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看大陆

2016-10-28 08:04郭雪筠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台湾人大陆北京

郭雪筠

一个台北女孩在大陆求学,她以新鲜而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自己的经历,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台湾年轻人如何看待大陆?两岸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物的认知有哪些差异?我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是渐行渐远还是逐渐弥合?这不是简单的对比,这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重新打量,也是对民族心理演变的追踪,更是追本溯源——谁造就了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吗?在被塑造之前,我们原初的认知是怎样的?由此,你或许会明白,对于个体和民族,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台湾人,为什么用大陆的论坛?

会加入大陆的论坛,起源于大四上学期,我选修了一堂课——两岸关系。

修那堂课的同学不少,我想几年前没有人想得到,有一天,台湾人会如此渴望了解中国大陆。

我们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但保养得宜的大叔,全身散发的气质像是一位优雅的老绅士。他是从年轻时就开始接触大陆、了解大陆、赴大陆读书的台湾少数怪人之一。

他说,在他们的年代,哪个神经病会想到去大陆读博士啊!现在竟然这么多学生坐在台下,渴望了解对岸,他老人家真是感动得老泪纵横啊!

“我发现,台湾人对大陆太不了解!尤其是年轻人!你们对日本的了解,远高于对大陆的了解。这是很奇怪的,先不说咱们讲相同的语言,对岸13亿人的市场啊!13亿!难道你们不想赚对岸的钱吗?”

“想啊,所以我们才修这堂课!”一位男同学发言了,引来其他同学的一阵点头。

大陆朋友一定会觉得,台湾人真现实。但台湾的上海热,乃至于世界的“中国风”,不都是为了抢赚13亿人的钱吗?不可否认,这也是我当初想了解大陆的目的。

大学四年,“未来的市场在大陆”,“年轻人到大陆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言论我们听过无数次。台湾的人力银行调查,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

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大陆对台湾人而言似乎是个遍地是钱的地方。

话题回到课堂上,我们老师拿出几张图片,图片上的人都是大陆中央重要人物,老师问我们能不能认出图片上的人。

结果,除了毛主席获得超过半数学生的认识外,全班点头说“认得”当时的胡锦涛先生和温家宝先生的人不超过十个。

为什么毛主席大家认得?因为以前历史课本上有!

在此也说一下个人在大四时对大陆政治人物的认识,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数学符号来说明。

毛泽东先生:“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先生:黑猫、白猫,会抓老鼠是好猫。

江泽民先生:曾经的大陆领导人。

胡锦涛先生+温家宝先生:现任的大陆领导人。

当时,胡先生是总书记,温先生是总理,光是两人的头衔就让班上同学吵翻天。有人说,胡先生职位是最高的,有人说温先生才是最高的。当时,班上多数同学根本搞不清总书记和总理谁的官比较大。

最扯的是,我身旁某位显然历史挂科的同学还指着毛主席,坚持那是胡先生。被我纠正了之后还坚持说,哎哎,两人不是挺像的?

哪、里、像!

总之,那堂课真是精彩万分。不光是大陆朋友会被雷到,连我们老师也被雷到了。课堂后半段,他反复拿出那些图,非得让我们记住谁是胡先生、谁是温先生才行。

这样看起来好像台湾学生很傻,其实比起外在新闻,多数台湾年轻学生更关心自己的生活——男女朋友、打工、电影电视剧。马英九先生、李登辉先生的面孔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没有人会不认得。

但对岸领导人,说实在的,只是新闻里的一个名字,“我没必要认识他的脸,知道这个人就行了”——这是我身边大多数台湾人的想法。

是对是错,无从评判。

2012年,习先生上任后,我已经在北京。我突然想起以前大四时的那堂两岸关系课,兴冲冲地拿了习先生的图片让台湾朋友“指认”,结果发现认识的人有近一半,比以前的两岸关系课好多了。

或许是因为我们又长大了,更关心社会了,关于大陆的认识也更多了。不过,我台湾的女生朋友表示,这是因为——

习先生长得很可爱,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李克强总理呢?能认出他的台湾人还不多……

时间再跳回2010年,两岸关系课让我发现我对于大陆一点也不了解,这样以后如何到大陆去“淘金”?要了解大陆,必须先交大陆朋友。

那时“陆生赴台念书”还没成为流行趋势,想要交大陆朋友最简单的就是通过网络去交几个大陆朋友,他们告诉我大陆的信息,我分享台湾的信息,互通有无。这是我当初很纯粹的想法,结果当即被很好的朋友泼了一桶冷水。她是外省三代,深蓝阵营的支持者,按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应该是属于“亲大陆派”,然而因为她接触大陆朋友的印象经验特别差,对大陆人产生负面观感,在她的认知里,台湾人跟大陆人很难交朋友。

“大陆人有兴趣的就是政治议题,他们根本不想知道台湾的真正情况,只会一直问你‘你是蓝还是绿?”这就是我朋友接触大陆网友后的感想。

我问了身边很多台湾朋友,包括一两位在大陆文学网站写文章的朋友,对于大陆网友的印象都是——爱谈政治、爱问蓝绿。蓝绿议题在台湾是一个敏感问题,除非要好的朋友,不然打探别人的政治立场非常不礼貌。

两岸断绝几十年,我明白大陆朋友对于台湾朋友的好奇。但大陆朋友如果真心想与台湾人交流,绝对不要从“蓝绿议题”或“政治议题”开始谈话,不然可能对方三两下就吓跑了。

不管朋友如何不看好,我在大陆网站注册了第一个账号。

那个网站叫作天涯论坛。

后果可想而知。

各种充斥歧视的字眼,各种对台湾的错误讯息,还有台湾人装成大陆人、大陆人装成台湾人的错乱现象。那时有一位号称“来自台湾”的网友很活跃,在网络上和人四处笔战,我写了一封信给他,结果他回复“我看不懂繁体字”。

另外还有针对台湾人的各种错误认知。一开始我会很认真地解释——多数台湾人并不是这样的、台湾并没有这样……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只是在网络上发泄。

在天涯论坛上想找人真诚交流很难。广大网民在意的,是台湾民进党台独议题,是立法机构打架,或是嘲笑台湾人井底之蛙。

很多大陆网友说,台湾人是井底之蛙,对大陆的印象停留在三十年前,这些大陆网友自己对台湾的认知往往也是错误的。我身旁的台湾朋友多数聪明懂事,自己打工赚钱,然后背着包包环游美国、东南亚、日本,但他们的确不了解大陆,对大陆始终有刻板印象。

但世界有这么多国家地区,我不认为不了解大陆就是井底之蛙。

交朋友,是我一开始到大陆论坛的目的,但在天涯论坛待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我觉得很累,明明可以好好交流,为何总是要用嘲笑谩骂来解决?

那一阵子,我很讨厌大陆人,认为大陆人和台湾人是不可能做朋友的。难怪总有台湾留学生说和大陆学生处不好,因为他们不可沟通。

某天,我正准备注销账号,发现有一封私信。对方说有一个论坛叫豆瓣论坛,或许在那里你可以交到朋友。

然后我到豆瓣,不抱希望地随意注册一个账号。

然后我就在豆瓣安身立命,待了超过三年。

豆瓣改变了我对大陆和大陆人的想法,让我更了解大陆的年轻人。我交了很多好朋友,有像愤青的朋友,也有像五毛的朋友。来到北京后,他们由网友升级为现实中的朋友。

曾经有一位四处和台湾网友打笔战、被我归类为“此人为台湾人之共同敌人”的大陆网友,在我来到北京后一起吃了几顿饭、喝了几瓶酒,这位爱党、爱国的大哥从此成为本人的好哥们儿。

他在网络上攻击力十足,炮火猛烈,就是个讨厌鬼!没想到见面后发现这家伙好腼腆啊!讲几句话就脸红,笑起来羞怯无害,活像一只小白兔!

