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
【摘 要】在音乐演唱技法中,真假混合声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可以在清脆、甜美、流畅、浑厚之间顺利切换,达到精彩的演出效果。基于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合理推行这种混声训练,拓展学生们在音域、音量等方面的掌握技巧,美化音色,提高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混声训练;真假混合声;发声器官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97-01
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其真声色彩和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十分接近,并且其声音上下贯通,演唱者使用混合音往往能够吐字更加清晰精准。这种优势的存在,使得混合声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家所使用。而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将混合声的训练当作教学的重点,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训练方法,希望可以对提高混声训练效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用“哼鸣”唱法训练混合声
在训练混合声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哼鸣”是一种效果比较不错的方法。学习者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获得声音高位置,同时还可以体验到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良好效果。混声训练过程中,运用“哼鸣”这种训练方法非常必要,在实际练习时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身体的放松、自然直立,胸部稍微向两侧扩张,肩部自然放松。练习者要轻松自然地吸进适量气息,并在呼吸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呼吸姿势,找到自身呼吸的最佳支点。
第二,嘴唇要呈微微闭合的状态,舌头自然平放在口腔内,舌尖轻靠着下牙根,保持下腭和颈部肌肉的放松,上下牙需要稍微分开但是注意可以咬紧。
第三,哼唱时自然吸气,需要唱高音的要按照节奏提前进行深呼吸,颌关节向上打开催动鼻道打开,直到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能够感觉到轻微的震动,进而找到哼鸣的焦点就是哼在“气上”。
二、u母音训练混合声
混声训练的练习方法有很多,不过能够起到实用效果并且被练习者有效掌握的并不是很多。我国著名的名族声乐大师金铁霖先生提出的u母音训练方法,在混声练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说来,要求唱u母音时唇微闭成“撮口”,同时保持喉咙的张开状态,练习者要做到上下放松,保持喉咙的畅通,使口腔形成膛大口小的共鸣箱,然后在呼气出声的同时,引起头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振,在这种效果下练习者才比较容易找到混合共鸣的感觉。唱u母音时要注意掌握用力的技巧,用上唇向上卷,将唇尖拢住再用力。不过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是拢不住唇尖或者拢的力度不到位,就会导致上唇的发抖,而上唇一旦发抖就会影响训练者的整体唱音共鸣效果,造成声音不到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就是u母音发音不清晰、不准确。
三、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
声乐演唱对声音高位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些曲目在演唱时,高位置的声音往往是整首曲目的高潮,但是实际情况是高位置的声音是假声。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混声练习时一定要掌握假声唱法的技巧。唱假声时,要注意保持喉咙的打开状态,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喉咙紧张的话,容易导致气息的僵硬,不能够形成上下垂直的气柱,唱出的假声就不会亮丽、饱满。所以要掌握好假声唱法的技巧,保持喉咙、口腔的适度放松,让气息可以平稳顺畅的上下流动,这样充分发挥假声的唱法优势,对于保持嗓音音色、掌控演唱的整体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假声的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高音位置让头腔、口腔、咽腔、胸腔等产生共鸣效果。对混合母音的掌握,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体会混合母音在不同曲调下的唱法技巧,利用混声母音训练,帮助练习者掌握假声唱法的技术要领,对后续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用好真假混声
混声包含真混、假混、均混三种,在训练过程中,不同的练习者可以在任意一种混声中找到自己合适的类型。练习者要学会掌握用假声位置带声音的方法,在实际演唱时,在保持住假声的状态下,发出真声,会起到很好的现场表现效果。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体会,就是把假声放大,变成明亮有力的声音,但一定要在不改变假声的歌唱状态下发出声音,使所有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转换。字的转换动作不要过大,要保持平稳过渡转换,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感觉,保证每个字都是在相同感觉下转换的。
五、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中,混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课,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反复摸索实践,找到训练者合适的训练方法。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总结经验,并融合了金铁霖先生的一些混声训练观点,希望可以对民族声乐教学中混声训练方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成文.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J].艺术教育,2011,10(1).
[2]张书彬.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柏林林.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法与风格的掌控能力——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多样性现象思考[J].音乐创作,2011(1).
[4]吴昊.多声部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探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