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以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类强化班人才培养为例

2016-10-28 07:21褚必海徐登伟
河北职业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南京特色

褚必海,徐登伟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以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类强化班人才培养为例

褚必海,徐登伟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210037)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实现与大众教育同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真正提升高等教育品质,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因为大部分特色型专业学习强度高、社会关注少、就业竞争压力大、行业待遇差的特点,更使得这一类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成为一项超级难题。文章以南京林业大学林科类强化班为例,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总结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启示与建议。

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早在2006年就已正式进入世界公认的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对这一进程,很多高校在一段时间内将自身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忽视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然而,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才是与大学精英型人才培育观念所对应的本质。为此,近年来,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重新回归,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这一课题研究的难度格外大。因为这类高校所辖的大部分专业普遍存在着学习强度高、社会关注少、就业竞争压力大、行业待遇差等特点,所以在招生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困难,更不用提及后期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问题了。基于此,作为以农林类专业为特色的南京林业大学就通过强化班模式,对学校几个特色型行业对口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性教学,真正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人才培育理念。

一、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

南京林业大学采用的农林类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按“2+2”学制进行开展。前两个学年遵循“夯实基础、拓宽涉猎面”的原则实行大类通识教育,所有学生不分具体专业,而将同类型下的所有相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集成打包进行教学。当进入第三个学年开始,学生根据自身对具体专业的兴趣进行方向选择,针对具体专业的特色课程进行两年的选修与深化,实现高层次人才的个性化塑造。

图1 农林类专业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类专业强化班目前主要分成四个类型:林学类、化工类、材料类及交通土建类。四个类别都是围绕学校自身农林特色型专业进行划分,并将“实行差异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在强调基本理论、特色融合的基础框架下,还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以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各类型的强化班对于学生的激励方式也作了详尽的机制保障。在学生入学时,首先对投档分超过本一批次省控线一定分数的学生进行高额奖学金奖励。随后,在本科学习阶段,将班级学生参与各项评优的指标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进行了大幅提升,并允许学生能享受部分研究生的待遇,准许修满教学计划学分且成绩优秀者提前毕业或自主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措施为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解决了较多后顾之忧。

此外,强化班还实行滚动退出机制。特别在前两年,班级将根据学生每学年的学业成绩进行动态分流,并同时在相近专业的优秀学生中再次择优进行补充。这种“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与优越的奖励机制形成互补,还大大地刺激着班级学生的进取心与紧迫感,使其对学业学习和科研创新保持着高标准,真正实现了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初衷。

二、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对于农林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实施了多年。因此,为了解该模式的实际育人效果,课题组自制了《南京林业大学实验班调研问卷(强化班毕业生版)》,对学校各类型强化班的历届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教学管理部分

受访的强化班学生普遍认为强化班的学习经历对自己现在及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强化班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有了较大程度地提升,并直接转化为自己在保研、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具备的优势。展开来说:

1.在强化班的课程安排方面,40%的学生认为每周学时安排在25—30学时最为适合;56.95%的学生认为英语、高数、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还应重点强化;超过30%的学生建议课程能做到文、理、工等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并增加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2.在教师任教情况方面,超过70%的受访学生表示较为满意,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教师上课认真,愿意为学生答疑解惑,考核方式的设置也更为科学。但超过一半的受访对象也表示,教师的教学还遵循着老方法,创新之处很少,需要进行改善。

(二)就业发展部分

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60%的强化班毕业生正在开展或已获得过更高层次的学习经历,就业方向也呈现多面开花的良好特征。特别在对母校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方面的评价,超过89%的受访对象认为自身就业状况优于或等同于普通班级的学生,50%的受访学生对母校勾选了“满意”评价,72.67%的受访对象明确表示会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南林进修学习。由此可见,学校在强化班毕业生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形象。具体展开来讲:

1.在学生学历方面,21.33%的受访对象正在就读硕士研究生,28.67%的学生获得了硕士学位,10%的受访对象目前正在就读或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2.在就业情况方面,58%的受访对象受雇于全职工作,31.33%的受访对象正在读研或留学;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上,受访对象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种类,并会根据专业相关程度进行一定参考;薪资水平上,绝大多数已工作的受访对象已经进入中产阶层。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经过实验班学习获得较一般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帮助,并对母校相关实验班教学管理与就业帮助等工作予以了赞同,但通过随机发放的问卷统计结果,课题组还是可以发现其中潜藏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安排繁重。大部分学生反映课时安排应在每周25-30个学时,但现实中强化班安排的课时数远远大于这个数量,甚至达到2-3倍的现象,因此,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重,压力比较大,并挤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教学管理模式。超过45%的学生建议强化班能够实行“四年一贯制”,并于本科开学时就做好专业分流,减少自身后期因分流分班造成“融入问题”与“排斥效应”。但也有近1/3的学生表示现行的“2+2学习制”与“在大二升大三时进行专业分流”的做法更好,因为这样能使自身真正发现实习兴趣所在。这一观点从超67%的学生最看重的激励措施是“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以及本科生导师制”上也可以间接发现。

