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从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保护绿水青山,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依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十三五”新的发展格局,为构建环境友好型和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引领方向。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十三五
一、问题提出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保护大自然,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也就是在造福人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从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单篇论述,到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中,以绿色发展协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不断巩固着以美丽中国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现代人类文明既包括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包括对人类影响日益重要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阶段,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范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3]结合恩格斯的自然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人民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的生态文明思想很好的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具体探索,具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意义。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持续、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式。新时期绿色发展道路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稳定的前提下,科学保护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要将实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做绿色发展的目标;第二,要把环境资源当做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第三,要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绿色化”、“生态化”当做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甚至对未来各国核心要素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而言,特别是“十三五”担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历史使命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到十三五各项规划的新格局中,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绿色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内涵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4]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和目前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同时融汇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新的发展理念,成为新时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 发展绿色经济,坚持中国“绿色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想冲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在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求我们科学把控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良好转换。根据中国“绿色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我们正在总结第一步的经验基础上向着第二步有力冲击,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即在我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阶段,到202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顶峰,总量争取能控制在80亿吨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从高增长变成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而第二步,即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也应该进入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阶段,力争达到2005年水平或者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如果能达到这个减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来看也还是比较高的。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构建绿色文化,形成良好生态文化发展理念和格局
绿色文化是依托于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而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与经济的概念过分混淆,对社会价值观,甚至传统文化冲击较为严重。而绿色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绿色发展事业的方向和全局。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使绿色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对于我国加快完成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推动绿色文化繁荣发展,首先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其次要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再者须要树立绿色GDP文化,不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最后要树立绿色文化融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严格相关制度以成动力。绿色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绿色发展成绩的表现,更是考量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指标。
(三) 提升绿色政治,以良好政治生态引导绿色事业发展
新时期的绿色政治不同于国外的“绿色政治革命”,是一种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工作,强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中。改革开放给地方带来的经济发展思想对当前政治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地方还停留在政绩考核唯“GDP”论,不注意经济发展方式是否集约,是否对能源过分消耗、对环境过分污染。发展绿色政治,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动政治“绿色”,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也是能很容易就被污染,一旦被污染,再想恢复生态就必须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二是坚持“绿色”政治,生态文明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力度”坚持程度。讲绿色生态也是发展生产力,绿色政治生态也可以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并带动实现绿色政治生态的巨大效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脚踏实地的去落实。从科学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影响着国家生态文明的前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影响力会持续很长时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需要绿色政治予以保证。
(四)建设绿色社会,将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到社会发展的全方位
人民幸福感指数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关键,而绿色发展的理念显然是人们当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生态问题,是竭力赢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难题。“十三五”期间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使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降低对自然的搅扰和侵害,推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同时着力主张绿色消费,将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到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中去,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引导人们自觉选择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5]在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党将绿色发展理念和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
四、以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从二十五年前的“绿色工程”,“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到十年前的“生态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今天的“绿色发展”新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前,亟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整理各项发展规划,努力跨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 牢固坚持绿色发展以利民生的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是民生福祉所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是用绿色发展替代纯粹的“节能减排”,并将可持续发展具体化操作,帮助人民形成良好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基础,将自然规律作为准则,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而不是简单地放弃现有的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主要通过新闻传播、大众传媒等方式将环保理念植入群众生活中。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不熄,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特别是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极大,“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等诗句更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直接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吃穿住行全部要低碳节能,党和政府对可再生资源的重视和发展为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生产力提升的发展战略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文明工程就是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丰功伟绩,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尚且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致使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反而约束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摸着石头过河”的“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舍弃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地大物薄的人口大国,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管是前苏联模式,还是当代欧美模式,都是行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已成我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工作,坚持绿色发展,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给予我们的发展空间,才能有效利用资源以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世界的秩序井然。只有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产方式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炎黄子孙留下可持续供给的“绿色银行”。
(三) 整合绿色发展系统工程以严抓生态文明工作
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就要改变现在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的社会主流。如今,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推进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主要就是要优化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把节能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实现一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系统工程建设,必须从各要素入手。一是我们要划一条生态红线,这条生态红线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绿色发展理念的底线,绿色发展系统工程要以此底线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底线一旦被突破,将危及生态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针对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空间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优化环境、经济、人口、社会等各个要素的配置,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四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严抓生态环境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全局,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从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新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检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重要时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其融汇到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中,对于建成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绿色小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09(3).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
[5] 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