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龙,孙慧
(1.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3.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重要的新兴经济体,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五年高速增长,中国工业也实现了快速成长,并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新疆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与周边8国接壤,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其工业经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钱德勒(1997)[1]在其研究中表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大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企业在经济制度利于其发展时,将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并快速成长为大企业.大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并通过自身优势促进技术进步,在其可控范围内有效配置生产要素,进而通过投资效益引发新一轮的投资扩张.大企业通过自身优势实现投资扩张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以往文献来看,企业规模分布的研究——Gibrat定律首先由Gibrat(1931)[2]提出:①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②企业的成长没有固定模式,企业规模分布近似呈对数正态分布.Mar-shall-Viner(1932)[3]的供给理论(Viner,或称传统的企业规模理论),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以U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解释企业规模分布.鉴于传统的企业规模理论存在不足,Lucas(1967-1978)[4,5]在Marshall-Viner的供给理论基础上把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与Gibrat定律(LPE)统一起来,赋予Gibrat定律(LPE)以经济含义,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点上,企业规模分布渐进趋向稳定状态,Gibrat定律(LPE)成立.Jovanovic(1982)[6]提出的“噪音”选择模型,强调了企业环境选择的重要性,揭示了在竞争环境不完全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全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与成长偏离Gibrat定律(LPE)的深层次关系.Cabral和Mata(2003)[7]通过对葡萄牙制造业企业规模分布的调研,发现企业规模分布并不完全呈对数正态分布,而是存在由初始向右偏,然后逐渐向对数正态分布逼近的“特征事实”.
在对国内有关企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国内文献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左凯和魏景赋(2002)[8],任胜刚和王伟(2008)[9],王均(2012)[10]对于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②朱磊(2002)[11],袁红青(2003)[12],吴相利(2007)[13],王缉慈等(2010)[14]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及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③熊莜红(2002)[15],王玉华(2003)[16],邬晓霞、李小建、乔家君(2006)[17]、千庆兰、陈颖彪、李雁等(2011)[18]对于中小企业空间分布的研究;④李小建(2002)[19],吕勇斌(2005)[20]有关中小企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的研究,史修松、刘军(2014)[21]有关大企业规模、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等.
由此可见,在企业规模分布方面,国外学者从理论层面到实证层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国内大多数研究集中验证分析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而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探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综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疆地区的规上工企为对象,通过描述性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随机效应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规上工企的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2013年新疆规上工企的总收入达到6 642.52亿元,是2006年2 732.16亿元的2.43倍,在这8年间规上工企的营业收入与新疆GDP均呈不断上升的走势(如图1),且二者基本表现出高度一致发展走势.
图1 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与GDP趋势图
图2 新疆南北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趋势图
从各地州规上工企数量来看(由于2011年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通过比例调整将企业数量进行合理调整,以规避口径变化带来的影响1调整比例=(2011年企业数量均值)/(2010年企业数量均值)*100,将调整比例与2006—2010年企业数相乘,得出2006—2010年调整后企业.),新疆15个地州市的规上工企数量均呈增长的走势(如表1).同时,从企业区域分布来看存在较大差异.北疆地区企业数量是南疆企业数量的3倍以上(如图2),乌鲁木齐、昌吉、伊犁三地2013年的企业数占到了北疆地区的60.92%,巴州、阿克苏两地2013年的企业数占到了南疆地区的71.40%;而北疆的博州、南疆的克州与和田企业数均低于70家,克州与和田甚至没有超过30家.