3.对老师教学的认知。大部分毕业生对课程教师的教学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性不足与实践互动性缺乏还是成为了大部分受访对象认为教师教学应该加强与改善的地方。

4.强化班学生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态度。发展空间受限是当前强化班毕业生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与学生从事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程度不高、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等择业理念具有一定关联性。同时,毕业生工资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沙漏型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5.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过程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专业实习更是匮乏”是受访毕业生集中反馈的问题之一。同时,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媒介中校园招聘占的比重很小,学校在对学生的求职技能指导、校园招聘活动、就业信息收集上仍存在不足。

三、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对策与展望

一般来讲,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能在较长时间内保证各项教育活动的良好运转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它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必然需要随着时间和客观条件的不断变换作出调整,才能保证预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针对问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课题组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对策与展望。

(一)与学校优势相结合,突显培养活动的“私人定制”

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当前的大势所趋,因为其不仅使接受高等教育洗礼的公民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更为高校教育质量提供了多维度的检验。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因此,用强化班等模式提供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特别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将成为同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当然,行业特色型高校采用的这种强化班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学校优势相结合,切勿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否则就极易导致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现象,与办学初衷大相径庭。例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农林类专业强化班就以自身的四大类强势专业学科群为基础建设强化班,从源头上保证着强化班的可行性与育人效果。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只有形成与学科优势互动的特色型专业高层次人才强化班培养模式,才可能体现强化班创新教育的优势与价值,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提供保障。

不过,南京林业大学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无法很好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缺陷。因此,建议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开展强化班教学的时候,能有效增加通识型基础课程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课时,减少部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的课时,并在增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同时,大力推行选修课教学制度,类似研究生式教学的小班化与定制培养,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兴趣。同时,进一步深化导师制培养的强度。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做到导师的“一对一”培养,以利于学生更具针对性地对相关领域进行探索,更便于学生后期培养的连贯性。

(二)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

尽管强化班的招募选拔方式和培养细节会有差别,但坚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在强化班就读的学生而言,学校理应将最优质的资源给予他们,将人才培养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围绕这一点基本原则,学校首先应该为强化班配置最好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适当减少普及化教育对这类精英化教育的稀释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计划。同时,强化社会资源向这类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倾斜,例如聘请社会名人担任强化班名誉导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作准备。

针对南京林业大学强化班调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我们也为学生更好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1)学校在各类评奖评优以及推免研究生指标比例方面向强化班学生进一步倾斜;(2)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实验室优先对强化班学生开放;(3)为每个强化班班级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交流室以保证课程自习与科学研究;(4)为学术科研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笔科研启动经费。

简而言之,有限资源要花在“刀刃”上。对于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而言,要能让他们“轻易”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能力。

(三)关注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择业就业教育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采用强化班模式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输出的考虑。只有真正解决了出入两方面的疏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才有价值。尽管大部分的高层次人才在结束了本科教育后,会继续选择研究生学习或出国留学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但他们总归是要择业就业的,所以,高校应当关注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择业就业教育。

因此,根据对南京林业大学强化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以强化择业就业教育的成效:(1)为每一个强化班班级配备一名就业导师,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技能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2)加强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机制,建立更多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实际地掌握专业技能;(3)建立更为综合、便捷的招聘信息通道或平台,邀请更多的招聘单位负责人与强化班学生互动,使学生更及时地掌握招聘信息、成功就业。

此外,我们还建议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方向分流时,做到“分流不分班”,依然用“强化班”的班级概念,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及宿舍管理,不仅使各类工作更具连贯性与公平性,也使班上的学生更具归属感,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产生的阶段性不适,更好地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程。

[1] 黄悦.高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5-7.

[2] 徐子东,孙振江,杨福军,陈薇薇.专业方向强化班的建设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3):156-158.

2016-01-22

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南京林业大学各类实验班就业效果评价”(2014B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褚必海(1982-),男,硕士,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徐登伟(1981-),男,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南京特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不会忘记”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