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琢珏
【摘 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失传京剧剧目,本文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入手谈程砚秋的一出濒临失传剧目——京剧《亡蜀鉴》,从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三个层面分析了该剧的艺术成就,对该戏的嬗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程砚秋;三国演义;京剧《亡蜀鉴》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10-03
京剧大师程砚秋一生总共编演了20多出新戏,程派代表作品如:《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等久演不衰,至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程派新生代仍在上演这些经典剧目,不过人们似乎淡忘了程砚秋其它程派剧目,本着挖掘濒临失传剧目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本文谈谈程砚秋的一出“三国”戏——京剧《亡蜀鉴》。
一、创作背景与剧情简介
京剧《亡蜀鉴》,又名《江油关》,取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117回——邓士载偷渡阴平,根据川剧《江油关》移植由吴菊痴1933年编剧,程砚秋1935年10月28日首演于北京中和戏院。剧情说的是,三国末年,魏将邓艾(侯喜瑞饰演)袭击蜀国,偷渡阴平后直奔江油关,江油太守马邈(蓸二庚饰演)意欲投降,其妻李氏(程砚秋饰演)晓以大义苦口相劝,马邈佯装同意,而暗地里降魏,李氏得知后愤而自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正在逐步向华北进行侵略,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准备投降。程砚秋于是在北京演出此剧,以抒公愤;演出不过两场,即被迫停演。显而易见,程砚秋编演此剧的目的旨在暗讽当时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该戏属于典型的爱国主义题材,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京剧《亡蜀鉴》艺术成就
(一)文学性
首先,该剧的立意非常好,就是唤醒和教育民众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博古于今,发人深省。其次,主题鲜明,全剧主要围绕“降与不降”这对矛盾体贯穿始终。第三,从剧本结构看,全剧只有五场,整个戏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集中,铺垫自然,重点场次突出,全剧的重点场次为“劝谏”和“自刎”。“却说江油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陆;又仗着姜维全师守住剑阁关,逐将军情不以为重。当日操练人马回家,与妻李氏拥炉饮酒。其妻问曰:‘屡闻边情甚急,将军全无忧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其妻曰:‘虽然如此,将军所守城池,不为不重。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为上,何必虑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马邈羞愧无语……忽听马邈夫人自缢身死……”[1]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编剧主要围绕这一段文字勾勒出了全剧的铺垫与核心,同时原著也描绘出对李氏夫人大义凛然的精神的敬佩之情。
请看京剧《亡蜀鉴》剧本的第三场“劝谏”片段:
李夫人(白)将军有何要事?
马邈(白)请夫人先饮三杯再讲。
李夫人(白)妾身性急,请将军讲了再饮。
马邈(白)下官性慢,请夫人饮了再讲。
李夫人(白)怪道哇,怪道!
(西皮摇板)闻言如在雾中走,因何露尾又藏头?没奈何只得先饮酒,饮过三巡你说根由。
(白)将军,妾身已经饮过三杯,将军请道其详。
马邈(白)夫人有所不知,我连日接得边报:魏兵入寇,姜维兵败于剑阁,魏兵夺了阳平关。适才探马报道:邓艾偷渡阴平,来取江油,只恐我国大势去矣!
李夫人(白)不知江油有多少人马?
马邈(白)五千人马。
李夫人(白)粮草如何?
马邈(白)粮草可支一年。
李夫人(白)却又来!既有五千人马,粮草又可支持一年,怕那魏兵作甚?
马邈(白)这个……
(马邈背供。)
马邈(京白)这个娘们真糊涂,把我的死活全都不管啦!
(白)啊夫人,你可知道镇守阳平关的蒋舒、傅佥?
李夫人(白)蒋舒、傅佥便怎么样?
马邈(白)蒋舒知天命,降了魏邦,不失将军之位;傅佥不降,教魏兵给杀啦!谁给他偿命啊!
