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曾培
由消费外流说国货复兴
江曾培
江曾培
江曾培,曾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上海出版协会主席、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中国韬奋出版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终身成就奖,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近两年来,国人到海外大量购物,成了一种“举世瞩目”的现象。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7000-8000亿元用于购物。今年春节,600万名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更是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去年,我曾随游轮到了韩、日两国,只见当地免税商场的顾客几乎都是我们的同胞,摩肩接踵,争相购物。一批人拎着大包小包走了,另一批人又熙熙攘攘地挤了进来。我国游客的钱包,成了这些国外商店的主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张小济说,假如不算那些拎不回来的汽车和大型家用电器,仅计算衣服、化妆品、药品等,国人海外购物数额相当于国内消费总额的20%。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人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怎么不在国内消费,却跑到海外为别国经济发展拉车?这除了价格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在海外能够买到高质量的商品。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生产重数量、轻质量,即使有些高标准生产出的好产品,也往往首先作为外销商品销往海外,而把次品、劣品留给自己用。这在过去,也许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如今人民群众逐渐富起来了,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应当充分重视并满足民众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否则,生产得再多,也成为“无效和低端供给”。因此,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能适应国人的消费需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将国人的巨大消费能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巨大动力。
为了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粗放型“大锅饭”式的生产,已难于适应多元的需求,个性化定制会越来越受欢迎。而柔性化生产则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的适应,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当今,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企业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与此同时,要提升产能,提升消费品品质,特别要重视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们是创造产品的主角。德国、日本的产品所以比较优秀,就因为背后有着理念先进、技艺精湛的工匠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认真敬业、一丝不苟、执着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按“中国工匠”佼佼者、上海总工会副主席李斌的话说,“工匠是让技术更精、更强的灵魂。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中国式工匠不能缺席。”然而,当今工匠短缺,知识型技能型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不少年轻人又不愿当工人,更使工匠有断层之忧,亟须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补好这一“短板”,从而保障我国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生产出高品质的国货,满足人们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据此,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扬工匠精神,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提高国货品质,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话题,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会上提出推行“新国货运动”。我想,当我们“新国货”的品质普遍得到提高,并且涌现一批犹如古丝绸、古瓷器那样著名品牌,实现了国货复兴,我国庞大的消费能力就不会再“为他人作嫁衣”。相反,外国人的钱包会争着流向我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