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阳 傅了艳 杨赟
摘要:毕业论文是体现读研期间所做研究的载体,它对每一名硕士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作为研究报告的一个缩影,摘要是交流精髓内容的桥梁,也是呈现研究的最简单且最便捷的方法。运用ESP体裁分析理论,基于Bhatia提出来的IMRD模型以及GB 7713-87,采取数据库研究方法对30篇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摘要进行了体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的摘要遵循了4语步模型,时态、语态的使用基本符合写作要求。基于宏观结构缺陷,探讨其原因,希望能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
关键词:论文摘要;体裁分析;IMRD语步结构;数据库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80-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研究受到广大文体学家、篇章语言学家的青睐,并试图从体裁角度研究和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功能结构,这便发展成了文体分析和语篇分析中的新课题——“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主要是研究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它有助于更深层面地剖析语言特征。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体裁分析主要有三个流派:新修辞学派的体裁分析、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分析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体裁分析。其中,ESP体裁分析主要是分析学术英语语篇的写作情况,因此常被用来分析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语篇结构特征及交际功能,旨在给非英语本土研究者提供一种结构性的语体特征,使他们能更好的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作为一类学术语篇,对其进行体裁分析已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兴趣。
普遍来说,硕士研究生有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并大部分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理应可以正确无误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从他们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来看,还存在很多缺陷,很难写出有效、规范、符合标准的英文摘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在本论文中,笔者将采用ESP体裁分析的研究理论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进行体裁分析。
一、学术论文体裁分析的现状分析
硕士毕业论文能够反映作者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和水平,能反映作者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并帮助作者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英文摘要不仅是论文的缩影,更是科研成果走向国际的通行证,是独立于学术论文存在的二次检索文献,与论文一样,属于同一类语篇结构且具有特定的交流对象和交流目的。因此,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逐渐加强了对摘要的体裁分析。Graetz(1985)通过研究87篇论文归纳了论文摘要的结构为Problem-Methods-Results-conclusions四个语步[1];Salvager-Meyer(1990)总结概括了77篇医学英文摘要得出的摘要结构为Statement-Purpose-Corpus/Methods-Results-Conclusion-Recommendation六个部分[2];Bhatia在1993年提出了IMRD模型,即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模型。从事摘要体裁分析的学者很多,如Hyland[3]、Martin[4]、文秋芳[5]、秦秀白等[6]。在众多研究当中,巴希尔(Bhatia)在1993年提出的IMRD模型最受欢迎。他在《体裁分析: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一书中强调学术论文摘要应包括四个语步,即介绍语步、方法语步、结果语步和讨论语步。并有不少研究学者基于巴希尔提出的IMRD模型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摘要进行了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的研究。但是,针对学位论文摘要进行体裁分析研究的较少。我国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并广泛被人接受,从GB7713-87[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得知,该要求与巴希尔提出的IMRD模型非常相似。
Hyon(1996)提出,ESP体裁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特殊语篇的结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特殊语篇的语言特征研究,如时态、语态以及人称代词的用法[8]。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ESP体裁分析理论,对30篇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语料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及微观语言特点分析。就宏观结构而言,笔者基于巴希尔提出的IMRD模型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此模型,找出结构上的不足。就微观语言特征而言,主要是从时态、语态和人称代词的用法着手找出摘要中的不足。Cooley and Lewkowicz(2003)提出,如果学者把摘要看成是论文本身的一个缩影的话,在撰写摘要时要用一般现在时,而如果学者把摘要看成是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的话,在撰写时要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9]。已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三种时态是论文摘要中出现最多的时态,所以作者试图验证本数据库中的论文摘要是否符合这一规律。就语态而言,采用主动还是被动语态应根据表达的需要,因为摘要很精简,不要随便混用语态。薛欢(2008)[10]和夏德敏(201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英美本土学生在撰写论文摘要时主要采用了主动语态,而笔者则考察中国学生撰写论文摘要时时态的应用情况。就人称代词而言,GB6447-86要求在摘要中应使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笔者依此要求对语料进行研究,检查摘要是否符合该要求。
二、语料库构建
(一)初始语料库构建
为了保证此次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从300多篇发表在万方电子资源数据库上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有规律的选出了30篇论文中的英文摘要,以期待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概括,进一步认识我国研究生在摘要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预料标注
笔者根据IMRD模型,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编码,用数字01~30来代表每一篇摘要。首先,运用wordsmith软件对所有语料进行关键词检索,例如I语步中的关键词有:“purpose”、“aim”、“background...”,M语步中的关键词有“method”、“way...”,R语步中的关键词有“result”、“indicate”、“show”、“find...”,D语步中的关键词有“discuss”、“suggest”、“implication...”。然后,笔者再自己一篇篇阅读,查漏补缺。
三、研究结果
