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舟
这个意象一直折磨着我,让我崩溃。
三年前,秋天,我困在北京五环外,给一部电视剧做编剧。开机在即,但最后几集还没着落,脑子空白。剧组的上百号人已经进驻了外景地,嗷嗷待哺,等着开锅下米。亲爱的导演和制片人每天一个电话,不问文字进度,只关心我吃喝如何,睡眠如何。这才是软刀子杀人。我急得像桑拿房里的客人,浑身冒汗,体弱脾虚。我住在一套公寓里,锅碗瓢盆俱全,楼下另有各式餐厅,随时可以挂账。但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顿顿吃的是泡面,牙齿发炎,嘴角生疮。
窗外,是一座劳动人民的公园。秋风拂去,落叶金黄,天地凉却,一切都走向了静谧与冥思。我脑子糨糊,终于给自己放了风,遥想自己像晚年的康德一样,散步,观察,并获得意外的灵感。岂料,我在窗下不远,邂逅了一群打陀螺的老年人。这帮老顽童,每天带着铅球大小的陀螺,闪转腾挪,凌波微步,一根根鞭子劈下来,像拷问,也像催逼。我逃了回来,闭门造车,但还是枯竭一片,简直暗无天日。要命的是,这次遭遇种下了心病,枯坐在电脑前,我开始渴望那些天空中扔下来的鞭子声。那一段,我其实就是一只陀螺,被无形的鞭子抽打,不上路,也不靠谱。
那天,我接到了电话,舅舅去世了。
我当即决定去奔丧,哪怕千夫所指,我也要回去磕头烧香。我父母深明大义,批了我一顿,让我以大局为重。我放弃了。那天夜里,我踏实地哭了一场,回忆连连。舅舅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谙熟历史,威孚乡邻,有些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他联络关系,筹集善款,一直专心盖一座大庙。在临来前,我去看过舅舅一次。我问他,才砌了几堵墙,什么时候能盖完呀?舅舅说,急不得,慢慢盖,这辈子盖不完,下辈子再来。那一刻,我明白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座庙,所以他安静若一尊瓷器,敛尽了世上的喧哗,静水深流。写下这篇短文的前日,我去了舅舅的坟上,三周年的祭奠。
哭完了,我真的静了下来,如约完成了全部的本子,离开了北京。
在兰州,陀螺不叫陀螺,叫猴儿。吃惊的是,我在黄河岸边,又碰见了一帮老顽童在打猴儿,鞭子声又一次困扰了我。事实上,《圣经》是最初的一根鞭子,因为上帝舅舅常喊:“赶紧!”但从文学的角度上讲,我更偏爱雅歌,它优雅从容,像一次生命的散步。真的,我不喜欢下面的对话:
贵姓?
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