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 200433)
浅谈建立符合歌唱的发声体系
周 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来逐步完善。每位歌唱者需要通过“声乐发声练习”的途径来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琢磨科学发声规律。
声乐;发声;体系
声乐艺术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关系,只有科学辩证地掌握发声规律,勤于思考、重于实践,才能使歌声美妙动人。在歌唱的原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歌唱发声训练的步骤与要点。
声带是发声的音源。歌唱时要根据音的高低、强弱不同做相应的变化。当声带张力大时,声带就会缩短、变薄,振动的频率就快,发出的声音则高;声带张力小时,声带拉长、变厚,振动频率就慢,发出的声音则低。另外,任何气息的运用都需要以音的形式表现,呼吸力量的大小对声带也有影响,呼气压力大,声带振幅就大,发出的声音就强;呼气压力小,声带振幅就小,发出的声音也就弱了。
歌唱发声时应注意:
第一,要防止用过多有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以免损伤声带。
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挡气,这会产生漏气,使音色空闷、苍老,也易引发声带疾病。
第三,要防止喉头挤、卡、压,使音色干涩、刺耳,也易引起声带疲劳。如声带闭合训练中“ü”和“i”元音发声练习时,吸气保持叹气的感觉,舌尖抵下门齿,喉肌松开,带闭合,声音明亮;避免漏气,防止声音沙哑。在气息控制下,声音至上而下、畅通无阻。
“ü”和“i”元音发声练习时,三度音程下行,演唱“咪”“唻”两个音时,气息保持,不能松垮,舌尖抵下门齿,舌边触上牙,喉肌松开,声带闭合,演唱时想着音程上行的感觉。
(一)喉的位置
喉头位置在歌唱发声时的活动状态,与呼吸的深浅、共鸣腔的调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会影响到声音的音质、音色、力度、音准等。喉头上移,发出的声音又窄又尖,缺乏弹性;如果人为地过分压低喉头,又会使声音空闷、滞重,缺乏灵活性;喉头不稳定时,随着音的高低上下移动,会使发声状态紊乱,出现破音、喉音、声音摇晃不统一等现象。因此,歌唱发声时,喉头应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
发高音时,喉头更不能“提”、“缩”。演唱时,环状软骨感觉后倾;发低音时,环状软骨稍前倾,如讲话一样喉头平稳。歌唱发声时,喉头应放在深呼吸的位置上,这时喉头处于自然、自如、颈部肌肉放松的稳定状态,就像喝水前的状态。这种生理行为不需要靠喉肌人为固定,一切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上。要保持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不发声时容易做到,一旦发声就不那么容易,这需要通过一些有效方法长期练习和体会。
喉头稳定练习u”元音发声时,它是相比其他元音喉位最低的音,吸气时,喉头自然放松下降,喉肌松开并保持。三度音程上行,演唱“咪”、“嗦”两个音时,感觉气息扩张。
进行“ma”元音发声练习时,它是口腔开度最大的开口音,口腔、牙关打开上口盖拱起,呈打哈欠状。三度、四度音程上行,中音“哆”到高音“哆”八度音程,演唱高音时,前面两个过度音很重要,在气息的控制下,乐句流畅自如地完成。
(二)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的意义在于扩张咽腔部位,使喉、咽、鼻和咽腔部分形成一个适合于发声共鸣需要的通道,使气息和声音畅通无阻地通过,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开喉”可以用“打哈欠”的方法去感觉体验。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呈开放状态,口盖积极抬起成拱形,舌放平,舌尖轻抵下牙内,舌根和后咽壁距离拉开形成一个空间。带着母音a,e,i,o,u进行“打哈欠”的练习,是打开喉咙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歌唱发声时,要求打开喉咙,实际上是处于半打哈欠的状态,也就是哈欠的前半段动作。
“u”母音发声练习是让口咽腔到胸腔部位很好形成通道感的发声练习,练习时要想着这种“通道”的感觉,脖子感觉是微微向外扩张的,让我们很快感受到腔体打开的感觉。
体会“开喉”练习:
例:1=C
这首练声曲是三连音的练习,要求演唱均匀流畅,富有动感,母音根据需要进行变化。
歌唱家克里申蒂尼曾说“歌唱的艺术是嗓音在气息上。”声带的振动是由靠近和拉紧的声带与气息压力的对抗而产生。如果声带时松时紧的闭合,而不适当(一)“小气息”大对抗
控制呼吸的肌肉,气息将很快跑光,特别在低声区常会出现此现象;音高较高、音量较响时,声带边缘靠得越近,对气息压力提供的阻力越大,这时必须加强气息的控制。
在任何声部中,嗓音越高所要求的气息压强越大。掌握这个技术最可靠的方法,是以练习低声区开始,在演唱低声区时不失去对气息的控制,让声带与气息保持平衡,运用最小的气息获得最丰满的嗓音音响。
首先吸气时,注意两肩一定要放松,不能跟着吸气提高。无声的吸气,气吸入七八成,不要想着吸满;发声时,声音叹着唱,让最小的气息充分地将嗓音唱响,此刻呼气时两肋扩张,对抗明显增强,小腹托起,均匀地运用在每一个字的元音上,通过锻炼,就会增加气息的力量。
体会呼吸训练(连音练习):
例:1=C
这条练习是通过“打嘟噜”方式体会喉头的稳定,小腹向内推送气息,两肋扩张,保持气息的连贯与流动。
(二)体会声音“支点”的运用
所谓支点,即“支持点”,在歌唱中只有呼吸的支持、喉咙的打开是不够的,好比“在一座大山里挖凿出一条长长的山洞,山洞里有水,小船有固定停放的地点,形形色色的乘客可在固定的地方上下”,山洞好比“通道”,水好比“流动的气息”,小船就好比“支点”,乘客好比每个字中的“元音”,声乐演唱有三个支点,即气息支点、声音支点、位置支点。这些支点都是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之中,是想象的结果。
气息支点想象在“丹田”;声音支点想象在“上衣第二颗纽扣”;位置支点想象在“眉心”。三个支点在发声时需同时运用,“呼气支点”使得气息有向下、有深度的感受,像放风筝时手中的绳子,能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位置支点”即声音的高位置,在任何声区都需要保持音响的高位置,包括低声区,发声前设想前方有一个交点,或想着打靶时的靶心,使得声音集中、统一,高音具有穿透力;“声音支点”通道打开后,发声时字的元音a,e,i,o,u转换的地方,如同山洞中形形色色的游客在固定的地方有序地上下船,在前两个支点的配合作用下,嗓音就会远离最危险的地方——喉咙。了解了支点的作用,歌唱时就不会漫无目的,没有目标,而这一切都在发声之前的头脑准备中。
体会声音“支点”的练习:
例:1=C
演唱这首练习曲时,想象声音支点在“第二颗纽扣”,声音“高位置”,气息的支点在“丹田”。休止符后的音不能吸气,要求做到声断气不断,在气息连贯的基础上,做好母音转换,尽量保持口腔的开度。
J616.1
A
1007-0125(2016)09-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