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 要: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一种文体。20世纪80年代以前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比较寂寥,到了80年代以后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小说主人公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历来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美学和文化学两个层面,对近30年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研究予以梳理、概括。
关键词: 近三十年 才子佳人小说 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指的是明末清初产生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专门讲述才子佳人离合之情的一种小说类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才子佳人小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1]。“一见钟情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是其固定的情节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比较寂寥,到了80年代以后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才子和佳人,历来都是研究的重点。学者对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横向的“通”和纵向的“变”两个方面。“通”,指的是不同文本在特定历史形势下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带有的规律性的特点;“变”即指文本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佳人形象的演变。本文兼顾这两个方面,拟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佳人形象进行梳理。
一、佳人形象的美学关照及其意义
学者从文本出发,通过综合和归纳法,结合时代因素,深入发掘佳人形象的“隐性”和“显性”的美学内涵,总结佳人形象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代表论著有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冯汝常《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李鸿渊和张红的《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等。按照关照角度的不同,学者或从横向上进行宏观归纳,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细分。
1.对佳人形象的横向宏观归纳
研究者主要将眼光放在对佳人群体形象的塑造上。作为在文学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人,其形象自然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及价值。作家在塑造这些形象时既受传统的审美规范的影响又融入了新的时代风貌,这些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在男权眼光关照下的女性美的规定性,研究者大致有以下观点:
注重从才、情、识三个方面挖掘佳人形象的美学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定义是“真、善、美”三者的水乳交融,学者多从这三个方面论及。如刘坎龙在《“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一文中认为,在明末清初个性解放及浪漫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又重新被发现,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一批貌、才、情、识兼具的佳人形象。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冯汝常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一文中归纳出佳人的三个美学标准是:弘文奇才,才赢天下;胸怀胆略,淑女士心;慧眼识才,择婚以智[2]。李鸿渊、张红《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认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佳人兼具外在的容貌和内在的胆识、智慧之美。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作为明清文坛的一朵奇葩,佳人形象特征自然来自培养滋润她们的土壤——明末清初的社会。研究者从时代因素出发认为这些形象难免苍白、概念化之讥,但是她们确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女性形象的一大突破,没有这些略显平板的女子就不可能有《红楼梦》众艳群芳。即这些形象受社会审美观念变迁的影响,对旧有社会秩序的一种冲击,同时也为《红楼梦》里大观园女儿群体形象的塑造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正如陶应昌所说:“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不是简单地由命运推着他们前进,而是有着明确的理性追求,而这种追求,则以《红楼梦》告一个段落。”[3]刘坎龙也持此看法:“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出的貌、才、情、识兼具的佳人形象,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才子佳人小说通过所塑造的佳人形象,还体现出一种不同于‘郎才女貌的婚姻观。”[4]李鸿渊、张红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5]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学者注重佳人形象所体现的“通”的方面,同时也注意到“通”中有“变”。
2.以历史眼光对佳人形象的研究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正如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一样,文学的发展也不断经历继承和创新。一些学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认识到佳人形象除了大家公认的共性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佳人形象也有很大变化。
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引郭昌鹤观点,认为佳人需要具备的模范特征有:内在质素是貌美、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外在出身多为江浙达官贵人的独养女。作者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后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内在方面性情豪爽,一些人还会武艺,具备奇特胆识。外在出身都比较高贵。通过考察前后期佳人形象特征的不同之处,郭浩帆认为前期产生的佳人形象多是标准的,而后期的形象在非模范的或非标准的方面有明显增加。这种成分增加的意义是深刻的,即作者展示出其妇女观的反传统特征,使读者明白佳人并非空泛的才情貌的简单叠加,她们更有值得尊重的奇才智慧、像男子一样的胆识与心志,同样也有以才智来自择婚姻的理想追求[6]。研究者通过对“变”的关注,对佳人形象有更完整的理解。
二、佳人形象的文化学关照
佳人形象作为文学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然有产生的土壤——当代社会。一些学者重在发掘佳人形象产生的土壤即时代文化背景。这部分学者如金生奎、王青、董雁、苏建新、纪德君、马珏玶、李华、冯军等。他们的研究从佳人形象产生的当代文化背景论述。
1.佳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金生奎在《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中指出:“明代中期而后的女性,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妇女,自身参与了生产活动,创造社会财富,其于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得到较明显的提升。而女性地位的这种提高为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大量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事实基础。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其反映的是生活中已存的形态。只有当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发言的权利大为增加时,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关注也才有可能大量增加。”同时提到这些形象的文化价值,他指出:“佳人形象的出现及其蕴涵的文化精神至少有着两个层次上的文学意味:一是爱情、婚姻题材代替伦理、政治内容,并得到正面、肯定性的描写。这样,女性人物终于第一次作为一种‘理想性的美好形象出现于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中,极大地拓宽了长篇小说女性是题的表述方式,丰富了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体以女性人物的视角;第二,自明代始,诗文等雅文学文体活力渐失,虽然人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复古努力,以望其得以挽救颓势,但都并未见有大起色,以致诗文等正统的雅文学失去了对其时强烈、壮大的‘主情热潮的回应能力。而这时,才子佳人小说却适时地承担了这一责任。”[7]
2.佳人形象产生的文人心态
