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北京版《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至此,全国(港澳台除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布地方版户籍改革实施意见,且全部取消了农业户口。这也意味着,自1958年开始,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户口身份识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取消农村户口,备受诟病的城乡二元的结构就能寿终正寝了吗?按照历史教授张鸣所言,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壁垒,是一个关键性因素,粮食关系,则是另外一个。
当初设立农业户口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把农民拴在土地上,确保粮食产量;其二,利用工农剪刀差,让农业补贴工业;其三,限制人口自由迁徙,防止流民产生。
1953~1985年期间,国家搞了统购统销。为了发展工业,强制农民低价把粮食卖给国家。低价收农民粮食,高价卖给农民工业产品,这就形成了“剪刀差”。据农业学者袁瑞珍统计,这一过程中,农民向国家贡献的财富大约在7000亿到8000亿元。
随着时代发展,粮食危机不再,也不需要用农业来补贴工业,取消农业户口,看似自然。更何况,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越来越多的省份想取消农业户口,可能有更高瞻远瞩的想法。比如,对于小城镇和大多数二、三、四线城市而言,刺激人口流动,一来可以消化楼市库存,二来也可拉升城市化率。
欢呼之时,仍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取消农业户口只是取消了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粮食关系,户籍壁垒被摧毁了吗?显然没有。
涌进城市的农民,在原籍已经被叫做居民了,但他们的孩子,依旧只能在原籍乡村上学,若想参加高考,更是只能在户口所在地。更关键的是,农民还不能放弃他们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如果放弃的话,则所有的权益都没有了,所有的委屈都白受了。
把取消农业户口当好事,这也许这只是城里人的一厢情愿。据历史教授秦晖观察,取消农业户口和设立农业户口一样,都可能造成歧视。尤其是在很多地方,出现强迫农民“农转非”之后。
现在的土地确权,并不能让农民获得承包地的全部权利,无法很顺利地实现土地交易。放弃农村户口,从理论上来说,就可以把农民的土地收走——按现行土地制度,非农户口的人,没法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也就是说,即使农民有意进城做市民,他们只能一文莫名地放弃土地,而无法通过土地交易,获得一部分资金,作为进城创业的资本。同时,城市,包括希望农民进来的中小城市,也没有给予他们原住民的待遇以及权利。于是,现在的农民,更加珍视自己的“农业户口”。
想要给予农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仅仅取消农业户和非农业户的分别,显然是不够的。专家呼吁,一方面,要把农民的土地切实还给农民,包括可以自由出让的权利。另一方面,城市要给农民市民的待遇。
对于一个户口附加上百万利益的北京来说,第二条谈何容易。北京的新政尽管取消了农业户口,但该文件依然延续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思路。而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手段之一,不就是严厉的落户限制和将各种权益与户籍挂钩吗?这对消除二元差距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