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
摘要:《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後成就。
关键词: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经》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5-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系列六百卷之一,文约义博,深广如海,向来被佛教所重视。《大智度论》中:“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当是六度根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如果脱离了般若根本,那就不再是波罗蜜,《大般若经》更提出:“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而《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由此可知,佛法要义全在般若,而般若要义全在《金刚经》中。这在六祖《坛经》中得到印证:“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
从《金刚经》翻译历史来看,汉文译本的首次翻译是由姚秦鸠摩罗什完成的,他将经名翻译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这个经名也被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所沿用。而隋唐时期,达磨祖师将此经译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玄奘法师则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后,唐代义净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或称《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上六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
历来佛经命名方法共有七种,分别是“人、法、喻、单、复、具”[1]如《阿弥陀佛经》,“阿弥陀佛”是佛名,这就是以人名命名佛经,再如《般舟三味经》,般舟三味是单独法门,因此这部经书就是以法命名经,同时这两部经名只有人或法,因此也是单。又如《普贤行愿品》此经名中有法有人,因此是复。由此我们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该经独名,“经”是同名,金刚是喻,般若是法,这是一部为法喻立名的佛经。
我们主要相比较的是两个个汉译《金刚经》名称: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些经名所共有的字眼有“金刚”、“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多”),下面将尝试具体阐释这些词的含义。
一、金刚:
“金刚”(梵语Vajra,音译伐阇罗)[1]是金中之精,最坚最利,为世间最坚硬之物,能摧碎一切而不能为一切所破坏,亘古长存,历劫不变[3],能坏一切物,为利;一切物不能坏之,为坚。
1.“金刚”具有“坚”、“利”之质。
(1)历代祖师大德多用“金刚”喻般若,“金刚之坚,喻实相般若,随缘不变,在缠不坏也。金刚之利,喻观照般若,无我不破,无惑不断也。”[4]
(2)印顺导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谈到“金刚”指烦恼,我觉得“金刚”也可喻指无明。《大乘起信论》:“以一切心识之相, 皆是无明。无明之相, 不离觉性, 非可坏, 非不可坏。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 若风止灭, 动相则灭, 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心与无明俱无形相, 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 若无明灭, 相续则灭, 智性不坏故。”无明使众生心生起种种妄念, 从而有世间诸法的生灭之相。[5]无明是风,妄念是水面,风拂水面自然波纹不止,用“金刚”正指“无明”去除之难。
2.“金刚”的“坚利”之质是本来具足,非由外物所构成,亦非由外物锻炼而成,喻人本具之佛智慧,从无始以来人人同具。[6]
3.“金刚”为无价之宝,寓意此经价值不可估量,是“第一稀有法”。[7]
4.“金刚”世间少有,只有“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之人才能“生实信”,由此可见般若智之罕见。
二、般若:
“般若”(梵语rPaj音译,又作波若、般罗若、体刺若等)意译为慧、智慧、明等。又全称为“般若波罗密多”,意译为粉度、明度等,谓通过智慧到达涅槃彼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由此可见,佛教对般若的推崇。
佛教将般若做出了区分:
(1)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前者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之般若,后者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8]。
(2)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前者为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乃有见有相之般若;后者为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之般若。
(3)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与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指般若之理体众生本来具足,能离一切虚妄之相所证之理体,观照般若为观照实相之实智,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
三、波罗蜜(多)
波罗蜜有三种含义:
1.“事究竟”,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 其广大愿行能够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
2.“度无极”,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 其广大愿行能够广度一切深远之事。
3.“到彼岸”,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 凭借其广大愿行, 能够由生死轮回之此岸, 到达解脱涅槃之岸。[9]
综上所述,不管是中观系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是法相系《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为了阐述显全经实相为体、无住为宗的大乘教相,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质疑了法相译本是否从梵语本意来翻译经名,但是,我认为能断金刚更能凸显般若智慧之“坚利”。
参考文献:
[1]江味农.金刚经讲义[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5:11
[2]孔祥珍.《金刚经》外来词汇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8,12:106-108
[3]陈明辉.《金刚经》宗要释论
[4]江味农.金刚经讲义[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5:12
[5]张理峰.佛教“无明”观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论》为例.[J]船山学刊,2008,3142-144
[6]李叔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105
[7]江味农.金刚经讲义[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5:12
[8]石明.般若
[9]王孺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J]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