文化的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属于下层文化中的区域民间艺术。客家瓷艺正是在这样一种民间大众审美与集体创造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民众需求进行的生产与革新,恰恰是这种在地的群体性造就了客家瓷艺独特审美内涵的根基。由于客家瓷的生产是为满足在地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是应对国内外市场消费群体的普遍需要而生产的日用瓷,其在装饰审美、造型理念、运用价值等方面都带有浓厚民俗生活的质朴气息。例如在闽西将乐窑中出土的青釉多角罐,其器外壁塑尖角五组,成纵向均匀分布,斜向而上,横向五行排列。这奇特的造型设计,创意来源于客家的方言发音中“角”和“谷”同音,多角即多谷之谐音。其多角装饰的造型表达了当地民众托物寄愿,祈求五谷丰收的纯朴期盼,寓意吉祥。

(宋) 将乐窑青釉多角罐

闽西客家瓷的民间性表现在陶瓷的内在适用与外在装饰上,其造型和装饰往往体现着功能的需要。在内在适用方面,追求的是本着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和务实的精神,生产设计的陶瓷是为生活服务的,以实用性、多功能性为根本。闽西客家瓷中比较常见的品种是盅、钵、罐、坛、盘类等器物,这些器物都具有多功能适用性,如罐类、坛类等产品,不仅可以装酒盛水,也可以盛装粮食甚至是其它物品,这种功能上的适用性是与生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在客家瓷器物的外在装饰上,客家瓷生产者追求清新纯朴、挥洒自然的装饰风格,少见繁缛琐碎、刻意求工,这构成了闽西客家民间古陶瓷的独特民间地域审美特质。

3.传播拓展特性

经南北文化的大碰撞,客家瓷艺历经了千百年的多时段、多散点、多迁徙、多元素汇合,因地制宜,四海传播。客家瓷艺在与中原瓷艺的交汇融合、传承与创新中随客家族群迁徙的脚步,在交汇融合中形成了多元的新生力量,走向域外各地,甚至还运销海外市场,在东南亚等地谐适生存,使中华文明播衍全球,拓展中国文化版图。这种客家瓷艺的传播拓展性具体来说包括了技术的传播拓展、人才的传播拓展与产品的传播拓展等。

从技术上的拓展来说,技术的传播让闽西的制瓷工艺、窑业技术以及装饰纹样的样式在历代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在三明中村回瑶宋代古窑遗址中就发现有系统的制瓷作坊和泥料淘洗池等遗迹,以及构造科学的龙窑,甚至还发现了窑神祭祀台的存在。从出土的窑具可推测当时的烧制方法大都是采用匣钵入窑一次性烧成,装烧方式有垫烧、匣钵正置仰烧、托座叠烧、支圈覆烧、对口烧等。其烧制形式的多样化,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已很成熟。在得益于技术的传播输入之余,闽西客家瓷艺也伴随着陶瓷器的海外运销,对外传播输出先进制陶技术。明清时期福建人大量到南洋谋生,许多闽西客家瓷艺人随之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制瓷烧造技术。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就是在此影响下学会了先进的陶瓷器烧造工艺。

在人才传播拓展方面,闽西客家的制瓷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交流传承发展,客家瓷艺人早已具备了闯天下创业谋生的能力。例如,明代闽西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大力扶持发展手工业,闽西瓷业不仅在生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上顺势而为,同时还不断向外输出技术和人员。这在宁德、永春等地县志均有明确的记载,如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刻本《永春县志》载:“有瓷器,色微绿,出县北十九都,皆龙岩人业作之”。

在产品的传播上,由于闽西客家古陶瓷生产窑址地处“四海通衢”的地理环境,境内有闽江和汀江支流的源头,得江河直达海港之便利,其外销线路也在不断拓展。在宋元时期,闽西客家瓷主要通过泉州港、汕头港、福州港,销往印尼、菲律宾等南亚国家。在明清时期,闽西客家瓷主要由漳州月港、厦门港、福州港,销往日本和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甚至还到达红海,进入北非和东非市场,使中华文明播衍全球。

二、闽西客家瓷艺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闽西客家瓷艺承载了客家民系千百年来的造物智慧,是一支以活态形式流传的民族文化文脉。客家瓷艺的内涵丰厚而深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朽的传统造物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当代重振传统工艺的文化语境中深具现实意义。