人有双重人格,网络和现实中的人格往往是相反的,我从此有了新体悟。

其实不论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大家只是单纯地不希望别人批评自己家乡。

两岸交流的前提,就是有同理心,互相尊重。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矫情也很废话,但就是这样啊!

豆瓣上的台妹

上了豆瓣后,我的第一个发现,可以说是很惊喜也很惊吓,原来“台妹”是个挺受欢迎的品种。很多大陆朋友看到来自台湾的女孩,就会摇头晃脑地哼出那首流行曲“我爱台妹,台妹爱我……”

在此科普一个小知识——在台湾,对于年轻女孩,“台妹”绝对不是一个又好听、又礼貌、又高雅的称呼,可能会换到一个大白眼。台妹,是指那些比较“土”的女孩……为了避免攻击到别人,在此不太方便形容,反正绝对不是个好听的词。

上了豆瓣不到三天,我就发现很多大陆男性朋友喜欢台妹,因为他们觉得台妹嗲、软、嫩。知道你是台妹后,通常会开始发私信,然后私信会一来一回数十次。那时我还没办QQ号,所以常以其中一方烦了、不想回私信了告终。

有时有些网友意图太明显,我会直接速战速决——“我没有QQ号,台湾人不用QQ的,谢谢喔”,一定要配上很做作的笑脸“:)”,以维持台妹温柔的形象。

在豆瓣我加了一堆小组,包含“康熙来了”小组和八卦小组,偶尔我会看到讨论台湾女孩的帖子,常常出现的字眼除了嗲以外,还有“装”和“做作”。

这成了我第一次主动发私信给人的契机。某位网友说台湾姑娘有多么恶心人又多么装,而本人最痛恨的就是女性同胞被批评。

我有位台湾朋友的声音比志玲姐姐更嗲更软,连我都会起满身鸡皮疙瘩,但人家天生如此啊!再加上台湾的风气是女孩子要甜甜软软,更要会撒娇。不信?去诚品书店走一圈,绝对会发现很多类似《撒娇的女人最幸福》这种书。

这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我们台湾女生也不稀罕找你这种人,你一个男人这样批评女生,以后一定找不到老婆——这几句是我写给该位网友的私信,现在看看感觉颇傲娇(天知道我当初怎么会这样写),果真年少无知。

后来,该位网友回复了一封信,两个字:呵呵。

湾湾就是指台湾人,这是我在大陆的论坛上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作为对应,我自己把大陆人叫陆陆。这样称呼感觉很像姊妹,也的确如此,湾湾和陆陆爱吵架的程度绝对不亚于我和我姐姐。

在网上混过一段时间,我已经可以整理出常见的争吵内容。通常战争爆发源自湾湾批评陆陆没素质,或是陆陆批评湾湾的楼房又小又破又穷。

湾湾会说,楼房高就先进了?把上海盖得像曼哈顿一样就是曼哈顿了?路上的人吐痰、插队、抢出租车,地铁还有小孩撒尿,真进步!

陆陆就会反击,哎哟,你们湾湾除了素质还能拿什么说事儿?不到十年,北上广深的收入就超越你们!

台湾人爱比素质,大陆人爱比高楼。有多少批评大陆人没素质的帖子,就有多少批评台北又穷又破的帖子。每每看到这类盛况都不得不感叹,两岸的确是一家亲啊!

加入豆瓣后不久,茶叶蛋战争爆发。起因于台湾某个综艺节目上一个自称大陆通的来宾说,大陆人穷,买不起茶叶蛋。此帖从天涯火起,一路火到所有论坛。

这场战争的爆发,混大陆论坛的台湾网友都后知后觉。因为还真没人看过那个节目,节目名称我还特地上台湾网站查了一下,结果跑出一堆毫不相关的数据。

大陆网友吵成这样,台湾媒体除了某家报纸写了一小篇报道外,没有任何报道。用台湾使用量最大的雅虎和谷歌查询,除了看到大陆网友的发言外,也看不到台湾人对此的讨论,显然是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重视。

我本来不想在意这个话题,在这时自曝台湾人的身份是自讨苦吃,但看见非常多大陆网友坚信台湾人看大陆就是“穷”,停留在三十年前的印象,是井底之蛙(这四个字又出现了)。身为有正义感的台湾网友,肩负着两岸交流的重大责任,自然不能再袖手旁观。

台湾综艺节目素质低,那绝对不代表台湾人民。很多人会说综艺节目会败坏世风,还不是台湾人爱看,但大家边看边骂,骂完后也就忘了。

这个道理不就跟狗血恶俗的连续剧一样?观众爱看又爱骂,骂完没人当一回事。

为了茶叶蛋话题,我开始研究“台湾人是否真觉得大陆人穷”这个命题。当时身为热血青年,特地到办公室以及“非死不可”上做了一份小规模民意调查,还整理出研究结果。样本人数约为三十人,台湾北中南地区的居民皆有。

结果不出我所料。

我身边的台湾人都说:“啊?穷?大陆近几年经济很好啊!不是很爱买名牌吗?”

当他们知道是某综艺节目闯祸后,都非常不以为然。哎呀,综艺节目讲话也要相信?哪这么严重啊?随便看看不就行了?

我们知道大陆贫富差距大,但不会觉得吃不起茶叶蛋啊!他们那么认真做什么?

这些是我身旁台湾朋友的真实想法,我很认真地将大家的说法用Excel整理、统计、分类,那时就是热血啊!如果读书有这么认真,早就考上哈佛了……

很认真地完成调查后,还洋洋得意地贴到论坛上,结果愤怒的群众不领情,只能自己伤心地默默删除了。当时我也不会去争辩什么,我明白大陆网友的心情,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家乡被丑化。

但我彻底体会到什么叫“节目效果,全民埋单”。明明是节目的问题,却伤害到台湾人的形象,让大陆朋友认为台湾人都是没见识的笨蛋。但这些真的不是多数台湾人的想法啊,实在太冤枉了。

那时我心底就默默决定了,我以后一定要到大陆发展,一定要把台湾人的想法亲自告诉大陆朋友。大陆13亿人,就算多一个人听到来自台湾的声音也好。

2012年7月,我成功到北京生活。不过,当时的动机已经不是两岸人民友好交流、两岸和谐发展,这种光明正大又义气凛然的理由,而是因为暗恋的人有了女朋友,一怒之下远走他乡。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生活,也颠覆了对大陆以往的想法。

大陆论坛让我发现一件事:其实很多台湾人和大陆人都有很相同的怪毛病。

希望别人认可,却不愿意先认同对方。

希望别人称赞,却不愿意先称赞对方。

希望别人对自己友善,却常常不愿意先对别人友善。

对了,继茶叶蛋后,又有台湾某“专家”称大陆人民消费不起计算机,在微博成为热门讨论话题。

有完没完啊!

我只能说,台湾人何苦自己人黑自己人呢……

那些乱七八糟的叮咛

在我公布了即将赴大陆读书的信息后,去过的、没去过的、年轻的、中年的台湾朋友,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关心。我自己也询问了一些在北京生活过的朋友关于衣食住行的问题,也得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叮咛。

所有菜鸟都会被老鸟威胁恐吓一番,我也不例外。

以下将这些“谆谆教诲”排出前五个,从最后一个说起。

由于台湾人对大陆的不了解,有些关爱问候……其实挺奇怪的。

第五名:过马路的诀窍!

