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磊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重庆 401572)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郑磊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重庆 401572)
从手风琴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传入到发展至今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但是手风琴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却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受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手风琴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审美走向。为此,本文围绕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和审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审美
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手风琴在我国历经长时期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且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已成为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作品创作上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促进手风琴学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作品创作和审美进行探源,从而得到更好发展。
手风琴传入我国的时间约为20世纪20年代初期,其主要用途,是在华的外国人用来自娱自乐,因此,这期间对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形成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较多的俄国贵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卖艺为生,使得少数国人也开始练习手风琴,后来手风琴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武器,是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整体结构为出发点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以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中都有手风琴伴奏。
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涌现了李焕之和李遇秋等青年手风琴艺术家,其所创作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呼唤正义和和平的人文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艺术文化领域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态度,为我国手风琴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手风琴在部队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特别是群众性歌咏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开展,更是为中国手风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演奏国外乐曲和单纯的歌曲伴奏,在乐曲风格的构思上开始寻找手风琴中国民族化的途径,其中的代表作有《花儿与少年》《我是一个兵》《花好月圆》以及《彩云追月》等,作品的创作紧紧围绕时代的审美要求,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前期的手风琴作品创作还只是局限于对一些小型乐曲的改编之上,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牧民歌唱毛主席》为代表,利用艺术的语言,对祖国万物的勃勃生机进行了充分体现。在创作手法上,手风琴左右手的艺术表现更加多样化,其在整体结构和审美观念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段时期是我国手风琴创作起步初期和成熟期的交替过程。为了政治的需要,在我国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由于手风琴的表演形式和当时的“乌兰牧骑”的文艺方针相吻合,因此再一次促进了手风琴伴奏的发展。韦福根、储望华、尤大淳等艺术家的出现,使得手风琴的伴奏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以士兵和领袖作为题材,代表作品有《连队生活歌曲六首》《空降兵之歌》《师长有床绿军被》等。
受到“文革”的影响,艺术的自由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时期的手风琴作品创作主要是对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音乐的改编,其中有《打虎上山》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红太阳照边疆》等,其中都大胆地加入了中国民族化的元素,使得手风琴和我国古典戏曲艺术之间实现了融合,使得手风琴的表现技巧得到了拓宽,同时还充分利用话筒功能来丰富音响和表演效果,符合我国广大听众的审美要求。
“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到文艺发展的新时期,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手风琴的创作出现了新局面,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民歌加和声”和“主题加变奏”的固有模式,艺术家们陆续创作了独奏曲、组曲、重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等体裁的作品。
这期间,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改编移植优秀的乐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追求审美的通俗化和音乐语言的群众化;第二,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第三,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巧。
综上所述,手风琴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之后,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探索,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更是迅猛发展,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另一方面又对其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从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未来,还应该加大对手风琴中国民族化的发展研究,从不同角度吸取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使手风琴的作品创作风格和审美日渐完善。
[1]宋正.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与创作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5-157.
[2]刘健婷.手风琴在音乐文化市场变革中的生存窘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138-142.
[3]赵亮.简述中国手风琴的艺术发展和创作特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106-107.
J624.3
A
1007-0125(2016)10-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