首先,客家瓷艺作为一种推动客家区域社会进步的手工技艺造物活动,体现了客家民系的文化和历史充满了大众智慧与创造力。闽西客家古陶瓷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形象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它体现了民间工艺的手作艺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传统工艺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展示,闽西客家瓷拥有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属性。客家瓷艺的手工技艺造物之美在于这是一种关于心的劳动创造,客家瓷艺人们在反反复复夜以继日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手作技艺。倡导客家瓷艺这类极具有大众智慧与创造力的传统造物活动来手作当代工艺品,可使当代工艺回归与人亲近的工艺之道。

其次,客家瓷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具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客家民系大众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客家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力。客家瓷艺在古代作为一种文明传播的载体,它所携带的信息远远超过一件生活器物的范畴,它代表了一种民间美学,一种区域技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客家民系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当下,为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观念前提。由于西方外来文化受到推崇,国内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各区域文化的内涵,不断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来扩充和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张力,更好地、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陶瓷艺术素享盛誉,客家古瓷艺作为区域在地传统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高度浓缩了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客家瓷艺等民族手工技艺的再造应用与持续传承发展,对加强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意义。

三、闽西客家瓷艺的当代再造价值

当下在各区域的社会和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着传统工艺如何再造应用的问题。作为生长于民间并承载传统手工艺文化内容的闽西客家瓷艺而言,由于地域相对闭塞,开放度不足,区域文化资源没能加以充分推广与应用,正日益丧失生存的土壤。如何充分发掘闽西客家瓷艺在当代的运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家振兴传统工艺战略,建立文化自觉,挖掘客家瓷艺文化的传统内涵,赋予现代活力。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复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复兴被提上议程。民族的东西能够以有生命的活态方式展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世界,深入研究本民族传统工艺的个性与特点,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大国气魄与文化强国风貌。而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事业以及要达到文化甚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客家瓷艺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中原文明文化观念再造过程的呈现,是迁徙异地的中原汉民族保持中原文化传统的同时,兼带了迁徙地域特点的一个文化符号表征系统之一,是客家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泉。客家瓷艺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就是要进行传统文化与工艺的再造振兴。坚持继承发展、转化创新,赋予其现代活力,让老祖宗的东西以全新的面貌融入现代社会这片新的生存土壤,这样才能让传统工艺再次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其次,要充分立足客家瓷艺文化,研究客家瓷艺独特的文化内涵,探求客家瓷艺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分析客家瓷艺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加深对客家瓷艺的学习与传承,实现客家瓷艺的再造创新。客家瓷艺与客家风俗民情、建筑艺术等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这些都是闽西地区特有的丰富且浓郁的文化资源。闽西客家瓷艺的再造运用要与客家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用文旅融合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进行整合,研发客家瓷艺旅游产品。具体来说,要以客家瓷艺文化为依托,借助陶瓷的媒介语言,在设计中体现各种客家文化资源与文化要素,以在地文化中特有的元素为原型进行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把客家瓷艺与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相融合。还可通过各种科学、可行的手段还原代表性客家古陶瓷文物于民间生活,实现文化资源的活态化传承,让代表性客家古陶瓷传承以活态形式走向寻常百姓家,使民众切身感受客家古陶瓷的艺术魅力。

再次,客家瓷艺造物思想,尊崇自然,注重材质,物我和谐等对人性的尊重,形成独特之客家民系美学,这对于创作有中国特色、中国风貌和气魄的文创新作是很有意义的。客家古瓷艺的工匠们在造物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手工艺造型和装饰之美,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审美精神的继承和推广,注重实用器物的审美和内涵,使器皿达到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融合。客家瓷艺对器物文化内涵的追求以及传统造物精神等都值得当代造物者学习。在创新闽西地域文化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客家瓷艺的形式借鉴、营养的吸收,将客家瓷艺的图案纹样或造型经过提炼,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应用到当代的再造实践中去,使现代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创意产品更具有在地文化特征。

四、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要振兴传统工艺,就要改变区域传统工艺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民众生活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充分认识闽西客家瓷艺在当下的再造价值,面向当代的发展现实需求,做好传统手工艺的资源转化,认真深入地研究客家瓷艺中的风格样式、审美理念以及工艺材料、制作手段等经典要素,建立传统工艺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深刻联系,融汇当代审美,以当代设计的形式来复兴再造,实现传统工艺在当代的振兴发展。

[1] 梁宪华,翁连溪.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 李敏. 闽西客家瓷历代工艺之嬗变探究[J]. 北京:雕塑,2016(4).

J527

A

1003-9481(2016)06-0041-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西客家古陶瓷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0YJC760042)

林梓波,男,福建德化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陶艺教学与研究。

韩馨,女,贵州凯里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陶瓷美术。

猜你喜欢
闽西传统工艺陶瓷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陶瓷艺术作品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