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可
课改引领优质发展 特色彰显示范品质
文/李 可
重庆市珊瑚中学创建于1990年,是重庆市首批三所示范初中之一。学校现有南坪步行街和南坪明佳路两个校区,第三校区鲁能珊瑚中学已于2016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全校现有学生2664名,教职工213名,其中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8名,高级教师59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校长、教师培训2人,市、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名教师67人。 作为重庆市教育创新、优质育人的一流窗口学校,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起到了引领及孵化作用。办学二十六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示范初中、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市长创新奖培育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初中质量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初中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得学校、全国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先进实验校、南岸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岸区名学校……
学生先后5届获取重庆市市长创新成果奖。仅2015-2016学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特色活动等获国家、市、区奖励36项753人次。李烈同学荣获重庆市“十佳美德少年”“全国百名美德少年”的光荣称号。
二十六年来,学校向市级重点高中输送了9000余名优秀学生,有46名珊中学子在高一级学校升入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仅以2015-2016学年为例,初三学生中考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重庆11中保送录取线,超过70%的学生升入重庆市重点中学,联招升学率达76.2%,教学业绩位居全市单办初中最前列。
二十六年来,通过一代代珊中人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积淀了珊中深厚的办学底蕴和优异的办学品质。但是,最近几年,面对外部的复杂竞争与相关政策的调整,学校进入了一个“高原”平台发展阶段。自2013年7月参与南岸区区域推进课程领导力建设以来,通过近3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找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与方法。这就是构建学校“多元生态”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学生需求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六大系统,落实课程实施路径,制定课程评价原则,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为二期课改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多元生态课程,孕育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学校内涵发展,明晰课程哲学 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多彩珊瑚,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基础宽厚、人格健全、适应发展”的珊中学子,塑造学生求真、创新、思辨、友善的人格品质。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兴趣特长课程两个层次,从人文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综合课程四个维度进行了特色课程构建。人文科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自然科学重点让学生获取知识,社会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归宿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课程重点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获得自我实现。学校力求通过富有生命的多元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用多彩珊中文化孕育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多元生态的珊中教育。(如图:学校特色课程结构及立体图)
〉〉学校特色课程结构及立体图
开展主题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专家引领,理念导航。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150余人次,参加市级培训50人次,参加区级及以上培训300余人次,组织了52名教师到清华大学培训,开展课改专题讲座16次,邀请专家17人次和市、区教研员53人次到校指导工作,其中包括教育部课程中心、人教社、北大、北师大、重大、西南大学、重庆师大、重庆二师、市教科院等专家教授。
研学一体,智慧分享。通过举办“校长有约”“吾教吾说”“学长有约”“教坛新秀”等珊中大讲坛。校长、书记带头做学习分享。“团队合作精神与自我价值判断”“探索课程领导力建设,促进学校‘优质+多元’发展”“学习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三年来,这样的讲坛开展了30余次,从课程建设到课堂教学改革,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从小组建设到学案研究等,覆盖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开展项目研究,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规划学科课程,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学校要求学科组根据学校项目推进计划,对学科的师资、课程、资源等进行分析,结合学科特点与特色,确定学科的发展目标,拟定出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目前,各学科组完成了学科课程设计,学科课程体系日臻完善。
特色活动,助推课程建设。珊瑚中学的教育教学开放周至今已举办了15届。最近这三年,我们以“课程引领发展”为主题,面向市、区及全国各地友好学校、学生家长展示。通过专家指导、团队教研、教师探索,每学年全方位地展示了60余节教学研究课和100节次校本课程。每学年来访教师均在1000人左右,来访家长达1500人次。三年来,学校开设校本课程50余门,针对学生举办专题报告32次,开展社团活动近10项。中央电视台、《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华龙网、大渝网等分别就我校的中美文化寻力、课程建设、特色育人、课程改革作了报道。
深化校本教研,着力提高课堂效率。根据《珊瑚中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工作要求》,我们要求学科组在教学研究中“以研促教”,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反思等各个环节深入开展研究。三年来,开展了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观察50余节,学科教师撰写课堂观察案例10余篇,教育微创新9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三步五环课堂观察》和《教育微创新100》上,全校教师参与率达95%以上。同时,学校加强了课堂文化建设,中小衔接教育以及六校学习共同体建设,通过同课异构、课题研究、小组建设、学案研究等活动,有力推进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变革学习组织,着力培养学生能力 以“变革学习组织,培育学生素养”为目标,以“构建基于学生需求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对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完成了学习型组织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构建了“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学生游学系统、学生阶梯学位升级系统、学生社团系统、学生作业自控系统以及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等六大系统,通过“主题活动”“走班制”“学长制”“游学活动”“社团活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等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特长发展提供科学的课程和有效途径,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多元、生态发展(如表一)。
〉〉表1
