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撰联悼战友

2016-10-28 15:41张雨义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盟会上联袁世凯

张雨义

孙中山平生撰联不多,但为了纪念革命中牺牲的同志和战友,彰扬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他写过一些悼友刺敌的挽联,其中不乏饱蘸深情与痛恨的联中佳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会员徐锡麟计划与留日归国后的秋瑾同时在安徽、浙江两省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徐锡麟被捕就义,恩铭之妻妾剜其心以祭亡夫。1912年,徐锡麟遗骨迁葬杭州西湖孤山,孙中山为此撰联吊唁:“凡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上联怒斥清廷官吏不过是世上多余的行尸走肉罢了,下联盛赞壮士一片丹心,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时隔几天之后,“鉴湖女侠”秋瑾亦在浙江绍兴大通学堂被捕,她坚贞不屈,7月15日凌晨4时于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终年31岁。就义前,她奋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后人为了纪念她,在绍兴市郊的卧龙山上建造了一座“风雨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亲临绍兴,到风雨亭凭吊,并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以示悼念:“江户识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文辞凄婉,情真意切。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1912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亲自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主持周年公祭活动,并撰挽联一副贴在墓前的拱篷上,联云:“五族同风是七十有二头颅价值;千秋坠泪为三月廿九刀俎英雄。”“五族同风”,指汉、蒙、满、回、藏等各民族平等共处。上联是说:今天各民族之所以能平等相处,共享共和,是广州起义烈士的头颅换来的;下联意为:千秋万代会悼念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牺牲的黄花岗英雄们。

宋教仁是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辛亥革命后任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后积极筹划成立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年仅32岁。

在日本的孙中山得知宋教仁遇害的消息后,悲愤欲绝,随即撰写两副挽联,其一曰:“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最显才情的是孙中山撰写的第二副挽联:“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上联高度概括了宋教仁的外交能力和文辞才华,下联以诸葛亮之死来喻比,表达了孙中山对战友的无限深情。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陈英士(陈其美)奉孙中山之命策划第三次“讨袁护国”,1916年5月18日,他在上海萨坡赛路寓所内,被袁世凯、张宗昌派人设计刺死,终年38岁。由于当时处在袁世凯统治时期,许多人不敢公开露面,陈英士的尸体横陈于室内,其状惨不忍睹。孙中山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抚尸恸哭。陈英士遇害后19天,元凶袁世凯突然不治身亡,武装倒袁不战告捷,为陈英士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成为可能。同年8月13日,革命党人云集上海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堂,隆重举行“陈英士先生暨癸丑以来殉国诸烈士追悼大会”。孙中山又于1917年4月向海内外的同仁发出通告,撰联称赞陈英士的一生是:“功业彪炳;志行贞绝。”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领袖。1905年,黄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与孙中山齐名,并称为“孙黄”。著名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是他亲自领导的,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他是革命军战时总司令。有人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1916年10月31日,黄兴因病逝世于上海,年仅42岁。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撰送挽联,盛赞战友的才干贡献:“长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品读这些联坛佳作,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嫉恶如仇、天下为公的壮志豪情。

猜你喜欢
同盟会上联袁世凯
牛年春联集锦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等候袁世凯
小试身手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羊年春联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