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理疗科,湖南 长沙 410007)
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临床观察
陈 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理疗科,湖南 长沙 410007)
目的:观察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5例。针刺组予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针刺治疗,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束时针刺组总有效率94.29%、西药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西药组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疗效显著,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偏头痛;肝阳上亢证;阿是穴多针浅刺;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用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理疗科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5例。针刺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18~57岁,平均(46.78±10.26)岁;病程4个月~17年,平均(6.18±2.27)年;轻度疼痛13例,中度疼痛22例。西药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20~60岁,平均(45.61±9.88)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5.64±2.43)年;轻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2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强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修订的《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肝阳上亢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疼痛强度为轻度或中度,且每月发作频率大于等于1次[1];④知情同意,且能坚持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精神病;③哺乳期和妊娠期;④由高血压、脑外伤综合征及脑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⑤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类型;⑥惧怕针灸,或对本次所用药物过敏。
针刺组:予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的针刺治疗。①取外关、足临泣、列缺、风池、阿是穴,均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外关直刺到内关、捻转泻法,足临泣直刺5mm、捻转泻法,列缺向手方向斜刺5mm、捻转补法,风池向对侧眼球斜刺30mm、平补平泻,阿是穴即找最痛之处予多针浅刺、提插泻法。得气后行针1min,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周治疗5次,休息2天。
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215023)10mg,睡前口服,日1次。
两组均14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重点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①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②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③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天以上为6分,持续12小时~2天为4分,小于12小时为2分;④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临床治愈: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不复发。显效: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例(%)
偏头痛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源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3],其中血管源学说获得较多学者的认可,认为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是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的血管炎而致痛[4]。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等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以肝阳上亢证多见。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发为头痛;郁火日久,灼伤肾水,水不涵木,阴不制阳,亢逆于上,导致头痛。治疗应以平肝息风为主,兼以滋补肝肾。外关、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一对配穴,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列缺为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且列缺向手方向斜刺,用补法,具有滋阴补肾之效,即金水相生之意,而肾水充足,可涵养肝木,平抑肝阳;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取之有平肝息风之能,与外关、足临泣相伍,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之力;阿是穴多针浅刺,有祛邪通络、活血止痛之功。诸穴合用,具有平肝息风、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之功,使邪去络通,而诸症得除。阿是穴多针浅刺为主的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1] 于生元.最新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7):1-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3] 张敏.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9):14-15.
[4] 林成明,姚旭,狄忠.四关穴配合胆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0):947-950.
R245.972
B
1004-2814(2016)03-0259-02
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