我去北京的大学面试时,在北京待了五天,过马路时,永远是姐姐挡在我前头,替我“开道”。现在我自己要在那里生活了,关于过马路这档事还是有障碍。

因此,我询问了在北京生活数年的台商。

“去北京后,过马路会是一项有技术的专业技能!”在北京做生意的台商阿包告诉我。他曾告诉过我数次他的生意内容,我没有一次记得住,只知道他北京、天津两边跑。

“有些路口有红绿灯,我可以等绿灯,但有些地方没有红绿灯怎么办?”当时很菜很笨的我为这个十分苦恼。

“你要抓到过马路的诀窍!”阿包煞有介事地告诉我,“大陆过马路要奉行一个准则:人多就是力量!基本上只要凑满六个人就可以过了!”

凑满六个人就可以过了,我还真牢牢记住这一点。后来也有一些人告诉我,看到别人过你就跟着过、直直往前走就不会有问题……但当时的我认为阿包的办法比较牢靠。

到北京一个人开始宿舍生活后,住的宿舍对面就是一条充满美味料理的食街,中间隔着一条车流汹涌、没有交通标志的中型马路。

而要去觅食的时间,常常是中午或傍晚,车流最汹涌的时刻。我会站在路口偷偷数人数,一二三四……哎,怎么四个人就过了?那我该跟着过?

一二三……哎,他们也过了?到底该不该凑六个人?

一二三四五六……好了,过!

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像个笨蛋一样每次过马路都纠结,纠结了三天。

三天后,我学会不管多少人,跟在别人后头就走。

一个月后,在北京任何地方,我都已经来去自如。

一年后,我写着这篇文章,突然明白阿包当时根本就在骗我!难怪看他当时笑容诡异!他姓包,在此我给他取了一个难听的化名叫阿包,以报复他当初骗了一个无知女孩。

后来我发现,其实在北京过马路不比在台北过马路危险。在台北,驾驶员看到绿灯就会一股脑往前冲。而北京因为常有行人从路边冒出来,驾驶员经过路口时反而会更加仔细。

当然,这是个人意见。

第四名:不要和大陆人争论!

不要和大陆人争论!一开始是在大陆工作的学长告诉我的,我当成笑话告诉台商朋友,没想到绝大多数人也表示同意。

为什么?

“因为他们口才太好了!”

“你没有发现在论坛上,台湾人很难吵赢大陆人?”

好像还真是!我回忆起在豆瓣和大陆朋友争辩的过程,真是一路输输输。

我到北京后,已经将这个建议抛诸脑后。某天打车时,我发现出租车师傅的跳表器很不对劲,一下跳两块,一下又跳三块,10分钟不到的车程就花了二十元(当时北京的起跳价还是十元)。

“师傅,您的跳表器有问题!”我立刻跳起来,顾不得现在是半夜12点,而自己是形单影只的姑娘家。

“哪儿有问题了?”

“哪没问题了?跳表跳得根本不对劲。”

“跳得不对?那你去问表啊!”

“表又不是人,我怎么问?当然是问你啊!”(这是原文对话,一字不差。)

“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照表计费!我开了二十年车,还是第一次被人说有问题!就是二十元,你看着办!”

最后,我付了二十元,很挫败地下车,看着那辆黑车在我眼前咻地开走。

后来我问其他师傅,他们说,哎呀,那是假的出租车,山寨版。

再有一次,我去动物园买衣服——屌丝如我买衣服不是淘宝就是批发市场——某次买了一件毛衣,事先没检查清楚,发现毛衣破了一个小洞,就立刻返回店家要求换一件,前后时间差距8分钟到10分钟。

“这是在我们这家买的?”

“您怎么可能不记得?我才刚买!”而且这家店的客人实在不怎么多。

“喔——那破洞在哪儿啊?我没看见啊!”

“这里!”

大婶:“喔,挺小的。”

我:“可以换吗?”

大婶:“姑娘,我们不给换的。你看,穿着不是也看不出来?”

我:“刚才付款时您还说有问题可以换!”

“姑娘,我在这里做了几十年生意啦,相信我,我们家衣服料子最实在,价格又棒。您看看这毛衣的料,来,摸摸,是不是又软又舒服……”立刻转移问题!

最后,我还是输了,在大婶热情地“下次再来啊”的招呼声中默默离开。

后来,和大陆朋友去了一次,碰到同样的问题。大陆朋友拿着新外套,来势汹汹地冲到店家:“坏了,换一件!这儿破了!”

店家立刻拿出新的,递给她,我在一旁恨得跺脚。

原来,是气势上的差距。

第三名:不要乱说话!

被我名列“台湾人对大陆之三大误解”之一的就是——人民自由程度。

大陆的言论自由程度在台湾人眼中,大概跟朝鲜没差多少。最有趣的现象是,大陆朋友觉得朝鲜“人民都被洗脑,没自由,真可怜”,和台湾朋友看大陆的心理一模一样!

由于我爱乱说话又口无遮拦的笨蛋个性,还真有一些人告诉我别乱说话啊、不要被警察带走啊、不要得罪大陆人啊——他们被洗脑很爱国的……

因为我已经在豆瓣论坛混迹一段时间,个人认知是,大陆虽然“不太开明,但没想象的那么不开明”。

但我还是小看了大陆人民。

我一直记得在北京开学后的第一堂讨论课,忘记是什么主题了,同学老师们炮火猛烈地在课堂上抨击时政,我坐在教室后方瞠目结舌。当时唯一的感想是——这些人怎么还没被请去喝茶?

直到现在,每次回台湾,聊到一些问题,我还是得不厌其烦地告诉台湾朋友——人家没那么不开明、没那么恐怖好吗……是是是,可能和台湾还不一样,但不是朝鲜好么!(囧)

第二名:不要乱吃东西!

这是非常多台湾人听到大陆,第一个会想到的事情。不要乱吃东西!这句话从我宣布到北京开始,就如影随形地出现,几乎是所有朋友都讲过。

我一直觉得那些地沟油、把矿泉水换成生水、老鼠肉变成羊肉的传闻都像是传说一样。总好像是在网络上看到过的消息,然后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

新闻上的确有许多关于大陆食品卫生的负面消息,所以在很多很多台湾人心中,“大陆”等于“黑心食品”。因此我的台湾朋友老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想着:唉,这孩子要去吃黑心食品了……

哪这么严重啊!

我觉得很多台湾朋友自己都忘记了,在我们小时候,淡水河很脏、路上有人吐槟榔渣,甚至有外国人说台湾的食品很脏,让旅客别碰……那时的台湾也是这样啊!台湾现在的确改善很多,但还是出了“塑化剂”危机,何况是这么庞大的大陆呢?

再给大陆一些时间,很多事情会更好!这是我常告诉台湾朋友的话。

我到北京后,由于个人的粗神经,很快就把爸妈、朋友“不要乱吃东西”的交代抛到脑后。

我最爱吃学校外头新疆婆婆烤的羊肉串,配上啤酒,或是自己去小店干掉一大盆牛蛙,满嘴留香。

后来,不只是台湾朋友,连大陆朋友都劝我“羊肉串是老鼠肉、牛蛙很脏,别乱吃”,我还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直到来北京三四个月后,某天晚上,莫名其妙地肚子绞痛。

台湾人在大陆就医可是没保险的,我又是急诊,花了一大笔让我现在想起还心痛的钱。这招真有效,从此以后,我收敛许多。

后来我不吃羊肉串了,改吃鸡翅。

然后我大陆朋友又有意见——那些鸡有20种抗生素啊,你以为鸡肉就安全吗……

唉!

或许比食品安全更让人忧心的,是人民的信任感。

第一名:带个富二代回来!

十个女生朋友里,有八个这样交代我——到北京后,带一个富二代回来。

或许是大S和汪小菲结婚的效应,也或许是台湾新闻常播出的大陆富豪形象,造成我身旁的女生朋友认为,在大陆,十个有八个是富二代,找一个有钱人和钓一条鱼一样容易。

“你到北京后,会碰到很多富二代吧?”