表1 新疆各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新疆规上工企对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起正向作用,但同时造成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产生了区域经济间的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企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拉动作用,即规上工企规模越大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
假设2:规上工企的空间分布对区域差异有正向拉动作用,经济优势地区比经济劣势地区更容易产生规上工企,而企业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为验证上述观点,首先进行描述性实证分析.为此,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新疆15个地州市的GDP总额与地区规上工企营业总收入作散点趋势图,并将其分为4组,见图3.第一组包括新疆15个地州市,第二组包括新疆北疆地区的10个地州市,第三组包括新疆南疆地区的5个地州市,第四组包括企业规模、数量均有较大优势的5个地州市2—2013年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阿克苏、巴州、石河子、伊犁7地企业营业收入均排名全疆15地州的前七位,乌鲁木齐、昌吉、伊犁、阿克苏、巴州5地企业营业收入均排名全疆15地州的前五位,选取重合的5个地州进一步来看,2013年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巴州、阿克苏5地的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疆总收入的59.81%,5地的企业数量占全疆总数量的63.35%,所以选择上述5地作为本文分析的第四组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图3可见,四个组的GDP均与规上工企的营业收入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从事实情况出发,经济优势地区的企业数量大于劣势地区的企业数量,即地区的企业越多越可能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验证这一关系,本文以各地州市GDP与其规上工企的数量作散点趋势图,见图4.图4的分组与图3的分组相同,每组都包括GDP与规上工企数量的散点趋势图.由图可见,规上工企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上述两个假设,本文进一步提出:
图3 地区GDP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散点趋势图
图4 地区GDP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散点趋势图
假设3:企业规模、分布同时可以促进与区域经济增长.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相关性,本文第三部分进行计量模型实证检验.
本文以2006—2013新疆15个地州市的规上工企为样本,研究规上工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地区GDP、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各地区规上工企数量根据企业所在地进行统计,企业营业收入是各地、州、市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并进行平减处理,其它数据的含义及处理说明见表2.
(1)规上工企规模.本文规上工企样本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企业规模是以企业当年的营业收入作为衡量指标.
(2)规上工企数量.本文的规上工企数量以各个地州市区域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确实.
(3)其它变量.除了上述主要解释变量,本文还选择了相关控制变量,如人力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等变量,这些变量的衡量采用通常的处理方法,各变量的具体涵义与说明,见表2.
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从规上工企规模与区域分布的视角实证检验其对新疆各地州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在借鉴Keun Lee等[22]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以新疆15个地州市的规上工企为研究样本,设计计量模型如下:
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Yit表示表i省份t年的GDP(进行不变价平减处理),Xit表示i省份t时期各地州规上工企的数量和企业营业额,Basicit表示i省份t时期的人力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ρit表示误差项.
表2 指标变量及涵义说明
为检验规上工企的规模效应,根据前述模型与面板数据,以各地区规上工企营业收入为关键解释变量,以各地区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计量结果见表3.表中各模型与前述分组保持一致.
从表3中模型1—模型4来看,代表企业规模指标的变量系数均为正,并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根据模型1—模型4可知,如果规上工企的规模扩大1%,区域GDP总额将分别提高0.515 8%、0.530 2%、0.475 5%、0.687 2%.说明企业规模对地区GDP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
从控制变量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投入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但仅仅在南疆地区表现出了显著性,结合南疆地区现状,说明南疆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增加投入的正向效应明显;固定资产投入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有效的拉动地区GDP,尤其是南疆5地州;对外贸易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同时模型1—模型3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贸易对地区GDP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在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主要拉动GDP的因素.
表3 以营业收入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
为检验规上工企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前述模型与面板数据,以各地区规上工企的数量为关键解释变量,仍然以区域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计量结果见表4),表中各模型包含的地区样本与表3中模型的样本一致.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4反映区域内规上工企分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数据显示,各地区企业数量的增加将促进该地区GDP增加,根据模型1—模型4当区域内企业数量增加1%时,区域GDP分别增加2.185 7%、2.416 6%、1.556 3%、2.054 6%,通过模型R2数值可说明区域内规上工企数量与区域GDP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说明其同样具有促进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假设2.
从控制变量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投入变量仍然仅在南疆地区表现出了显著性,进一步验证了表3得出的回归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样验证了表3得出的回归结果;对外贸易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贸易对地区GDP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在以企业数量为关键解释变量时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两部分的验证,进一步检验企业规模与分布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根据前述模型与数据,同时以各地区规上工企的营业收入与分布数量为关键解释变量,以区域GDP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计量结果见表5,表中各模型包含的地区样本与表3中模型的样本一致.从表5可以看出,虽然反映企业规模与分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但模型4的企业分布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规上工企区域分布相比企业规模与区域GDP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仅从其系数来看具有促进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3.
