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晓
语文课堂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文/潘 晓
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比如现在普遍兴起的国学教育,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学。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国学基础,特别是在古诗词的吟诵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由此可见,提升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是多么的迫切与重要。
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其中的国学教育,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中都很少有专门的课时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借助语文课堂来渗透。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好最合时宜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低年级教科书单编识字课,利用汉字象形、形声、会意等特点编写识字教材,有些识字课采用了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等,既贴近时代又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利用好语文教材,深挖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素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翻开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己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约,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具有的“传统美德”魅力。我们应该努力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同时把它融入学生的心中。
一是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二是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四是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让家乡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
首先,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其次,语境有三个层次: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词、句、段、篇的文字语境;二是与文章直接相关的写作背景、缘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图等;三是蕴含在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艺、风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泛人文内容。我们今天应提倡有个性,怡然自得的阅读,而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学生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努力让学生在“得意”“会意”和“欣然”的自然过程中陶冶性情,发展人文精神,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增进才智,开发创造力。
“读读背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比如,中国古代韵文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这是因为汉字都是方块字,不仅字字独立,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为了让语言更美,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久而久之,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古人叫它“对偶”或“对仗”,俗称“对对子”。古时候,只要小孩子刚刚开始识字,就会有老师来教对对子的种种技巧,目的是为了让他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吧!
(作者单位:山西省寿阳县城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