“记得多认识几个富二代,自己留一个用,然后介绍他的朋友给我!”

想得美!

直到现在,每次寒暑假回台湾和女生朋友约会,一定还是会被问到——富二代呢?有没有交富二代男朋友?

我总是不好意思告诉她们,其实穷二代比较多……

有些大陆朋友老喜欢问我,台湾人是不是觉得大陆人很穷?看不起大陆?这种问题常会让我哭笑不得。

至少在我身边,许多年轻台湾女孩已经不觉得大陆人穷,相反的,还以为大陆遍地都是富二代!

台北女孩小补充:

这一篇是好久之前写的,后来台湾发生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比如“潲水油”事件。

所以,我相信不少大陆朋友看到这里心里都冷笑:什么不要乱吃东西?你们的食品有多安全!

当类似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漏洞,就是两岸网民打笔战的时候。对此我也无话可说。毕竟本人刚到大陆时也爱拿大陆的地沟油开玩笑,看看看,这就是因果报应!

因此我只能对大陆朋友温情喊话——同吃地沟油,相煎何太急呢?

那些台湾人会做的蠢事

刚到北京时,身旁的台湾同学多数是从小在大陆长大的,他们如鱼得水。而我是菜到不行的小菜鸟,还真做出不少蠢事。后来和其他“菜台湾人”聊天时,发现大家会做的蠢事都挺像的。以下讲讲最常见的四个案例——

案例一:第一天到学校,看到开水房外的热水瓶时……

到北京后第二天去学校报到,报到完后走着走着,看到一旁放了好多好多大水瓶。那时本人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和爸妈站在一旁研究。

“装茶的?”嗜茶如命的我爸说。

“白痴啊,谁会拿这么大的水瓶装茶?这是提回去洗澡的。”自以为很聪明的我妈说。

“为什么要提水?难不成我每天要提水洗澡?”我大惊,学姐只交代过宿舍淋浴间没隔间,没说过要自己提水!

“有可能喔,哈哈你完了!”我妈幸灾乐祸。

后来,听不下去的热水瓶小贩从旁边蹿出来:“这是打热水用的啦!可以泡脚可以喝水的,新生都要买一个。你们要不要买?”

到宿舍我问了人才知道,原来宿舍没有饮水机(除非自己装),因此需要热水瓶打水,冬天还可以泡脚喔。

不过,我的热水瓶从来没用过。到现在我爸还是会交代:那个热水瓶别扔了啊,带回台湾给我装茶……

案例二:刚开始见到公交车时……

在台湾,你必须对公交车招手,不然如果该站正好没有乘客下车,你会见到公交车在你眼前飞驰而过,这点跟大陆公交车每站都停是不一样的。

来到北京后,刚开始见到公交车,习惯使然,我会很努力地对它招手。随后惊觉不对,缓缓放下手,假装自己在梳头……这动作我大概做过三次。

某次上车,司机开口就说:“不用对我招手啦!我看得见你!”这招真有效,从此以后,这蠢事我就没再做了。

后来,我听到上海的台商朋友说,他们这些老鸟只要看到有人对公交车招手,就会在心底暗自鄙视:“看看那个菜鸟!”这种取笑同胞的心态真不健康。

直到某次,我在鼓楼大街看到一位姑娘,举起手臂对着缓缓靠近的公交车大力招手,挥舞得多有自信啊!丝毫没注意到身旁的路人都在看她!

当下,我笑了,看看那个台湾菜鸟!

案例三:“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

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我们台湾人怎样怎样……

中国就是怎样怎样,我们台湾哪样哪样……

很老实也很抱歉地承认,这句话是大陆人最讨厌,但很多台湾人特别喜欢讲的话!我周围的“菜台湾人”,五个有四个都说过这句话(包括我)。

因为文化差距,也因为我们自以为是的比较心态,我们不是不善良,当时只是还没学会融入和尊重。

来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学会把“中国”改成“大陆”,中国人改成大陆人。

来了三个月后,我渐渐把“我们台湾怎样怎样”戒掉,至少尽量不让大陆朋友听到。

一年多后的现在,我学会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大陆。不只是我,我身旁的台湾朋友也渐渐学会不去抱怨——应该说,不在大陆朋友面前抱怨。

客人到主人家里,一个劲儿地在主人面前挑剔主人的家怎样怎样不好,不是很不尊重吗?这样简单的道理,我刚来大陆时竟然不明白。

我只会和朋友抱怨地铁人推人、抱怨交通乱七八糟、抱怨出租车师傅多么恶劣,我没想过自己的抱怨心态实在不礼貌也很幼稚。

不过,要说我们不会抱怨也不可能,毕竟观念差异甚大。因此根据个人经验,每当台湾人聚在一起时,还是常常——中国人怎样、怎样、中国怎样怎样……

唉,只能说,习惯观念都无法轻易改变,两岸皆然。

案例四:澡堂、澡堂!

台湾人到北京读书后,印象最深刻的普遍都是——澡堂!

在入学前,为了让台湾学生提早适应,学校很贴心地在台北办了一场说明会。说明会就是台湾的师兄、师姐对这些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一些生活建议,及在北京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澡堂,是师兄师姐提到最多的。他们说,到北京后,澡堂是个绝对特别的体验。

后来我踏进宿舍后,简直想痛哭流涕感谢上帝——我的房间对面就是淋浴间,不用像其他倒霉鬼一样跑澡堂。

记得刚开学,一个要好的台湾女生朋友第一次进公共澡堂就吓得不轻,在社群网站上哭诉:“为什么有这么多裸女!”接下来一个礼拜都去留学生宿舍借浴室,久久才过了这一关。

不是台湾人难伺候或做作,真的、真的非常多台湾女生觉得这一关不好过。我身旁的年轻女生很多都不敢泡裸汤,更别说站在那儿洗澡!

虽然我们宿舍楼里的淋浴间也没有门,大家坦坦荡荡,澡堂这一关我倒是轻松过了。第一天洗澡,很倒霉地四周都有人。我很紧张地收小腹、背挺直,让自己看起来身材好一点!累个半死后发现……谁会看你啊!

倒是我像个变态,还特意戴上隐形眼镜四处看,结果发现四周女生都大剌剌地丝毫不扭捏,还有人大声唱歌!不得不说大陆女生好大气啊!

第一天洗完澡后,我就适应了。

直到现在,我的台湾朋友对我在北京的求学生活兴致缺缺,唯一兴奋的就是听到有关“没有门的澡堂”之相关内容。每个朋友都会语气敬佩,一直重复说“好厉害喔,都裸体耶”,“要是我才不敢洗!好害羞呀”,“有澡堂耶!真强啊!”……

真是没见识的一群人!

台北女孩小补充:

毕业后,澡堂成了我很美好的回忆。在人人都西装笔挺的办公室,真的怀念大家互相搓背、递澡卡的时光。

当初烦死,现在怀念。

后来听一个同在上海工作的台湾朋友说,她永远无法想象,那样的宿舍条件多差、多恐怖……我不屑地冷哼,没体验过的人,才不懂学校澡堂的乐趣!

两年多后的我,已经不会“你们中国怎样”了,总是下意识地改成大陆。

这样,可以说是从笨菜鸟迈入初阶老鸟了吧?

台湾男人与大陆男人

我们小时候常听到大陆新娘嫁到台湾的故事。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在我们的眼中,我们知道许多台湾商人到大陆都会包养“大陆妹”,让台湾原配气得牙痒痒的。因此,只要老公要去大陆,老婆多半会闹着要跟去。

不过,关于大陆男人的印象可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听到有关大陆男人的事情,是在初中时,我们地理老师很偶然地提到“上海男人”。老师说上海男人非常好的,煮饭、洗衣、买菜一手包办,因为上海女人实在太厉害,因此嫁就要嫁像上海男人一样的。

男人煮饭做家事,女人当老佛爷,真好!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我要找个像上海男人一样的男朋友!

