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2016-10-26 06:28陈青松
财会学习 2016年19期
关键词:绩效考核导向事业单位

文/陈青松



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文/陈青松

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在处于由管理型到服务性的转型,建立服务型机制,需要事业单位主动加强内部控制,改进控制手段。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要围绕风险防范展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得出风险导向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改进措施。

风险导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保护资产完整性会计信息可靠性、正确性而设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内部管理和发展目标。内部控制在包含了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等一系列方法,在内部控制的指引下能确保事业单位方针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也是对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的预知防范,使事业单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事业发展。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主要侧重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制度五个方面。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部门范畴,为维护公共秩序、分配公共资源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对公共资源的控制,是关乎全社会各界的,与维持社会公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政府的社会满意度都息息相关。所以,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是必要的、必须的。然而,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薄弱环节较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措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我国的事业单位在社会地位上是高于其他行业的,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扭转出官本位制的行政观念,往往是善于约束别人、不善规范自己。内部控制的思想很难在事业单位体系开展落实下去,人们对这项工作容易采取应付的心里,内心甚至是排斥的。另外,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员对单位的长期发展缺乏规划性,只在乎自己任期内的业绩,把难题留给下一任班子,对风险的预知薄弱,不能带领单位开辟出长远规划发展的道路。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源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对财政资金管理只要按政策规定、预算口径取得和使用即可,没有绩效、效率的约束对内部支出的控制相对较差,甚至没有控制。

(二)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对关于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也是缺乏的。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制度上普遍存在滞后性,在预算编制、决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管理上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对预算资金的控制上不能做到准确严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相对简单,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存在较多的漏洞,财务工作绩效差。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也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单位内部各部门互相挤占预算资金的现象也给预算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有的单位内外两套账的现象给资金管理带来了风险。在投资方面,由于在评估方面缺少有效方法,致使投资收益低下,严重的更造成投资失败,给自身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

事业单位的人员受统招形式的限制,招收录用的工作人员往往不能满足单位的工作需求。在内部控制方面,很难招录到专业对口的人员。单位人员在内部控制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相应的锻炼,不能很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对于风险的防范与规避也缺乏经验,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机构,但人员普遍是从单位各科室部门抽调,在人员配置上不够专业。这些人员对内部控制容易采取敷衍的态度,缺乏职业判断,对具体事宜的处理也缺乏客观,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四)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的意识不强,在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上,往往没有与绩效考核工作挂钩。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考核、评价缺少可以考证的标准,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基本上是空白的。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能得到量化的评价,致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只有形式没有本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评价与考核,造成内控工作得不到良好的质量保证,内部控制人员缺乏工作的动力,付出更多的劳动却得不到鼓励,消极怠工也无需付出代价。这使单位领导无法及时掌握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不能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内部控制人员平均业务水平来说,也得不到认可和提升。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直接造成了单位在风险防范上的被动。

三、风险导向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一)领导重视,提高决策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单位的领导带头,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把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单位内部的重要工作来开展,并且形成常态化机制。单位一把手要承担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牵头工作,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引起全员的重视,特别是决策层领导的重视。定期举行全单位范围的内部控制专题讲座,邀请高校教师主讲,要求全员做好听课笔记。一把手也要带头学好内控政策,全面了解关于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方法和评价指标,以便做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及时监督,有序健康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二)科学设计,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应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建立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度所规定的程序、方法来展开内部控制工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内部控制的结果客观真实。应将日常的控制工作前移,加强对涉及经济事项的预防、管理和监督。时刻谨记内部控制工作服务于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事业单位应同时建立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机构,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受其他人的干扰,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客观。

(三)结合实际,培养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事业单位可以引入更为多元的录用形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在遇到重大的内部控制工作项目时,可采取外聘的形式从社会范围内聘请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专家,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发挥智库作用,指出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供单位领导参考决策。在外引入人员能充分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客观公正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更深入的发现单位在日常管理上的漏洞,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探索创新,将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挂钩

事业单位要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作为一项绩效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工作中,确保单位将内部控制建设、风险防范作为日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把是否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内部控制机构人员设置、内部控制工作量、内部控制工作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可按季度或半年进行评价,使内部控制工作成为常态化工作。把对人员的评价指标与年度考核挂钩,对评价分数高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鼓励和奖励,并且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晋升、评级等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绩效目标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单位持续建立长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有利于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持续发力,为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急需解决单位内部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人们意识、客观环境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加强目标绩效管理和风险内控防范是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陈宁伟.从风险导向分析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4(6).

[2]王海燕.基于风险导向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J].西部财经,2014(3).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猜你喜欢
绩效考核导向事业单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