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辉
摘要:近年来,循化县绵羊蠕形蚤病呈地方性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对该县绵羊蠕形蚤病发生较严重的几个乡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县绵羊感染蠕形蚤较为严重,463只羊感染率达61.1%。感染强度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达143只。
关键词:蠕形蚤病;流行病学;感染;药浴;循化县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7-0016-01
近年来,青海省循化县绵羊蠕形蚤病呈地方性流行趋势,虽然年年防治,但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为进一步做好该病防治工作,我们对该县绵羊蠕形蚤病发生较严重的几个乡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自然概况
调查循化县文都、尕楞、岗察3乡镇的中库沟-柴沟一带高山牧场放牧羊群。该地区位于循化县西南部,与青海省同仁县、尖扎县,甘肃省夏河县接壤,草场类型属于山地灌丛草甸草场类和高寒草甸草场类,海拔高度2 200~3 500 m,年均气温0.1~4.0 ℃。该草场土质疏松,常年多风,降雨量少而且干旱、缺水,草场质量较差;羊群采用自然放牧,夜间在驻地简单圈舍过夜。
2 感染情况(感染高峰时期)
通过调查,3个乡镇的具体感染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3个乡镇共调查463只羊,感染率为61.1%。感染强度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达143只。
3 流行病学特点
10月初羊体上开始出现蠕形蚤。最初虫体较小,大小在2~4 mm,虫体头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黄白色,背部有条纹。12月中旬后虫体较大,约为6~8 mm,呈深褐色。来年1~3月期间,由于草料缺乏和寄生虫的大量寄生吸血,瘦弱羊只发生死亡。5月初随青草长出虫体自然消失。
4 临床症状
虫体主要寄生在羊的颈侧部、臀部。患羊消瘦、贫血、被毛脱落以及出现奇痒和不安等症状。感染羊只经常在硬物上摩擦患部,或用嘴咬、蹄蹬患部。检查患部,寄生部位可见到虫体,黑色血粪和血凝块;皮肤损伤、溃烂。妊娠母羊发生流产,羔羊存活率下降。感染严重的羊只因消瘦、衰竭死亡。
5 虫体形态
对采集的虫体标本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虫体均为花蠕形蚤。雄虫体长约3~4 mm,饱血雌虫体长约7~8 mm。虫体头胸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黄白色,背部有明显的条纹。口器长,3对足发达。下唇须节数较多,其长度超过前足胫节末端,雌雄蚤均有节间膜。
6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循化县绵羊感染蠕形蚤较为严重,463只羊感染率达61.1%。感染强度为平均每只羊感染32只蠕形蚤,最多达143只。调查中了解到,被调查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蠕形蚤的感染较为轻微,这主要与当时修建药浴和用可移动简易药浴池对羊群进行大规模药浴有关。被调查地区虽然这几年也对羊群用杀虫剂进行涂擦、喷雾洗涤等处理,但效果甚微。蠕形蚤主要以吸取家畜的血液为生。其侵袭家畜的时间正值枯草季节,此时家畜营养下降,抵抗力减弱,蠕形蚤的侵袭加剧了绵羊春乏死亡。因此,建议在蠕形蚤感染初期(9月底),对羊群均进行100%的药浴,并且连续坚持3年以上。对初生的羔羊,应在出生2周后进行必要的药物防治,以免对羔羊造成危害,从而达到消灭病害,有效控制蠕形蚤病传播流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