应该是在大二或是大三的时候,我更坚定这个志向了,那时我和家人很迷一部大陆剧《蜗居》。戏里面小贝对海藻、苏淳对海萍还真叫一个温柔体贴,看看苏淳还煮饭呢!海萍一说话,苏淳就乖乖闭嘴,真是新好男人典范!哪像台湾剧里面总是女人做牛做马,男人跷着二郎腿看电视!

后来我成为豆瓣的忠实用户,很惊吓地发现,豆瓣上的“征友帖”里男方都会列出自己的详细家底:有没有北京户口、有没有车与房,甚至连月收入都写!台湾网站上的“征友帖”很少会有这种事,顶多写写自己的星座、血型、兴趣、职业,仅此而已。

后来我问了几个豆瓣朋友,都说,没法子,很多女孩在意呀。在大陆,若男人真心想找个好对象结婚,车与房常常是必须的。虽然也有裸婚,但父母会不看好。

因为男多女少,因为传统压力,许多大陆人到25岁后就急着结婚,因此大陆男人会急着买房、买车、讨老婆。但在台湾,男女人口是均等的,加上晚婚是常态,台湾年轻男人的这种压力自然比较少。

到北京读书后,接触到的大陆男孩子南方北方都有(北方偏多),但和台湾男孩子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当然,这篇是个人经验及个人意见,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没有哪方比较优秀。

根据豆瓣及我的亲身经验,许多大陆女孩对台湾男人的印象——娘。

这是我问十个大陆女孩,有八个会说的形容词。剩下的两个会捏起鼻子,细声细气地说:“你想怎样?”

一开始我不认同。一来台湾腔本来就比较柔,台湾男人讲话普遍又温文尔雅。二来台湾男人的确比较注重打扮,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男人。

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上的男同学都会在桌上放个小镜子,时不时地梳梳已经很有型的头发。下了课就拿着头发造型液直奔厕所,在大镜子前整理头发,比女生还注重形象!

到了大学后、就业后,爱美的心可丝毫没变。拍保湿液、敷面膜、擦防晒BB霜,我身旁的台湾男朋友可注重保养了。这在我们台湾女生看起来属正常现象,在台北,偶像剧中的花美男的确不少。

然而这种动作在大陆人看来,就是娘、娘、娘!

一开始我来北京,同样看这里的男人不顺眼,心想:“大陆男人怎么这么不懂打扮自己?”讲话还粗声粗气的,像地痞流氓。

但不知不觉,半年过了、一年过了,我已经习惯了大陆北方男人的“爷们儿”,甚至还觉得“瞧瞧,这才是真男人!”

来大陆一年后,暑假回台湾,看见几个台湾大学生在打闹,男孩子依旧有着帅气的发型和衣着。我听见其中一个帅气的男孩子笑着打了同伴一下,“哎哟,你想怎样啦?”

好、娘、啊!

当下,我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不折不扣的北方姑娘。

到北京读书的三个月后,我一个台湾同学跟原先的台湾男友分手,和一个深圳人在一起。

后来,我认识的一个姐姐跟北京大哥结婚。再后来,我的一个台湾朋友也和一个东北男人论及婚嫁。

这样台湾女孩配大陆男孩的比例虽然还不高,但似乎愈来愈多。

我问了身旁交大陆男友的台湾女孩,她们都对大陆男人的表现给了挺高的分数。

嫁给北京男孩的台湾姐姐告诉我,“大陆男生愿意在房产证上加上你的名字,车子、房子都准备好,钱甚至愿意给你管。”

“大陆男生对钱真的不会计较。以前男朋友老是跟我AA,但大陆男生如果你跟他交往,他会比较愿意在你身上花点钱。”

“对啊,大陆男生虽然没有台湾男生重视外表,但比较愿意花心思在女生身上。”

真的如此吗?

依照个人的一点点经验……是的!来大陆后,我也常觉得受宠若惊。

如要我比较台湾男人和大陆男人的最大差别,我的第一个想法一定是金钱物质上的区别。这是我来大陆后感受到的最大差异。

一开始到大陆时,男生请我吃饭、看电影,看见我掏钱都会很坚定地推回来。“你干吗呀?不用!”我朋友说我是学生,他是上班族,而且我是女生,我出钱他会觉得比较没面子。

后来我过意不去,请他看了一场电影,他立刻买了比电影票贵的冰激凌给我。去商场逛街,看见一个喜欢的小饰品,男生朋友说“喜欢就买啊”,然后咚咚咚地走去付账了,被我及时阻止……是的那没多少钱,但我们还不是男女朋友呀!跟男生同学出去,我吃得较少,他们也不会跟我算钱。

至于台湾呢?

依照个人微薄的经验,台湾的风气偏向AA制,我大学时期交过两任上班族男友,由于年纪相差不大,出去约会都是AA制。放眼我身旁的上班族朋友,也都是如此。除非年纪相差较大,不然 AA制绝对占多数。

有时我真挺佩服一些约会过的台湾男朋友,我都还没拿出计算机,他们就可以噔地告诉我AA后的金额,一分钱不差。

在物质上,我接触的台湾男人的确不如大陆朋友慷慨,但礼貌、温柔、细心,修养得体,也比较了解女孩子的想法。他们体贴细致,我一个台湾朋友每次下楼梯都会转身扶女孩子,绅士极了。

跟台湾男孩相比,我接触的大陆男人则比较直爽豪迈、大大咧咧、大方不计较,对于细节也比较不注重。

文化风气不同,各有所爱。

最后,台湾男人吵架时,和大陆男人有什么不同?

很简单。

大陆男人的情况是:

“你傻×呀!”

“你才傻×!”

“你才傻×,你他妈全家都傻×!”

台湾男人的情况是:

“你想怎样啊?”

“你又想怎样?”

“啊你到底想怎样吗?”

……

以上,百分之百真实案例!

传说中的贫富差距

这篇是有关金钱的文章,在开始讲这篇以前,必须先说说我的金钱观。

我是一个挺小气的人,大学毕业前认为最奢侈的事就是每个礼拜喝两杯“是他爸渴死”(星巴克咖啡的开玩笑的译法),买衣服除了羽绒服及外套外没一件超过一百元,买鞋子除了长靴以外也没超过一百二,十足的小气鬼个性。

因为是小气鬼,我认识的朋友也没有什么花钱大手笔的人。大学毕业后,我的月薪是六千元人民币,做的是秘书性质的工作。在那时起,才开始接触花花世界,真正了解什么是贫富差距。比方同样加班到晚上10点,为什么我拿六千我老板拿六万呢?为什么有人住帝宝呢?

到北京前的我,对贫富差距的了解很简单——就是小S和我的差距。

“大陆在经济发展下,贫富差距扩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差距是××倍……”

“在北京,许多年轻人租不起房,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滴滴答答地漏水……”

“来自某农村的某某,家境贫困但好学不倦,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些新闻时不时会出现在台湾电视新闻上,想到大陆,很多人会自动联想到贫富差距。不过在台湾我们对于贫富差距这四个字没有太大感受,在台北路上、商场、夜市里,除了乞讨者外,不管是工人、农民、劳动阶层和白领,大家看起来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这其实会有一种挺安慰的感觉——大家都一样没钱,太好了!

在台北地铁上,你分辨不出哪些人是低工资劳动者、哪些人是高工资白领。从台北到经济较不发达的东部地区,你也感受不到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只是看到兰博基尼跑车、帝宝豪宅时会羡慕忌妒恨地啐一声:“台湾贫富差距真大,看马英九做得多烂!”

