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 01:20张晓燕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摘要】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方向。规范中职院校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对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4门课程的课标制定工作,对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教师使用课标的注意事项进行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江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24-04

【作者简介】张晓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教学与管理。

为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包括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的全省中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按照开发工作安排,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基于前期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基础,组建了包括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开发工作小组。根据首批开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要求、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先期开发“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历时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过组建工作组、确定开发人员、制定开发方案、课标初稿制定、中心组论证复审、中期论证、专业研讨修改、省里现场答辩、中心组复审等环节初步完成了4门课标的开发任务。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阐释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基本架构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课程性质要阐明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重点阐述课程地位、课程功能、课程特点、关联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地位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开发的“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在课程类型上都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表述一致;课程特点着重阐明课程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侧重性和统一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特点,“物流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仓储实务”“运输实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功能阐述主要突出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核心功效,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配置、使用和维护各类物流设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仓储实务”课程是使学生具备进行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及仓储作业设备使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各自的前导后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课程的前后顺序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按照知识技能的前后序化关系和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科学安排,保证学生学习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合理递进。以“仓储实务”课程为例,根据知识技能的前后脉络,该课程开设的前导基础课程包括“物流基础”“货物认知与养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而后续课程有“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中心运作”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需要表达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等。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要以最新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中高职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保持一致,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来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围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强调和物流员职业资格相对接,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序化课程学习任务,着重体现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本次课标开发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分段表述方式,其目的在于避免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点的重复表述,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在总目标部分,主要阐明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什么样的业务,具备哪些素养。应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总目标,比如:“仓储实务”课程总目标是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熟练地操作、维护和管理主要物流设备的能力;“物流基础”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各项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同时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创造基础性条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其他分目标部分根据课程特点可以从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素养等角度分别进行阐述。以“运输实务”课程为例,知识素养目标:了解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能力素养目标:能根据案例背景进行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能核算运输相关费用,会进行运输保险业务的基本操作,能正确识读、熟练填制各种货物运输单证;实践素养和发展素养目标:能正确处理运输业务订单,熟练使用运输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相关模拟设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发现运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衔接好上下游环节的操作,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目标:养成规范操作设备的习惯,对设备的使用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目标: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安排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学生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课标中非常关键的核心部分,作为指导性的课标,要具有通用性、普适性和指导性,在表现形式上要和课程特点相契合,要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式相适应,对于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从模块到教学单元的形式,比如:“物流基础”课程和“运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从项目到任务的展现形式,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和“仓储实务”课程。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职教育的层次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要区别于高职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必修+选修”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在“运输实务”课标中,在基本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在“铁路运输”模块中把铁路特种货物运输作为选修内容,在“航空运输”模块中把航空运费计算作为选修内容,拓展了课标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层次的区分,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便于各学校在实施中根据本校情况进行选择。另外,采用项目到任务展现形式的课标在项目和任务的描述上要科学,项目名称和任务名称采用动宾结构语式,区别于传统的以章节为主的表达形式。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尽可能贴近,把教学和生产链接起来,具体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岗位工作的要求来确定,按照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的前后排序。比如:在“仓储实务”课程中,根据仓储业务的流程设计了仓储认知、仓储设备选择、仓储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管理7个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要条理清晰,通过“了解、掌握、会制作、能使用”等可测性动词区分出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差异,以更好地指导中职学业水平测试。

(五)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是以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在教学建议部分,首先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探究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针对理实结合的“仓储实务”课程,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计与仓储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物流专业整体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为主的工作特点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工作规范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模块中,强调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人员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根据物流专业参加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叉车技能鉴定和全国、省、市各级物流技能大赛的实际情况,把上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评价,比如:把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和“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评价相融合,把叉车考证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评价相融合等。再次,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成果应该是多元的,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包括实训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设计、作业、汇报PPT、项目成果等多种展现形式,也可根据实训过程设计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的项目综合评价表,进行综合考核。在操作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引入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反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教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活页讲义、教学指导用书、网络课程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教材。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教材选用和开发的指导作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此明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上下位的逻辑关系。教材开发与选用建议,要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理念;在教材展现形式上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薄弱等特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有一定弹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是以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实现由资源向课程转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与教学密不可分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软件与硬件。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为: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下建设课程网站,把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是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配备必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场所,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认知、课程教学、顶岗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标意识

课程标准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涵、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价值,科学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预定的教学要求和结果,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及固有的知识。

(二)注意课标使用的底线原则和弹性原则

课标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各学校在课程具体实施中根据本校的专业方向及教学条件等,在内容上可适当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内容扩充和难度提升,把刚性和柔性有机结合,以满足本校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要通过课标实施推进课程改革

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进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要改革评价方法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

(四)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标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绝对权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正确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材,选不到合适教材的可以根据需要开发适用的教材。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目标要求、教学建议等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实践依据和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