表4 以企业数量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投入变量仍然仅在南疆地区表现出了显著性,进一步验证了表3得出的回归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变量在模型1—模型4中的系数均为正,但在模型4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有效的拉动地区GDP,尤其是经济劣势地区,特别是南疆5地州;对外贸易变量结论与表3得出的结果一致.
表5 以营业收入、企业数量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与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以上模型进行分步回归,在回归中分步加入控制变量对前述结果做验证.选择经济发展优势的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巴州、阿克苏等5个地区作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仍然为区域GDP,回归结果见表6、表7、表8.从表6可以看出,规上工企的规模对地区GD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有较好显著性.表7中的结果显示,规上工企的区域分布数量对区域GDP有促进作用,也通过了检验.而从表8来看,当企业规模、企业区域分布数量同时作为关键解释变量时,企业区域分布数量并没有保持之前的显著性,是由于所选地区的企业分布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地区规模效应更加显著.
控制变量方面,表6、表7、表8中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同样显示了较强的地区促进作用,且不受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表7中的地区对外贸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对区域GDP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说明以企业营业收入作为解释变量时,对外贸易并没有体现出其对优势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拉动作用,在去除企业营业收入的影响之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才得以显现.在研究过程中,同样对前述模型1—模型3进行稳健性建议,得到的结果与表6、表7、表8的结果类似,由此说明本文的实证分析有效,结论可靠.
规上工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张与企业数量的增多.企业规模扩大意味着企业对资源的掌控更加全面,同时可以将相关投入有效的转化为产出,企业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地区市场更加理性.新疆工业企业仍然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研究规上工企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规上工企方面分析验证了钱德勒的大企业理论.研究认为:
表6 以营业收入为解释变量分步回归结果
表7 以企业数量为解释变量分步回归结果
表8 以营业收入、企业数量为解释变量分步回归结果
(1)新疆规上工企的发展规模对其所在区域的GDP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并保证了其高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其动力是规上工企的成长与成熟,从文中分析可知新疆规上工企规模与新疆经济发展的走势基本一致(见图1).但从实际规模分布情况来看,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规上工企的规模与分布上,2013年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巴州、阿克苏5地的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疆总收入的59.81%.即规上工企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通过自身持续成长与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本文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证明了新疆规上工企的发展规模对其所在区域的GDP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劣势地区而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扩大规上工企规模.
(2)新疆规上工企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应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增加区域企业数量.
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企业数量远多于经济发展劣势地区,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众多,但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水平与产业聚集程度为规上工企提供了更具优势的成长环境.其中,5地的规上工企数量占全疆总数量的60%以上的企业稳定分布在经济发展优势地区,企业通过自身的规模与优势提高效率.对于区域发展而言,投资效应在规模企业中更加显著,区域内规上工企聚集程度越高其经营投入能力就越强,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对要素在其可控的范围内更加有利的配置,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规上工企通过规模投资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同时将生产要素聚集到其可控的范围内,从而成为某一地区或行业的技术领先者或是资本控制者,其投资对所在区域的影响是直接的投资效应.所以,规上工企数量越多区域经济发展就越快.
(3)企业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企业规模的促进作用.
从文中的分析结果看,规上工企数量的回归系数大于规模的回归系数(如表5).虽然在一个区域中,创建多个规上工企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相比而言扩大某一规上工企规模可能要容易,但是当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则需要通过增加企业数量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31个省市区内(不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新疆规上工企的营业收入和数量分列第25和26位,数值占比均不足1%,而地区资源优势显著,说明新疆规上工企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在技术上均有上升的空间.对于区域发展应重点增加区域内规上工企数量,尤其是经济发展劣势地区.
(4)北疆地区企业规模与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南疆.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分布数量,北疆地区均远远领先南疆地区,而这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北疆有利的环境促使规上工企的扩大发展,包括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区域贸易等.所以,南疆应在不断扩大规上工企规模和数量的同时,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区域贸易,通过合理有效的政府引导,逐步扩大区域规上工企的发展,缩小南北疆存在的区域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