那时贫富差距对我而言,就是菜鸟新鲜人每个月五千的低工资、住公寓套房,和大老板月收入几百万、住豪宅的差别,这就是我认知的贫富差距。

到北京后,我才体会到传说中的贫富差距,或者说,阶层差距。

一开始到北京,什么都很新鲜,很兴奋地和同学四处玩。

我对大陆同学的第一个印象,说来奇怪,就是——我觉得大陆同学好、有、钱、啊!

话说9月中开学后,同学说,哎呀,你才刚来,跟我们一起去买衣服吧!

好呀好呀!

上班一年后,重新回归学生生活的我,又回到了大学时期的寒酸心态。在大学时,我们呼朋引伴去买衣服,固定去的会有以下地点——五分埔、西门町、师大夜市,这几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

一是多买两件可以砍价,二是款式虽然没特色但也可以穿出去,三是超过一百元(人民币)就是中高价位了,普遍在八十元左右。

如果想买好一点的衣服?三个字:优衣库。

所以,当大陆同学拉我去买衣服时,我很自然地期待着:应该是去某些便宜划算的地方吧?同样是学生嘛……

结果,我们到了中关村商场……商场!

大学四年,我和同学去商场都是去美食街,顺便(忌妒地)调侃那些在商场买衣服的讨厌鬼——在商场买衣服好笨喔、这样的价位西门町可以买五件……十足屌丝!

顺便说一下大学四年以来,我花自己的钱吃过最贵的一餐是在毕业前,和朋友去吃牛排套餐,一个人一百五十,还记得那时的心情就是——噢噢噢一百五的牛排!好神圣、好好吃啊!

写到这里我必须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大学四年都跟一群屌丝瞎混!混成今日的小气性格(好像我还活在物资匮乏年代一样)!

台湾的商场常常打折,从九折、七折、五折、三折到最终特价,所以价位不至于高得吓人。但北京的商场什么都贵!连在台湾很便宜的韩国化妆品也很贵!而且商场购物的人潮汹涌,这样的人潮我在台湾不是没看过,但只出现在商场周年庆打折,或是“均一价三十九元”的便宜店里。

对刚到北京的我而言,商场没什么折扣就算了,竟然还这么多人买!我同学他们竟然真的会在商场试衣服、买衣服!衣服一件竟然要三四百人民币!

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冲击,回去后立刻告诉家人朋友这个重大发现,得到了预想中的反应——看看人家的消费力!天啊!祖国人民太猛了!我还会和跟我一样寒酸的台湾朋友一起窃窃私语,这些人竟然会到商场买东西,真是太有钱了啊,哪像我们去五道口批发市场……这种西装外套我都淘宝买一件四十九元的……

看看看,这就是很讨厌的酸葡萄心态!

又过不久,我因为脑袋一时短路而买了一双两百五十元的超高高跟鞋,但完全不实穿。台湾友人知道后狂骂我浪费,一千多台币的鞋啊!多贵!

而大陆朋友的反应是,两百五十元?挺便宜的鞋啊!

我再次被震惊了。

后来我和台湾朋友及外国留学生去了几次便宜的批发市场,商场和这里的环境天差地别,质量也是差到不能再差。

难怪大陆人疯淘宝!难怪淘宝这么流行!

一开始到北京,属于观光客兴奋期,周围同学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就是不愁吃穿的小康水平而已,但诚实地说……花钱真的比我以前的台湾同学“狠”(当然,还是个人经验)。

而且,我们还会听说某某某的姐姐在某单位,哇!一个月一万多;某某某师姐在什么大公司,年终奖金领了多少多少……电视上“农村来刻苦读书的孩子”我根本没碰到,农村学子的印象也渐渐淡去,变成“大陆同学很有钱”的片面印象。

一开始,很菜很笨的我得出的浅薄结论就是——天啊!台湾真完蛋了,看看人家北京,消费力真不是假的,大陆人好有钱啊!

但这个想法没维持多久。

某次和一个姐姐吃饭,她说,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人月收入不到三千、有多少人是缩在一起挤一间小房间、有多少小孩没读书、有多少农民工睡在外头……

某次,我想去学校附近的屈臣氏,但找不到,就问了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女孩,她一脸迷茫地摇头。然后我看着她跑到一辆面包车前,那辆车堆满各类用品,脏脏乱乱,像是一个移动的乱房间。

再然后,我会观察地铁上的人,我发现和台北地铁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北京地铁,你可以很明显看出一个阶层差距。

有人晒得黝黑、散发出一股难闻味道;有人拎着看起来很廉价的山寨包包,衣着搭配奇怪,有着很刺鼻的香精味;有人穿着体面的衬衫和领带,干净得体……一节车厢,看得出有形形色色、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更简单地说,在北京,可以明显看出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区别。在动物园批发市场的人和在商场购物的人,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两群人。

这感觉挺复杂,我知道大陆人多这种现象很正常、发展差距大这现象很正常、人家发展很快值得嘉许,但有时仍不免会比较、会感叹……

还好,台北大家都一样“屌丝”!没有太多大富大贵,或太穷太苦的人……

贫富差距,我到北京后对这四个字,有了一点点新的认知。

后来的后来,我即将毕业,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大陆年轻人。

很多人每个月四千的收入,房租两千,必须在这个我不懂为什么物价这么贵但真的很贵的繁华城市奋斗(补充一点,我一直觉得北京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大学生起薪三四千,但房租普遍两千起跳,收入和物价呈现奇妙的不对称关系)。

他们面对的压力,比台北年轻人大得多。

一开始来时,或许因为接触人群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大陆这些九零后的同学没像我的台湾朋友一样端盘子、在饮料店摇饮料,就去商场逛街买衣服,有种不懂金钱可贵的娇气。

但毕业前的一年,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达到家人期许、为了找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物质标准,他们很努力呀。

不愁吃穿的孩子尚能如此,何况农民工子弟呢?

我一直很不喜欢写关于大陆社会问题的文章。一来我不够了解,二来我是外来者,也没有资格,但我想诚实写出所有我对大陆的感受。

不论好坏。

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的严肃探讨文章,而是一个外来者写出自己对这个城市小小的体悟罢了。

台北女孩小补充:

还记得研究生二年级,我在找工作时,最常看豆瓣上的“北京租房”。这个主卧要两千五,离地铁站远一点的可以一千七……

朋友说,月入八千在北京都可能只是刚刚好打平。那六千呢?四千呢?

那时的我一直思考要不要回台湾。

后来我去了上海,一个也不容易活下来的城市。

但我在大陆的一线城市碰到很多在台北遇不到的人,疯的、聪明的、爱找我讨论两岸民族的……因为我是台湾人,许多大陆人更直白、更热情地和我交流,让我了解更多。

这是大陆一线大城市给我的礼物。

所以,我很高兴自己留下来了。

认命不认命?

到北京生活的时间不短不长,认识的大陆朋友不多不少,在我看来,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陆朋友身上有几点共同特质——

第一是“冲啊”,第二是“懂现实”,第三是“就认命呗”。

这篇,先从第三点开始讲起。

老规则,开始之前必须说明:每个人生活经验不同,我自己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当然并不代表该行业的全部人,每个人都是赚辛苦钱。

来到大陆后,一开始总觉得人们口才伶俐。秀水市场摊贩能言善道一口英语,我这只会“哇好贵”的台湾笨蛋连砍价都砍不下来;同学们上讨论课时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我这不学无术的台湾笨蛋只能装死,期待老师忽视我;甚至在马路上看见女孩子与男朋友吵架速度之快、口齿之清晰,让以前吵架只会哭和卖萌的台湾笨蛋佩服得想拜师学艺。

看看人家的口才!多会据理力争!死的都说成活的!