李夫人(白)好,这叫做:(念)一日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西皮快板)钟会领兵来入寇,傅佥在阳平御强仇。只杀得魏兵卸甲走,蒋舒归降作马牛。傅佥与贼决死斗,血染袍,马倒地,自刎而休!为国捐躯大义就,可算人间第一流。
马邈(白)得啦,你不用说啦!傅佥是白死啦,一点益处也没有,我才不那么傻哪!我,总得想个主意。
李夫人(白)着啊!
(西皮流水板)邓艾孤军难奋斗,无粮缺草怎淹留?将军不战理应守,以逸待劳逞奇谋。坚壁清野制穷寇,管教邓艾指日休。你若是能把亡国救,比那傅佥又胜一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编剧用四句(西皮摇板)“闻言如在雾中走,因何露尾又藏头?没奈何只得先饮酒,饮过三巡你说根由。”道出了矛盾冲突的原因和铺垫,天降大雪,马邈夫妇操练饮酒对话,马邈让夫人先喝酒才告诉她实情,这个“关子”其实就是悬念,简单而明了,然后马上直奔戏剧主题,投降还是抵抗?矛盾冲突马上显现,李氏夫人用一句念白“一日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开始“劝谏”,紧接着用两段(西皮流水)“钟会领兵来入寇……和邓艾孤军难奋斗……”劝马邈抵抗魏国的入侵,以表达我们一定会赢的信心。
(二)思想性
除了京剧《亡蜀鉴》从立意、主题和剧本结构显现的文学性以外,该剧的思想性也非常突出,那就是爱国主义的表述和宣扬。程砚秋说过,“演任何剧都要含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2]他当年能在“九一八事变”非常时期排演这个戏,足以证明他首先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要把这种爱国精神注入到《亡蜀鉴》这部戏里,以宣泄和表达他的爱国情怀,现在看来依然有教育意义。“李氏自刎前,以一腔悲愤,唱出‘那魏国强欺弱兴兵入寇,我蜀邦文贪武斗政事不修。贼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见得好山河付与东流。但愿得儿长大洁身自守,洒热血报国耻一洗父羞……体现了他‘对侵略者必须反抗的思想。这剧目由于充分宣泄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内外忧患的忧虑和对国内政治的愤懑,而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3]很显然,这个戏激励了民族气节,鞭挞了卖国投敌的无耻,是爱国主义题材的范本。
(三)艺术性
一个戏的成功与否,除了其文学性强和思想性要高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二度创作,通过唱腔、表演、念白、舞蹈等表现和刻画人物,程砚秋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不但精通音韵、书法、绘画、武术,还有极高的文化修养,这些都为他塑造李氏夫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戏中,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来演绎李氏的,通过唱腔、表演、念白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大义凛然、富有正义感的这一古代妇女形象。
从唱腔来看,这个戏的重点唱段有两个,即前面的“劝谏”【西皮流水】“钟会领兵来入寇……”和“自刎”【二黄导板、慢板】“李氏女哺姣儿顷刻分手……”,这里重点谈谈“自刎”这段成套二黄唱腔,唱词是“【二黄导板】李氏女哺姣儿顷刻分手!【回龙】儿年幼怎知娘万苦千愁。【二黄慢板】那魏国强欺弱兴兵入寇,我蜀邦文贪武斗政事不修。贼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见得好山河付与东流。但愿得儿长大洁身自守,洒热血报国耻一洗父羞。也不负娘今日江油刎首,【二黄散板】可怜儿好命苦摔闭咽喉!”整段唱腔程先生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板式完整,由【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和【二黄散板】组成,唱腔旋律简洁明了,几乎没有用一句大腔,不为了叫好而叫好,这在程派【二黄慢板】里面是极为少见的。第一句“李氏女哺姣儿顷刻分手”曲调高昂、激烈,程先生唱得声如裂帛,撕心裂肺,对娇儿的割舍之情溢于言表,难以表述,“儿”字唱得缓缓、流畅,自然流露出母爱和生死离别的痛苦,“刻”字用了一个休止,停顿一下,吸气,“分手”两字用程派特有的脑后音,以极强的音乐分贝唱了出来,声音富有立体感;第二句的“愁”字是全段唯一的一个大腔,程先生吸收了《会审》(大人啊)旋律,三次出现半音4和一个7,唱得委婉、凄苦,声音由强变弱再变强,徐徐放出来,这种音色对比很好地表达了母子之情,失子之痛,为整个唱段的亮点。
