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农村的意识教育

2016-10-26 14:35向秋英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意识农村

向秋英

摘要:农村的现状和意识形态阻碍了农村建设,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然而,我们的高职院校缺乏服务农村的意识教育,培养不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2

大家都知道,意识决定行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们都是意识的内容。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的本质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意识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支配、操纵或控制,也就是说,没有超意识的行为。有了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那么我就看看高职院校的意识教育能否联系农村服务。

一、农村里的意识形态现状

(一)农村建设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12月底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但农村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素质跟进教育的不断深入,截止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文盲是扫除了,但是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阶段,且绝大部分流入进城打工大潮。根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①,560.3万农村普通小学毕业生,进入教育部办的初中学校261万人,进入其他部门办的初中0.73万人,进民办初中12.81万人,进入企业办的0.01万人,也就是说,即便假设进入职业初中的0.3534万人全部来自农村,还有50%的小学毕业生停止受教育;而313.91万农村普通初中毕业生中,只有28.12万人招入高中,进入中职的人数极少,近91%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流入打工大潮,每年都如此。

2.老“三农”问题还没解决,新“三农”问题又严重了

农业、农村、农民,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还在致力解决和研究的老“三农”问题,而农民工、“老人农业”和“空心村”是近些年出现的也急需要解决的新“三农”问题②。农村大量青壮年离开农村进城打工,称之为农民工;留在农村的就剩下老人和儿童了,田地由老人来耕种,称之为“老人农业”;还有不少农民全家进城,人去屋空,出现村庄“空心化”的衰落现象。③老“三农”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的“三农”问题又出现了。事实上,新老“三农”问题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老人农业”使农业生产老套化,科技含量低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更促进稍有文化的人或农民工往城镇转移,“空心化”、“老人农业”就与日俱增了。

3.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过去的农村虽然贫穷,但环境呈自然状态,没有什么污染。随着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农民依赖化肥、农药的快效性,就忽略了人畜粪便的利用,到处乱堆,形成另一种污染。农用地膜成为农业生产普遍使用的工具,加上工业产品普遍使用于农村,白色污染到处都是,土地上、田野里、河流里、小溪里,到处都是塑料膜和塑料袋,不可化解。农村里乱挖矿、乱伐木、乱烧山以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也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大因素。有的农村还有乡镇企业,污染问题从来不受重视。

(二)农村的意识形态现状

根据上述农村现状,可以看出农村的意识形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近利的功利化意识非常严重,缺乏农村建设意识

农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到位,容易受外来糟粕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加上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悬殊,注重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呈普遍趋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笑贫不笑娼、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和后代的长期利益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农村大量人口外出打工,挣了钱后就搬离家乡住进城镇。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为农村的建设出钱出力,即便是农村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为农村建设服务,他们讨厌农村,不爱家乡的山和水,也发现不了农村可利用的资源。绝大部分外出挣钱后,不会去为农村建设投资,特别是山区农村,宁愿挣钱后回家乡好好享受一两个月的赌瘾生活,也不愿意拿出一点钱来投资农村建设,除非今天投资明天就回报。

2.小农意识仍然很强

留在农村的农民或有点知识的高中毕业生,在心理上那种求稳、患得患失、怕变革的特点很明显。他们过着现有的生活,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除非眼前有成功的例子且没有任何风险,否则他们绝不会想法子去创新,去改变现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大部分农村缺乏组织性和协作性,喜欢单干,不喜欢约束和自律,要想组织一个团队去创新创业就非常难。但他们有偶像心理,喜欢崇拜像毛泽东这样的为穷苦人民谋解放谋福利的伟大人物,喜欢与知识分子交流,特别是大学生。除此之外,农村很容易受宗教和迷信思想的唆怂,宁愿相信鬼神求福禄,也不愿相信科学知识求发展。特别是看到博士、硕士生在小学毕业的大老板手下打工的时候,他们的祖坟观和神灵观就更根深蒂固了。

3.农村出现伦理道德危机,核心价值观转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小农意识并未阻碍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好奇心,由于知识层次低,对社会信息,特别是来自低俗影视、文学作品的信息缺乏辨别力,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越来越盛行,例如子女嫌年老父母阻碍自己享乐而肆意虐待父母的,年青子女嫌父母给予不了想要的虚荣而殴打父母的,妻子丢弃生病丈夫的,丈夫扔下妻儿不管的,丈夫带妻子出去卖淫的,父母明知道女儿在外不干正经事而默认的,这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不管利用什么手段,只要能满足当前追求财富的需求,一切都是“合理”的。

