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一中 周伟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要点聚焦
湖南省耒阳一中周伟
图解模型
要点解读
(2)根据物质交换关系判断内环境的成分: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
(3)根据内环境结构示意图识别四种体液:①管状结构有盲端的为毛细淋巴管,分布于其中的为淋巴;管状结构无盲端的为毛细血管,分布于其中的为血浆。②组织细胞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组织液。
(4)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定: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包括水(约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和血液运送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因此细胞内液、细胞膜和外界液体的成分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注意组织液及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5)在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高于静脉端,而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则相反。
例1右图所示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增加
C.图中①细胞具有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③细胞具有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
解析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状,故A正确。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皮肤受伤后会出现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D正确。
答案C
图解模型
要点解读
(1)O2、CO2浓度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肺泡、组织细胞,最低的部位相反。因为气体是通过自由扩散即顺浓度梯度的方向运输的。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分析:①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②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③代谢废物:CO2的排出过程与O2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组织细胞产生的其他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例2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
C.④表示内环境向细胞提供养料和氧气
D.⑥表示体内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①代表食物经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②③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经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到外界环境的过程,不需通过消化系统,A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错误。④⑤代表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养料和氧气,也包括废物,C正确。⑥表示外界环境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间接的,故用虚线表示,D错误。
答案C
图解模型
要点解读
(1)血浆pH稳态的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多角度分析:
①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③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④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注意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例3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图中ab段上升是由机体无氧呼吸增强造成的,A错误。人体无论是在氧气充足还是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的,C错误。进入血液的乳酸能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D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