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路径思考

2016-10-31 17:47韩宪洲
前线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应用型办学

高等教育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之一,服务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需求是地方大学承担的重要使命。2015年,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弥合高校人才培养与生产服务一线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张力,国家作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决策部署。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要在深刻把握和运用高校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究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殊规律,科学做好学校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类型划分是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首要前提,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不同高校破解生存发展困境的有效之道。

(一)什么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趋势,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大学类型。其办学理论与实践已经在长期的交替互动中日臻成熟和完善,不仅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而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和趋势。

“应用”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内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根本特征。应用型大学要“教以致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研以致用”,专注于应用性科研和技术研发,将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学以致用”,以学生的能力构建为导向,提升适应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问题的能力;要建设“致用”文化,将“致用”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入脑践行、浸润心田的浓郁的校园文化。

“大学”体现了城市型、应用型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是区别于其他以“应用”为办学定位的学校的重要标志。应用型大学主要以教授和研究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既不同于以教授和研究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以教授和研究各行各业实用性知识为主,旨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不是一种独立的大学类型,而是对应用型大学内涵的丰富、深化和拓展。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和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更大的责任就是将高等教育融入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呼应城市化对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是对应用型大学外部关系规律的新把握和新运用,是对城市化发展的新适应和新应对,可以为城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大量留得住的优秀人才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这一概念里,“城市型”和“应用型”不是简单叠加和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偏正关系。“城市型”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应用型”的,目的是进一步凸显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性和服务面向。这是对应用型大学建设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二)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办学定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一般性、理论性等不同,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主要立足于所在城市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其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解决所在城市及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重要任务,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撑、技术攻关等服务。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应用性。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为实现服务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紧扣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与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布局结构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的匹配性,以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增强科学研究对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准支撑,以研究问题的地方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体现其在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服务区域和地方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决定了要以其为所在城市及区域提供服务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贡献的大小等作为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在服务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充足的驱动力,能够积极主动研究和把握所在城市及区域的产业结构、行业布局、发展动向等,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呈现明显的主动性。

二、融合发展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具有明确的城市属性,服务好所在城市既是其根本的使命和价值,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大学功能的发挥必须紧紧围绕所在城市这一中心,立足城市、依托城市,瞄准城市、融入城市,贡献城市、发展城市。这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最显著特征,因此,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与所在城市“捆绑式”发展的思路,走融合发展之路。

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也就是说,几种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优化,促进不同事物之间分工合理、功能衔接、优势互补,最终在形式、内涵上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利益整体,实现共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高校是社会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达,高校已经难以无视社会的存在而自居为“象牙塔”。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更应该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回归社会这个大家庭,将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自身内部建设和处理各种外部关系之中,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融合发展在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实践中的具体模式构建应兼顾三个方面的因素,即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融合、内部办学系统的融合以及师生个体与学校发展的融合,简称“三因素”框架模式。

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融合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这方面的融合主要是指学校为回应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主动与所在地方,所在地方的行业、产业以及企业的融合,以服务所在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为重要使命,以为所在城市提供技术咨询、智慧服务和人力支撑为重要责任,以解决所在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重要任务。

内部办学系统的融合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基础。这方面的融合是指学校内部不同的各办学子系统,例如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统领下,彼此衔接、共同施策、共同促进,形成育人合力的过程。

师生个体与学校发展的融合是城市型应用大学建设的根本。一切任务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融合发展的根本。这一融合,最重要的是转变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认知。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一种大学类型,不是学校办学层次高低的标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同样可以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三、以“五大融合”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不能只走一般大学建设发展的路子。要在融合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框架下,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带来的压力,解决好办学结构趋同、特色不明显、质量不高、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鸿沟等问题;另一方面,要主动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北京联合大学在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发展之路,将融合发展模式的“三因素”框架模式与国家倡导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四转”有机结合,正在探索一条“五大融合”发展之路,即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专融合和心智融合。

(一)校地融合,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即学校,“地”即所在城市及区域。

首先,在办学目标上应该瞄准所服务城市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行业发展,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从经济社会、行业产业以及学生个体三个维度,立体勾画出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

其次,在办学的治理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的模式,不能再关在“象牙塔”中办学,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等机构参与学校治理,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等制度。

第三,在学科专业布局上,要紧扣所服务城市及区域的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布局,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二)产教融合,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产”即产业、行业、企业,“教”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首先,要合力打造应用型核心专业。应用型大学的核心专业建设要适应所在城市及区域的产业结构、行业企业需求等变化,能够对接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增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适时开设新专业,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集群。要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各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代表、专任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每个专业至少与一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合作共建。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设计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教材。

其次,要提升学科专业在行业产业中的话语权。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要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密集优势,不仅要把握行业产业的前沿和动向,还要提高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能够为行业产业发展制定标准,进行资格认证,提升学科专业在相应行业产业中的话语权,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的相适度。

第三,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每一名专业课专任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为目标,通过新聘任教师或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来不断改善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三)科教融合,着力提升科研教学优势互补

“科”即科学研究,“教”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实力的提升和育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以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中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体验文理结合、理工渗透,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成功或失败的探索中养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是综合性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扩大科学研究育人的覆盖面。一是科研成果与教学在课堂的有机结合。主要是教师将相关专业最前沿的发展理念、动态等成果带到课堂上,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科研成果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主要是鼓励教师加强课程改革,研发精品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精心设计、积极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准备赛事的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提高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水平。

(四)学专融合,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全员参与

“学”即学生工作,“专”即专业教育。

首先,要着力促进学专队伍的融合。学专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只有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理念、目标和途径相互融合,学专融合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一般而言,高校的学生工作和专业教育工作都是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虽非泾渭分明,但却有着相对清晰的工作内容和边界,分属于学生工作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和专任教师,容易造成不同队伍之间信息不通畅、工作不衔接等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学专融合旨在打破不同队伍之间的藩篱,形成功能互补、工作衔接、互相促进、全员育人的生动的工作局面。

其次,要着力健全学专融合的有效机制。科学的有效机制是确保工作良性有效运转的基础。一是要健全良好沟通机制。沟通是学专融合的基本前提,要健全学生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比如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会商制度等。二是要健全顺畅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确保学专融合顺利推进的关键,主要建立有分管校领导牵头的,以学工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为主体的,各部门积极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三是要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学专融合不只局限在管理层面,还包括广大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学专融合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有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学专融合更深入地实施。

第三,要着力搭建促进学专融合的基础平台。学专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搭建思想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这一平台建设中要力戒空对空,注重引导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要搭建学风建设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一平台建设要努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引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协调配合。三是要搭建素质发展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这一平台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好学生的学业辅导。

(五)心智融合,着力转变观念融入学校发展

“心”即心思、理想,“智”即智力、智慧。

首先,要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师生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认识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排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

第三,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面向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应用型专业学习优势,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所在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为城市发展培养更多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五大融合”是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有益尝试,是对融合发展“三因素”框架模式的具体化,也是对国家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实现“四转”目标的初步的理论探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凝练和总结,进一步探索和积累更加成功的实践经验。

(作者:韩宪洲,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应用型办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