因为数据资料不是很多,笔者在wordsmith软件的帮助下,逐一阅读并且做好每一个语步的记录,分别用I、M、R、D表示。在标记过程中,如果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两个语步的话,就标记最明显的那个语步,如果分不清哪个语步最明显就标记成两个不同的语步。
摘要的宏观结构特征如下:I和M语步出现频率是最高的;50%的摘要给出了R语步;42%的摘要给出了D语步。所有的学生都有呈现I语步,但是只有极少几篇摘要指出了前面研究的缺陷。大部分学生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介绍背景及研究意义上。其实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找出前人研究的缺陷,然后弥补缺陷发现新的问题。所以即便I语步出现频率较高,但仍然需要掌握写作技巧。Martin(2003)指出作者在M语步中应简单的介绍相关的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等。此语步在摘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并且学生们用到了以下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评论法、问卷调查及对比研究等。这说明学生们在写摘要的时候知道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至关重要,阐明研究相关数据及研究方法能使论文更有说服力。R语步能够告知读者该研究得出的具体结果。据笔者统计,只有50%的摘要中体现了结果语步。其原因是学生们喜欢在摘要中阐述论文的大纲,所以具体的研究结果大多都省略了。其实此语步很好表达,写的时候可用上一系列关键词:如表明、体现、找出、结果为……等。D语步一般涉及作者对此次研究结果的一些想法及建议等。30篇摘要中只有13篇大概涉及到了此语步,这表明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忽略了对结果的进一步总结。该结果表明学生在撰写摘要时在宏观结构方面有待提高。
笔者在分析摘要宏观结构的同时,对语篇的语言特征研究也有标记,如时态、语态以及人称代词的用法。笔者想考察摘要中的时态是否与Cooley and Lewkowics(2003)提出来的一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都可以出现在摘要里,但是在英语本土人写的文章中,主动语态出现的频率较高,笔者想找出是否符合这一规律并找出人称代词的用法是否符合GB6447-86的要求。
时态通常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来进行研究。英语中一共有16种时态,但是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下三种时态常出现在摘要中: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但是在本研究中还出现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具体结果如下:一般现在时在摘要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就时态而来,该数据库的30篇论文摘要基本符合Cooley and Lewkowics提出来的观点。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写摘要的时候,时态的运用有些混乱,笔者建议在写摘要时尽量使用简单的时态来实现自己摘要的交际功能。笔者认为,摘要中用一般现在时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摘要是整篇论文的一个缩影,用一般现在时的话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研究的时效性得到了体现。
语态的运用通常被当作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来进行研究。薛欢(2008)和夏德敏(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均可出现在摘要中,但是在英语为母语的作者中用主动语态居多,在方法语步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想调查一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在写摘要时是否也遵循这一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主动语态占绝大多数,这一研究结果与薛欢和夏德敏的研究结果相当,但是方法语步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较低,这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点不同。主动语态的盛行是因为能更好的实现其交际功能,如介绍语步、主动语态能使读者更信服作者提出的研究缺陷并且能够体现研究的本质意义。在方法语步中,作者想表明该研究或实验的客观性,通常用非人称主语,所以这样一来被动语态占主流,但从该研究来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写摘要时没有遵循这条规律。总的来说,我们在写文章时最好遵循以下原则:在介绍、结果和讨论语步中尽量用主动语态,而在方法语步中,为了体现研究的客观性最好用被动语态。
就人称代词而来,GB6447-86有明文规定,不要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表述方法。而在我们的语料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用的是第三人称单数做主语,如作者、本文、本研究等,所以这得引起广大学生的注意,在撰写文摘时一定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宏观结构还是从微观语言特征而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英文论文摘要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很多高校并未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学生只是在模仿中撰写论文。希望本研究可让读者注意到论文英语摘要的具体宏观结构及微观语言要求,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摘要写作,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笔者建议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学术竞争下,高校应该开设论文写作这一门课程,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根据ESP体裁分析理论指导学生按规范写作。另外,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该要注意学习英美文化及总结归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的数据库不够大,选择的专业有限。此研究只能算是通向研究顶峰阶梯中的一级,还需要其他学者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Graetz,N. 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5,(24):123-267.
[2]Salvager-Meyer,F. Discoursal flaws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A genre analysis per research and text-type[J].Text,1990,10(4):365-384.
[3]Hyland,K. Genre-based pedagogies: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12):17-29.
[4]Martin,P.M. “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22(1):25-43.
[5]文秋芳.Applied Linguistics: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
[7]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
[8]Hyon,S.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forESL[J]. TESOL Quarterly,1996,30(4):693-722.
[9]Cooley.L and Lwekowicz.J.Dissertation writing in Practice:turning ideas into text[M].Hong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10]薛欢.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EB/OL].长春:万方数据库,2008.
[11]夏德敏.中美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论文摘要部分的体裁分析[EB/OL].济南:万方数据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