过去,农村的核心价值就是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们把传宗接代,抚育后代视为一生的使命。现在这种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需求摆在第一位。现在的农村夫妇因生儿子而郁闷生女儿而高兴的大有人在。太多的新闻报道女子为逃避贫穷丢弃子女远嫁他乡或跟随土豪。湖南邵阳就有一个“无妈乡”。2015年的报道,132个孩子处于“失母”状态,除了母亲正常死亡,其中有116个孩子的母亲因为逃婚或改嫁离开了他们。

二、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根据对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呈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已经缺乏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这仅仅是课堂任务,深入不了学生心灵,因为老师只是把它当着教学任务,私下里与学生交流中却融入大众化的功利主义。为了吸引学生,也许会做出各种功利思想的引导。学生也慢慢形成只有在功利面前才会服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借用专家们的话来说就是:“学校不再是象牙塔,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尽快融入社会的人情世故……”

2.功利主义思想主导学校教育方向

高职院校的功利主义指导思想从校训、规章制度和横幅上是看不到的。但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课题申报上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就是:重技术轻素质,素质教育也停留在职业素质教育,为的是符合学生就业于大城市的功利性;重专业轻人文,为了保证更高的就业率。至于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就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师资配置上,专业教师每年都在招聘,尽可能聘请到高学历高技术人才,而非专业的通识科目常常由课时不够的教师兼任或安排行政工作人员兼任。校级课题申报,与学校所设重点专业没有多大联系的课堂就很难中标,校级以上的,除非通过校外途径申报的,否则只要对学校专业教学无关的就休想被送出去参审。还有其他潜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指引着师生的发展方向。

3.厌农观是高职院校招生的“糖果”

基于对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全日制在校生7万余名,60%-80%的学生来自农村。高职院校培养了这么多的农村大学生,农村建设为啥还没有多大起色呢?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为农村服务的人才。吸引农村孩子上职业院校的糖果就是厌农情绪。在招生的时候不免会亮出往届生在大城市高就业率的宝剑,吹捧有多少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有多少学生成为高管人才。其实,大部分学生毕业了并未进入好的企业,像做临时工样的布满城市各角落,也不愿回到农村发挥一技之长。即便是有学生愿意回农村也是一事无成,因为他在职业院校没有学到服务农村的技能和知识。除了农技校,没有哪所高职院校专门设置课程或融合其他课程,让学生了解农村、理解农村、服务农村、改变农村的。他们就是抓住农村学生不愿回农村工作的心理特点来吸引农村孩子上学的。

三、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为农村服务的疑点

1.高职院校教育的功利性如何能改变农村的功利思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辨别力就不高,且大部分来自素质普遍低的农村,功利性的高职教育只能潜移默化学生越来越功利。处在农村的父辈们如何从下一代身上看到新的希望?

2.厌农情绪下如何教育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

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城乡差别之所以这么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缺乏人才,人才不愿意下农村。人才不愿意下农村,一方面是政府的因素,因为同样的工作,待遇却比城市里的低一大截;另一方面就是厌农观的影响,出来读大学目的就是为了逃离农村。

3.对农村的现状只表示同情,没有改造农村的意识培养,如何实现服务于农村的任务

“谁读懂中国,谁就拥有中国,谁读不懂农民,谁就读不懂中国”。④这句话说明农民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农民的素质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农村建设,影响全中国的发展。高职院校以及上升到各级别的高校,你们的意识教育仅仅对农村只表示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只会让学生望难生畏。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农村、读懂农村,教会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有了意识,学生自然会去学习建设农村、改变农村的科学技术和本能。如果高校不在意识形态、课程设置方面去引导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从何谈起?

总之,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就提升了。解决农民问题,一方面依靠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依靠教育。农村的问题最好农村自己来解决,怎么解决?靠教育,教育改变意识形态,教育提升素质,教育提高技能等等。

注释:

①国家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②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11(8):4-11.

③同上

④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5.

基金: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学术科研基金项目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常州大学城为例》部分成果,课题编号[RJZ201409]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意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