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兴趣是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通过编订书目、介绍背景和方法、评估阅读效果以及组织讨论等步骤来展开,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古文的语言障碍,还能强化其阅读兴趣。
【关键词】经典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I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28-01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这说的是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所谓“好之”“乐之”皆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相关。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缺乏足够的兴趣。
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兴趣不大有如下原因。首先,与白话文相比,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直接的障碍是字词古奥艰涩。因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兴趣,需以“硬读”的方式让学生具备基本古文阅读能力。其次,由于学生缺乏对古代历史、社会、思想的了解,不能联系“文本”所置身其中的“情境”,难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编订书目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和编制书目,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种方向上、层次上的指引。所谓“方向上”指的是读物的文学性、经典性;所谓“层次上”指的是读物的阅读难度要适中。编制书目的必要性在于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编定较系统、全面的经典书目,并在恰当的时候对重要经典做简要的背景介绍。书目的范围一定要涵盖古代文学的各种体裁,涵盖面必须尽可能广阔,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奠定基础。其次,所选的书籍必须是经典。再次,书目系统需结构谨严,以学科门类层层蕴含,做到清晰、系统、全面。最后,每一专题下的书目不宜过多,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其中易被学生接纳的经典。
二、背景介绍
在学生选择经典之前,教师需向学生就书目做多方面的介绍、说明,以让学生了解经典、做出选择。学生的阅读取向是多样的,所以教师的背景介绍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书目从时代、体裁、题材的角度进行宏观描述。二是对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十部文学作品进行重点介绍,指出其文学价值之所在。通过以上点、面结合的介绍,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就会形成系统的认知,并由此形成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自主地做出选择。
三、方法介绍与任务安排
学生阅读的是经典作品,跟阅读通俗读物或消遣性读物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给学生介绍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首先,经典作品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在阅读之初,“硬读”是必要的。所谓“硬读”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在半懂不懂的阅读过程中硬着头皮“不求甚解”地略识其大意。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因此,“硬读”是学生发愤而启的一个必要过程。“硬读”的优点是可以保持阅读的连续性,由此可凭借最低限度的阅读兴趣将阅读进行下去,并在阅读中无意识地意会词义,由此得以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其次,当通过“硬读”具备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后,就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明确字词的准确含义、读音,这样才能大幅提升阅读水平。当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障碍自然就被扫除了。再次,过了“语言关”,就到了“深度阅读”的门槛。“深度阅读”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将读者的思考带入阅读中,因此,在阅读中需要写“读书笔记”。一般来说,“读书笔记”无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文摘录,二是读者对原文的阐述、评论。只有写读书笔记,将读者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才称得上是跨过了“深度阅读”的门槛。最后,在学生选定经典之后需对学生提出任务,即要求学生就所读经典整体上或局部上进行思考,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撰写一篇书评或专题小论文。
四、过程指导与阅读评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这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检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来完成。
五、分组讨论
教师在掌握全体学生的阅读情况之后,根据学生选择经典的集群情况将其分成数个小组,让有共通话题的学生一起讨论,分享其阅读心得。在讨论中,学生凭借其阅读经验和思考成果,在讨论课上辩论、交流,这更能有效地增强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步骤,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增进教师教学质量,更能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升华学生思想境界。
注释:
①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
②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
作者简介:
沈德康(1984-),男,湖南科技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论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与方法”,项目编号:XKYJ20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