后来我才发现,许多大陆朋友能争就争,争不来的往往比台湾人“认命”。

第一次有这感觉,是在面对快递大哥的时候。快递是我觉得北京第一牛的职业,由于校园内只有少数快递集合点,所以每次收到快递大哥的“您的包裹到南门,请在几点几分前来取货”短信,就像接了圣旨,立刻迈开小短腿冲到南门,生怕晚了一秒包裹会随风而去。

快递大哥脾气阴晴不定,短信内容也不固定。最客气的是“您的包裹到南门,请在六点半前来取货”;次客气的是“南门有包裹,六点半前取货,六点半后我就走了”;有点不客气的是“南门有包裹,一点前来取货(当时已经十二点半了)”;最夸张的一次是“××快递,南门,包裹,一点前”,真牛叉,皇帝写圣旨都没这么简略。

有时我接到短信的时间比较晚,急匆匆冲到指定地点后会被快递先生嫌晚;有时十二点半接到一点前赶过去的短信,我也不会抗旨乖乖冲到现场,只是在内心“靠腰”(就是粗话版的抱怨,台湾人常用,好孩子别学):“人家必胜客送餐都不会这么赶啊——”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时候短信上的时间是随便写着玩的,不用理它。

如果只是短信倒没什么,我最怕的就是快递大哥打电话。因为他的口音我听不懂,我的口音他也听不懂,一不懂他就急,他急我也急,我一急就从温柔小台妹(咳)变成泼妇一枚。

有一回鸡同鸭讲了三句话后,大哥讲话开始大声(没忘记我说过,在台湾大声=“找我吵架”吧?)所以我很自然地切换进吵架模式,国台语夹杂骂了一连串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他妈的凶屁啊!以为自己是谁啊?”“老娘可是付了运费的,你这个大傻×!看看你那什么态度!”

骂完后挂断,身心舒畅。

我朋友看着我,三秒后淡淡地说:“我从来不和快递吵的,吵了没用。”

“但是,让他知道客人不高兴,下次态度就会好一点啊!”我固执地认为。

“吵了没用。”她还是坚持。

第二次听到“吵了没用”这个理论,是在医院里。

本人常不是胃痛就是肠胃炎,半年一小痛,每年一大痛,倒也认了,固定一段时间就要拜访医院。因为台湾人很爱搞“叫你们经理出来”这烂招,医疗在台湾被视为服务业(只是医生的薪水是服务员的数倍),小孩子看医生还会有贴纸拿,只差没有像淘宝卖家一样“给我好评喔亲”。

到北京后因为没有医保,看病的钱又让我肉痛,总是吃止痛药了事。直到某次胃痛受不了直奔医院,挂号速度之慢消耗了我大半的体力,好不容易坐到医生的面前,该医生倒是不凶,但语气冷,脸色也不耐烦。胃痛的我心情自然不好,又是拍桌又是骂人地跳跳叫叫:“我是来看医生的,不是欠你好几百万!你以前没学过医学伦理吗?你这是什么态度!”(整个没形象啊——)

那时诊室的门是敞开的,不止医生愣住了,外头等待的男孩子也呆住了。

我很庆幸我碰到一位好医生,他没有当场和我吵,只是用三秒钟的速度诊断完我的病情,然后火速把这个神经病送走。

走出诊室后,那个呆住的男生小心地凑过来,不是要搭讪(看我那副德行应该也不可能),而是问我:为什么和医生吵架?

我说,没什么,他脸色差,我心情差。

年轻男生一脸莫名其妙:脸色差正常呀,医生没赚多少钱,病人又这么多。

那时我才知道,在台湾收入排行前三名、动辄数十万台币、一向被视为热门女婿人选的医生,在大陆连铁饭碗都算不上。

我不服气地问:“但是病人不是更可怜?”

“吵也没用啊。”他耸耸肩。

那两次之后我一直搞不懂。

我问朋友,有时会不会被快递气到?朋友说会呀。我问朋友,有时会不会觉得医生态度差?朋友说当然呀。我继续问,那你会不会和他们吵架?

吵了干吗?吵又没用。

我不懂这些朋友明明是会据理力争的人,有人插队会教训对方、分数太低会找老师理论,但对于“我认为应该要吵”的事情都是耸肩了之。

我一直认为只要客人生气,告诉快递员:“我付了运费,该享受到好的服务!”或许下次他们的态度就会改变;只要病患生气,告诉医生:“你凶什么?医生该替病人服务!”或许下次他们的态度就会改变。

但大陆朋友不这么觉得。你去吵干吗?吵了有用吗?不就是这样子?在意这些干吗?大有“就认命呗”的感觉。

是不是我们心中,“该吵的事”与“不该吵的事”认知不同?为什么我有时觉得我的大陆朋友很能争,有时又觉得他们“很乖很认命?”

这样的疑问,直到某个灰蒙蒙、能见度不到20米的雾霾天,我才得到一个不算解答的解答。

谈到这里先离题一下,来谈谈北京最有名的特产——雾霾。

第一次知道“北京空气很差”这个事情,是在初中时。老师说知道什么是沙尘暴吗?大陆北方沙尘暴来袭时,空气中尘土弥漫,人们头上还要套塑料袋才能出门(现在想想老师绝对是在开玩笑,但初中时还真信了,毕竟那时谁不是“老师的话=真理”的笨蛋呢?)

当时我们对北京一点概念也没有,不过从那时起我心中就有一幅奇怪的想象——头上套塑料袋,那还看得清楚路吗?

第二次得知北京空气差,是用豆瓣论坛后。关于大陆的流言太多,吃的喝的用的都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奇葩事,我一向都视之为“神话传说”,可能存在但被夸大。大四时交换生风潮兴起,认识一位在台北上学的大陆学生,该生的一句话让我惊吓不小:“台北空气也挺好的,蓝天白云。”

要知道台北有密密麻麻的机车族,从前还有一些没水平、会排放黑烟的“乌贼车”,马路上汽机车的废气常让人怀疑自己30岁就会得肺病。我读的大学坐落于工业区,时不时有大卡车进进出出,灰烟弥漫……空、气、好?这家伙脑袋没洞吧?北京空气这么恐怖?

来到北京后对空气的第一印象,说出来很多人不相信,那就是“北京空气也挺好的呀?”

没有机车排废气,天空也挺蓝的,能见度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差。很多台湾人说什么到北京后嗓子疼又咳嗽,一律被我鄙视,认为“这家伙要不要这么娇弱啊?”

第一次见到雾霾,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雾霾!只看见眼前茫茫一片,像是在台北阳明山上,有雾多浪漫!我很兴奋地拉着大陆同学的手:“你看你看,好像在仙境喔!”

她以为我在讽刺,丢来冷冷一句:“是啊,再多吸几次就成仙了。”

原来这就是雾霾啊!没那么恐怖嘛!菜鸟的心情总是兴奋多于新鲜。

时间是残酷的,现在对于雾霾的态度就是“干,又来了!”只差没学我的日本同学把自己关在宿舍,抱着空气净化机一礼拜都不出门,靠酸奶、水果、泡面度日。

我是个“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每天穷紧张”的人,雾霾照样出门,和台湾朋友喝下午茶,进行一场“台湾人北京生活交流大会”。

我们聊着雾霾、聊着北京生活,她突然感叹,如果雾霾发生在台北,可能已经吵翻天了。

是啊,首先我们会骂台北市政府、然后骂“环保署长”、骂“行政院长”,当然马英九一定要骂;然后民进党骂国民党、国民党骂“环保署”,“环保署”再“是是是我们会检讨”,也没检讨出结论,周而复始。电视、报纸、新闻节目更不用讲,自由时报《绿营报纸》会说一切都是执政党的错,《联合报》(蓝营报纸)会说这都是XX害的,不全怪执政党……

这样的全民抨击有没有用呢?

