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芬芬 程夏菲 叶咏
摘要: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对提高单位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珠科院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来谈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科研院所;创新文化;探索;体会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2-000-02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创新是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建立单位创新体系对提高单位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文明的象征,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创新文化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生存之根,科研院所必须不断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
(一)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就是观念文化,外在文化即是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为制度文化提供实现的思想基础,制度文化又使观念文化有了社会载体。两种文化从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创新活动。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二)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作用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科研院所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探索实施
(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历程
20世纪90年度末,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水利科研机构改革中错失了成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机会,致使在珠江流域片内科研地位明显降低,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我们在社会市场以及水利行业内争取科研项目减少、经费短缺,人心不稳。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中,如果我们还因循守旧,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成问题。在这危难时机,我院认真分析行业内外形势,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创新文化建设,逐步走上稳定发展道路。我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探索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创新两个方面。
1.观念文化建设
观念文化是影响创新活动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创新的内在动力。观念文化中所包含的信仰、理性、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人的活动是否能够“创新”,它表现为人们对创新活动的态度。
2000年,面临项目少、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管理不到位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有序、和谐、高效”的管理方针。发展战略和管理方针这两个观念文化提出后,我们用会上强调、张贴宣传、院刊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着力于职工思想观念的改变。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我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市场开拓为例,自从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来,在院党委积极倡导和率先垂范下,职工们从吃大锅饭的观念中解放了出来、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把目标投向了市场,市场开拓深入人心,全院上下形成市场开拓的浓厚氛围。科研生产形势发展良好,科研项目和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职工收入明显改善。
在观念文化建设上,我们弘扬创新精神,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敬业报国、服务水利、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珠科院精神。在援藏计划、博士服务团、汶川救灾、西南抗旱中,我院职工活跃的身影,正是珠科院精神的诠释。
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创新活动时的社会环境,它是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适宜创新的制度文化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制度文化,具有宽容的、宽松的特点。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我们在人事制度、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我们坚持以人才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3年开始,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创新了人才引进方式,大胆采用了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代理人员与在编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在岗位竞聘、干部任免上具有同等的权利。在岗位聘用上,我们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建立起重能力、更重绩效的多劳多得的用人机制。在干部任免上,我们打破事业单位传统的单一任命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此外,院还建立了项目津贴制度、兼岗津贴、首席专家津贴、市场开拓津贴等灵活多样的辅助分配机制。通过人员聘用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
2005年4月,经水利部批准更名成立珠江委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下设研究所,所下设研究室。我们秉着“有序、和谐、高效”的管理方针,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在内部管理上,开展“现代化管理”大讨论,努力实现从“小农经济”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建立健全了行政、科技、财务、人事管理等制度,新制定和修订了职工请假、科研报告审查、基本建设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室主任岗位职责制度和所长岗位职责制度,使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制度到位。在项目管理上,制定项目负责制,并根据市场经营发展需要,多次修订项目分配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机制等,极大提高了职工市场开拓意识和拓展科研市场的积极性。通过规范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经营机制,目前珠科院已基本建立起了“院、所、室”三级管理体制,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效
1.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了科研实力
经过多年在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大踏步的发展。几年来,珠科院在流域综合治理、珠江河口治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高新技术、流域管理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多次荣获大禹水利科技二等、三等奖,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2.创新文化建设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我们通过人事代理制度、联合培养研究生、外聘院士和专家教授及学科带头人、人才租赁等途径吸纳了大量人才,使院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相对合理。目前,现有科研技术骨干300余人,高级技术人员10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200多人,培养了多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水利5151人才首席专家、青年科技英才,具备近20个水利专业方向研究能力,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升。
3.创新文化建设开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了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进步、协调发展。通过努力我院连续十几年年保留了广东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称号。荣获全国水利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工业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先进组织称号、广东省工业系统“先进职工之家”称号等等。院内水环境研究室荣获广东省工业系统“南粤女职工文明岗”称号、水土保持研究所(遥感技术中心)获得了全国水利系统学习型标兵班组称号。还有院内职工获得获得广东省工业工会女职工能手称号、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全国创业发明任务奖等。
三、创新文化建设的体会
(一)统一思想、组织到位是前提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有着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核心内容,对我们研究院创新文化建设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 单位领导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文化对研究院的创新工作,就如同大厦的基石和支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院领导的带头学习下,全院职工形成了共识,即先进文化凝聚力量,先进文化树立品牌,先进文化创造效益,先进文化是促进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支柱,是促进院团结稳定的基本保证。
为使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首先在组织上进行落实,成立了由院长书记直接主管,党办具体负责的研究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副院长具体落实各分管研究所处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确定创新文化建设的责任制和检查落实制度。同时,制定了研究院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落实保障措施。并紧密结合各研究所处的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和科研工作的活动进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以人为本、创新为魂是关键
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魂,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创新主体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特征,符合创新规律,从而实现创新的良好环境。
广大职工是我们研究院创新文化的主体,既是创新文化建设者,又是创新文化受益者,是创新文化建设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重要因素。在创新文化建设中,我院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保证职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号召全体职工积极踊跃参加院的创新文化建设,调动职工参加创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全体职工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为院的创新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使我院形成人人关心创新文化建设,人人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三)查找问题、对症下药是良策
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院科研能力和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项目不断增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院具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获得国家科技部、水利部的科技奖项不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仍缺乏对珠江流域有着深入研究、能宏观把握珠江流域水问题的专门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员工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够,市场与基础科研的矛盾仍然存在。
创新文化建设需要在改革的进程中发现总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完善。创新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有尽头,我们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开拓眼界,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践和检验,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提高水平,走出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