紧接着的【二黄慢板】唱的简洁、大方、朴素,速度比正常的【二黄慢板】稍快,以叙事为主,字字句句控诉了蜀国不修政事,不抵抗,对甘愿沦为亡国奴表现了极大的愤慨,最后一句“可怜儿好命苦摔闭了咽喉”以凄楚、哀怨的声音和较快的速度结束全段,丝毫不拖泥带水。全段高亢、激昂、催人奋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程先生用其特有的程派发声和一定的力度、高度和亮度演绎了李氏这个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突出。
俗话说:千斤话白四两唱,说的是念白的重要性。从念白来看,这个戏的李氏自刎前的念白令人感动,“怀抱姣儿血泪流,恩情从此一旦休”头两句念的速度缓慢,声音低沉,说明此时此刻国破家亡,李氏心情极其沉重,母子马上就要生死离别了,突然,声音变高,念出“一家不料成吴越”,“马太守哇!马将军!”达到制高点,声音变得洪亮而且有穿透力,在“马太守”后特意加了一个语气词“哇”,起到了烘托李氏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作用,最后念出了“替你无面对江油!”程先生念得声泪俱下、字字真切,富有乐感,用的是韵白。
这个戏除了唱腔、念白比较突出外,从表演来看也很有艺术特色,如:李氏追赶马邈偷献地图的表演就很吃功夫,要走两个S形圆场,边唱边舞水袖,水袖的目的是示意阻止他投降魏国,不能奉献地图给魏国,最后马邈踢李氏一脚,李氏顺势要做一个“屁股座子”,双腿高高盘起、跃起,然后快速下落,干净、利索,这个表演动作同样需要一定的功夫。
三、京剧《亡蜀鉴》嬗变
京剧《亡蜀鉴》1935年程砚秋只演了2场便遭到了国民党当局政府的禁演,由于这个社会历史原因,所以这个戏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不过,还是有私淑弟子和传人把这个戏传了下来,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梳理。
(一)1935年程首演于北京,演出两场后遭到禁演,但有老唱片传世,即“李氏女哺娇儿顷刻分手”一段,由“胜利”唱片公司灌制;
(二)1960年程派传人王吟秋整理改编了《亡蜀鉴》,有录音传世;
(三)李蔷华、小毛剑秋50-60年代也上演过《亡蜀鉴》有部分唱片传世;
(四)李蔷华80年代-90年代再次上演该戏,并有录像传世,中国唱片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发行;
(五)2008年江苏京剧院的钟荣重新加工上演了《亡蜀鉴》。
另外,台湾的高华也有录音传世,四大坤伶的章遏云(台湾)也有该戏录音传世,录制年代不详。
通过以上资料梳理,笔者认为,王吟秋的录音比较接近程派原始风貌,原因有二,一则是他为程门入室弟子,学戏时间最长,程派路子比较纯正,唱念俱佳,亦步亦趋;二则通过他的演唱录音和程砚秋的演出剧本对比就会发现,他做了适当的补充和加工润色,使之更臻完美,当然他也结合了自身的条件,但绝大部分还是程原始的剧本结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程砚秋的《亡蜀鉴》之所以没有广为流传,是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程砚秋没来得及加工整理,该戏就被禁演了,但是从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这个戏还是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的,有待于我们挖掘,让它重新回到舞台,发扬程派艺术,丰富目前京剧剧目的匮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回归传统,并且注入新鲜血液的良机,那么这篇文章的抛砖引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释: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下)第9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再版。
②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第1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③中国戏剧出版社编,(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说程砚秋》第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研究院.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11).
[2]丁秉鐩.青衣花脸小丑[M].台湾:大地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八年(9).
[3]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2).
[4]郑大同,夏邦琦.程砚秋唱腔集(新编本)[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