很废话地说,有时管用,但常常不管用。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未解的难题,人民只能无奈发泄。差别只在大陆常常是在网络讽刺一番,台湾则是二话不说骂邻居骂官员骂“立委”骂“总统”,写信、陈情、丢鸡蛋样样来,就算不管用,但还是爽!

我的大陆朋友们呢?

他们早知道骂了没用,除了发泄也不能干啥,重点是也没管道去找谁骂。不想吸雾霾?最有能力的移民澳洲呗——那儿空气好,次有能力的多赚钱多买几台空气清净机,没钱的写个讽刺笑话放网络上博君一笑,日子总要过。医疗制度有问题?食品安全有问题?吵也没用,骂也解决不了,不如多去赚钱,用钱买生活质量。

可以说比较认命,也可以说不是认命,是懂得“这就是生活”。

关于“吵架”这门学问

北京是一个挺热闹的城市,可能是压力大,可能是北方人的坦率,陌生人因为一点屁事吵架在北京似乎挺常见。

刚到北京一个礼拜,我就见识了两场吵架场面。

第一次是在公交车站,貌似有人插队了,一个老大爷和另一个老大哥开始争吵。你没看咱在这儿排着队呢、插什么队啊、有没有素质啊……

第二次也是在公交车上,貌似一个大妈被一个大爷推了一下,又吵起来。哎你推什么推、我在这儿站好好的,碍到你了吗、什么素质啊……

在国贸附近实习时,最期待的娱乐就是吵架,高峰时期一周可以看三次。通常是一个人撞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报纸挡到另一个人看iPad、一个人看iPad时没长眼打到另一个人的头、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推挤……

开头都会是——

A:哎你干吗呢!有没有素质啊!

B:怕推挤?怕推挤就别来搭地铁啊!

A:什么素质!真是……

B:什么什么素质?说谁呢你!(←就是说你啊!)

更激烈一点的,会说“你傻×啊!”

然后,对方一定会不甘示弱:“你、才、是、傻、×!”

看过快十场吵架,我归纳一下“北京吵架之观后感”。

首先,特爱说“素质”这两个字。大陆人老骂台湾人只会拿素质说事,但……当大陆朋友吵架时,还是常拿素质说事!

“什么素质啊!”“有没有素质啊!”是我最常听到的!

“你说谁没素质呢?”被骂的那方通常会这样反驳(+不就是说你吗?)

其次,骂人的词丢过来再丢回去,反复数次。

“你傻×!”“你才傻×!”“你全家都傻×!”“你才全家傻×!大傻×!”

“你没素质。”“你说谁没素质呢你?”“就说你!他妈没素质的!”“你才他妈没素质!”

好可爱。

再次,如果是在街上,常常会有围观者。常常是越围人越多,然后会有劝和的,有隔岸观火的,有些先到者还会跟后到者解释剧情的来龙去脉(有时还会有AB两种版本)。

有些人明明就是倒数第二个才到的,却可以跟最后一个到的解释故事概要:“我告诉你啊,就是那个人说自己排在前面,但那个大叔说自己才是先来的……”讲得活灵活现,好像命案现场的目击者一样。

最后,在北京,通常(在双方没喝酒)的正常情况下,只吵不打。

第一次看见双方吵架时,我越看越紧张,怎么两人音量都这么大又互不相让。

一旁的大叔看我紧张,优哉游哉地说:“放心,不会打起来的,大家都是吵吵就结束了。”

“是吗?”我挺紧张,在台北,这种程度的吵架就会有人报警了。

不到10分钟,吵架的两人虽然还在嚷嚷,但显然已经降温了,最后通常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显然,在北京的大陆朋友虽然嗓门大、好争,但还是秉持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好原则。

不过,为什么老是爱为一些小屁事吵架呢?

个人认为,台湾的风气和大陆的风气有一点不太一样。

在台湾,多数人是先道歉。

不管有错没错,先“不好意思”准没错。

比方你撞到个人,你跟对方道歉时,对方也会跟你道歉。道歉不是指四十五度鞠躬,而是跟对方点个头,再说“不好意思”,对方也会对你点个头,然后交流结束。

在台湾,道歉是礼貌性的。不一定先道歉就先有错,反正一句“不好意思”也不用钱。甚至有时被害者还要跟加害者“不好意思”!(这点非常莫名其妙)比方明明是你被插队,还要跟插队者不好意思一下。“不好意思,是我先来的耶……(无辜脸)”

如果双方态度都好,自然不会吵架。

假设一个情景剧:

在人挤人的地铁上,你不小心踩到一个穿着闪亮亮皮鞋的神经暴发户,这时暴发户破口大骂:“你干吗呢你!这双鞋×××元!”

这时你会——?

A.你凶啥呢你!

B.什么×××元,我看是动物园!

C.揍他!

D.不好意思。

我可以依照成长经验告诉你,很多台湾人都会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台湾人的言语暴力常常是在网络上,现实中往往客气得很。

而在北京,争吵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太过有骨气!一方态度不好,另一方就更不好,你来我往过好几招。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北京好像“先道歉就先输”,太爱面子!

如果你到台北,看到陌生人在马路上大声争吵。恭喜你,你挺幸运的!正常情况(意思是Pub外头喝醉酒的傻子除外),台北是个吵架很少见的地方。

很少,但不是没有。

有时候,危险程度还会比北京高。

在台北,小纷争时常会发生在马路上。台湾人很奇怪,平时客客气气,但骑车、开车上路后就像被保罗·沃克附身,非要学《速度与激情》那样乱钻乱飙。

最平常的小纷争是满街跑的摩托车没长眼,从你身旁“咻”地肆过去。你会很火地“靠!”一下,有时对方会回一句“靠杀小啊,干!”然后……

没有然后,就结束了。

街头上的小纷争通常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那就比较麻烦了。

看过电影《艋胛》的人就知道,台湾有一种势力,叫帮派。(听说他们不会称自己是帮派,而是“企业”。比方“××帮”就是“××企业”……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

有几点台湾游守则,旅游书里可不会提醒你,大家一定要谨记,或是抄起来放包包随身携带:

1.不要大声说话、喇叭请小心使用:

台湾人是神经纤细的海岛人民,大声说话、开车随意按喇叭基本上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你想找我吵架”的行为。在北京按喇叭是沟通,在台北按喇叭是挑衅,如非必要请不要使用!

如果碰到混混流氓人家是懒得跟你吵,而是默默下车,一把开山刀就砍上来了。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惹到谁,对吧?

2.除了开车外,在台北街头走路时撞到别人记得千万要说句“补好意湿”(装外国腔比较会被原谅):

在北京走路撞人没什么,在台北人与人的碰撞是很失礼的,若人品不佳撞到黑社会大哥,该大哥又正好心情不佳,可能就会有悲伤结局。

3.如果和人吵架,要做好“祖宗十八代会被媒体挖出来”的准备:

看过台湾新闻的朋友就知道,台湾是个岛内无小事、岛外无大事的美好小岛。所以猫猫狗狗打架、邻居老王偷情、哪家餐厅的鸡腿超好吃,以及在中正路口某某和某某争吵……这些事情会在新闻上轮流播报24小时。

所以“北京式”的吵架放在台湾是红色警告等级。轻的话没事;中等级的可能有人报警,会被带去和警察伯伯喝杯茶;严重的话可能会被拍照,然后当新闻题材。

“根据路人说法,双方争执不下的原因是×××,其中一位是台湾人,另一位是观光客。据本台了解,该位观光客从××地来,这是他第一次来台湾,职业是×××,住在×××旅馆,预计在台湾玩一个礼拜,两天前才刚去基隆吃海鲜……”

如果不想吵到一半被带去警局,或是接受SNC车采访……就乖乖闭嘴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原书责编 文 珍

本刊责编 吴晓辉

猜你喜欢
台湾人大陆北京
北京的河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