师生聚力合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以“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为平台,充分展示了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一是以“变革学习组织,孕育学生素养”为主题的专题发言,展示学校基于课程领导力的组织变革情况。二是课程建设活动展示从学科渗透、校本研修到基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组织变革——作业创意活动展示,学生的精彩思辨过程和师生的共同研修过程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正如吕文清院长所说:你们本次活动是赋予了内涵的活动展示。三是课程博览展示,彰显特色。学校“优质+多元”的特色课程建设,从科技创新、课程建设、成果展示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我校课程建设情况和成果。我校的《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CEO》《巴渝历史文化麻辣烫》《趣味数学》《我要学剪纸》等四种校本教材均被索赠千余册。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一是加强校级交流,促进学科课程建设。三年来,我校与广西师大附中、银川回民中学、上海民立中学、上海市北初中、江苏华西实验学校以及重庆57中、95中、天宝实验学校、徐悲鸿中学、渝北实验中学等市内外的学校开展了校际交流研讨。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学校作为北师大数学教材建设基地和“国培”项目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孵化引领作用,先后承担了重庆市初中语文、数学和物理“国培”项目的300余名教师的观摩学习和影子培训,接待了来自北京、深圳、江苏、山东、陕西、西藏、上海、广州、青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教育代表团交流学习。
项目推进中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结构还有待不断完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策略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研究。
课程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与创新目前,全校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在课程设置和活动开展方面还较被动,缺乏学科内容的延伸与递进的链接。如何将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固化为学校的品牌课程还需努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还有待研究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对校内外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但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方面局限于交通、安全等要素,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还不充分。
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是如何检验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还没有形成系统评价体系;二是如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三是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的优化,如何有效的应用评价结果等。
项目推进中的反思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落实问题 课程体系越完善,课程建构越丰富,实施的时间和空间难度就越大。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如何做好课程建设的加减法?
课程建设与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机衔接问题 建构的课程体系是否能真正达成我们的目标,是否与当前学校现实状况、师资水平相协调?是否有贪大求全的可能?尤其是否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我们必须回到课堂教学这个原点。如何将课改精髓落实到每一堂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做哪些思想观念上的准备及方法技巧的能力储备?
现代技术的挑战问题 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教育的挑战如何应对?如何将现代技术有效地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服好务?老师如何驾驭?学校如何支撑?
家校共育问题 如何将课改精神融入家校共育体系?课改的精髓如何更好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
〉〉同课异构
基于一期课改的问题与反思,在二期课程改革推进中,学校将以“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项目实施”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实施策略
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 以骨干教师工作坊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课程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和育人观,将课改理念渗透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学科研究丰富育人内涵 深化学科整合研究。突出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注重小组建设和学习策略研究,逐步建设适应珊瑚中学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实践探索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学校以“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通过构建“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系统”,让学生参与“学业课程”“班级公约”“形象大使”“生涯规划”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构建“社团系统”“学生作业自控系统”“学生学位阶梯升级系统”,让学生在系统活动中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使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主题活动促进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参与性。学校还将通过开展生活点亮社区、巴渝文化麻辣烫、江南采风、假期之星、社会实践调查等系列活动,在活动设计、过程参与、总结汇报等系列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乃至服务社会,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课程评价引领课改项目推进 一是加强项目工作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督导组作用,发现和抓住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准原因,拟定措施,有效开展研究,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二是深化课程评价研究。继续探索课程的评价体系,有效规划、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以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三是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变革教师和学生管理组织,推进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课程发展中心建设,促进学校课程管理。
实施内容
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在二期课程建设中,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对学校的课程文化进行分析与梳理,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丰富和完善“多元生态”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以学校“五环三位”课堂教学基本思路为出发点,深化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注重小组建设和学习策略研究,强化学科课程资源库建设,为学生成长创建良好平台。
加强学科整合研究。以学校“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项目为依托,结合STEM项目,加快创客空间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学与艺术的整合研究,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课改项目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基于学生需求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实践研究
(3)基于“STEM”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基于初中语文选文型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定期考评,总结提升
学校将结合上级工作考核评估方案,以学期、年度为单位对项目组及参与教师进行工作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表彰先进的依据。同时,重视课改工作的总结反思,对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交流探讨,及时解决,不断调整合完善实施策略。善于提升,及时物化改革成果。
总之,我校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在实践中虽有所突破,并取得一些效果。但课改工作是一项充满艰巨性、复杂性和经常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工作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为实现南岸“让美德成为品质,让书香成为现实,让动手成为习惯”三大教育特质,学校将朝着“幸福每一位孩子”的愿景而上下求索。我们深信:课程改革在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