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萍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以及科技五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宗教中的经典书籍、榜样力量、固定场所开展活动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9-0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也更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文化,受到冲击。信仰是人生的目标,精神上的动力,也是人们应对社会动荡变换的精神武器。在目前文化多元交融杂糅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主流信仰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我国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也有不少学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学生信仰的建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需要对青年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的信仰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路加以探索,全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人们思想更加自由,信仰宗教也成为不少人的信仰选择。大学生是对时代反映最快的群体,宗教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在大学里面的宗教信仰行为主要表现为宗教行为在校园里得到传播、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有所改变,部分学生加入宗教组织或者信仰宗教。
最近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约为6.7%,而参加过相关宗教活动的比例大概有7.8%,总的来说,信仰宗教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有部分还未信仰宗教的学生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者好奇心理参加过相关的宗教活动。而另一项关于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则显示,参与调查的约有47.8%的人赞成宗教信仰,另有44.5%的学生会对宗教文化感兴趣,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宗教和相关宗教文化是比较包容和支持的,对于宗教文化也有较大的兴趣。另外从宗教信仰的选择上来看,大学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宗教的人数最多[1]。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上的和言论上的自由,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文化的混合交融,社会对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是保持越来越包容和接纳的趋势。大学生是一个素质教育较高的群体,对宗教和宗教文化有更高的包容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教在大学中的发展和盛行。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已久,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基督教虽然流入我国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便利,且目前出国留学也比较热门,而为了出国后能更好地融入当地,许多学生也选择信奉基督教。
(二)学校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育方式上,却一直都有所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许多理论性强的内容,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是直接按照理论来向学生灌输,缺乏说服力,而人的信仰的建立又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当下的教育方式,让部分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目前的社会环境又面临着各种现实生活的难题,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现实的不理想让学生无所适从,而学生又缺乏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选择信仰宗教来有所寄托。
(三)家庭原因
家庭的影响也是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受到了家庭方面的影响,学生从小受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加入宗教也是顺理成章。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大家也习惯于把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寄托于相关的宗教和神灵,这也是目前在国内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
(四)个人原因
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通常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发展迅速,纷繁复杂,一些学生难免会产生迷茫或者空虚,需要寻找一个精神寄托,而一些宗教教义由于流传广泛,一些学生接触后觉得符合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了依赖。但是大学生长期以来都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以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会比较理性[2]。
(五)科技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大大得到了普及,新媒体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各类社交型媒体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等以网络为媒介,可以自由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传播宗教教义和文化,而后对一些大学生群体产生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使其产生宗教信仰[2]。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栋梁,大学生则是青年的核心,是我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主流价值观未来的走向,也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中的重要任务。而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不断的产生交流碰撞,作为社会主义的代表性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袭,所以我们要尤为重视对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他们未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它也指出了宗教信仰的弊端:脱离实际,背离了唯物主义理论,但是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积极挖掘宗教信仰中的有利因素,并将它们运用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中去。
四、宗教中有益成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在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调查中发现,宗教会利用经典的宗教相关书籍、集会活动、专门的集会场所、意见领袖、相关的仪式和奖惩制度作为教徒的行动和思想的指导,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可以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方法加以借鉴,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1]。
(一)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倡导阅读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相关书籍,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五讲》等,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竞答赛,开展相关主题的知识讲座等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加以发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真正得以建构起来。
(二)重视榜样的力量,建立“意见领袖”,对学生加以激励和引导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树立起相关榜样,对广大学生加以激励。在学校中往往会组织一些“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校园十大风云人物”、“五四评优”等项目的评选,参评的往往都是表现良好、道德突出的学生,学校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评选,让广大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对被评选的学生的先进事迹加以宣扬,激励学生们,同时也让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对其周围人员产生影响,将发扬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的周边实际生活,而不仅仅是口号和理论教育指导。
(三)固定场所,定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每个学校都有其公共开放的平台,而通常这些开放平台每个学生都能轻易的接触到。学校可以对这些平台进行有效利用,例如教室、会议室、报告厅等,可以利用这些场所的空间来开展宣传,例如出板报和贴宣传海报等,或者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微信、贴吧、论坛和网站等,开辟宣传专栏,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除了在一些公开场所多加宣传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还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固定的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意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对价值观产生认同。这样长期以来通过活动的潜移默化,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四)建立“奖惩制度”
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对学生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加以表扬和奖赏,而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的学生行为,则要严格加以惩罚,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让学生明白行为的准则和方向,并加以遵守,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标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在学生心中起到宗教中“神”的作用,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导向。
(五)实现宗教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结合
中国的优秀宗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两者互相融合贯通,例如道教主张的“道法自然”文明原则,“天道无亲”的追求公正,“与人方便”提倡友善等,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宽厚仁恕以及基督教主张的舍己奉献、诚信善良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不谋而合,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它。
五、结语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积极探索。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是我们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也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理性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有益之处加以借鉴,积极探索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真正健全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成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冯永纲,马江雁,闫琰.大学宗教泛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美丽中国,2013,(22):166-166.
[2]祁鸣鸣,韩希.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思路[J].文化学刊,2015,(7):112-114.
[3]李立菊,马丽丹,李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观[J].学理论,2015,(1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