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都是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男权文化的痕迹,一些学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的角度对佳人形象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佳人的完美形象一方面是明代尚情思潮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对文人落寞孤寂心灵的慰藉。如王青《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认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具备超凡的才学和胆识,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超越。这些全新女性形象,既反映了明代以来的尚情思潮,又承载着落寞文人对女性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寄托。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文人群体对女性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借此寻找精神慰藉的创作目的。改造后的佳人形象,承载的正是这些落魄文人张扬个体价值的功能,通过这些佳人形象,文人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得到了艺术补偿和心理安慰。”[8]纪德君《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认为佳人形象本质上不过是落魄文人心造的幻影,是他们用以确证自我存在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艺术符号。佳人形象之所以能为广大读者接受,是因为作家们塑造佳人时借鉴了历史文化流程中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的才女名姝形象,并从当时赞美女性的进步思潮及现实中的贵族才女和风流才妓身上汲取了创作灵感,从而赋予了佳人形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新鲜的时代气息。文章认为,尽管佳人形象有理想化、公式化的弊病,但其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审美存在价值[9]。
马珏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认为作者在大力渲染佳人之才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男性中心意识,才女之才成为衬托男才子之才的坐标与参照系数”,进而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存在两个并行演进的传统,“一个代表自主、自立的觉醒的呼唤,一个专注于挑选、培育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中精致化、弱化的典型”[10]。在这一点上,董雁持相同观点:“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作者认识到男性视角在塑造这些形象中的影响,指出:“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11]冯军认为佳人形象实际从男权话语出发对女性形象进行设计[12]。郭英德也坚持了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佳人形象是文人对理想的社会人生的心灵幻设,更映射出文人对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们从中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自我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价值[13]。
李华《浅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的性别错置》认为其塑造的一批才子佳人形象虽然略嫌公式化,却带有一种独特的性别错置现象,表现为才子的女性化与佳人的男性化。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更对才子佳人小说以后的小说创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男性的欣赏品评就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第二,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第三,文人心态的影响。小说家们将自己笔下的佳人描绘得完美无比,其实与他们的生存境遇有关[14]。
三、对佳人形象的对比关照
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佳人形象与前代小说及同时代其他题材中女性想象的联系,在对比中,得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的独特之处。如宋瑞彩《一种悬浮的生存状态——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说史定位》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比唐传奇中的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得到了男性更多的尊重,要幸运得多;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离生动可感的现实生活更远了,内心的真实表达更少了;她摒除了《金瓶梅》女性的‘欲,却没有上升到红楼女儿的灵性。正好处于四类女性的中心——一种悬浮的状态,这是男性文人的自欺欺人的理想状态。佳人形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彻底翻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15]张亚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李渔爱情婚恋小说的比较研究——以佳人形象为中心》则将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与李渔爱情婚恋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进行对比,并指出其中相异之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者们是借助小说中佳人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寄托,并在这种寄托中逃避着不得意的现实生活。而李渔则是通过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对自己极力宣扬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着有意无意的解构,这其实反映了李渔对待女性观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16]王前程《梦幻中的才女与现实中的才女——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志异>才女形象之异同》一文,则将佳人形象与《聊斋志异》中的才女形象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通过描写才女的违规行径和大力弘扬才女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强烈不满之情,反映了明清女性要求解放的时代心声。”它们的差异性是:“才子佳人小说热衷描绘梦幻世界的才女,形象程式化,性格比较单一,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聊斋志异》精心刻画现实世界的才女,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生动。”[17]
四、结语
学者对佳人形象有明确的美学、文化学定位,对其价值有详细的论述;注重联系佳人形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将佳人形象与其他题材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凸显佳人形象的独特之处。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深入理解佳人形象及准确定位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我们发现在对佳人形象的对比研究中,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可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同题材和其他题材的对比研究,甚至与国外同类体裁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等,这些地方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冯汝常.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新解[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陶应昌.容貌、才情与心灵——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4]刘坎龙.“佳人”形象之审美观照[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2).
[5]李鸿渊,张红.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2).
[7]金生奎.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J].淮南师专学报,1999(4).
[8]王青.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0(10).
[9]纪德君.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3(1).
[10]马珏玶.知识、赋权与自由——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知识女性[J].南京大学学报,2001(3).
[11]董雁.超越与异化——才子佳人小说理想女性观评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2]冯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女性主义观照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性遭遇[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3]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J].求是学刊,2001(2).
[14]李华.浅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主人公的性别错置[J].2008(7).
[15]宋瑞彩.一种悬浮的生存状态——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说史定位[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2).
[16]张亚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李渔爱情婚恋小说的比较研究——以佳人形象为中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17]王前程.梦幻中的才女与现实中的才女——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志异》才女形象之异同[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