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华俊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一科,安徽 芜湖 241001)
·专利之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配合超声引导置入PICC管在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钱华俊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一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目的 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配合超声引导置入PICC管在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置管困难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采取盲穿方法,实验组采取超声联合DSA检查穿刺定位方案,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与2.00%,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置管困难患者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配合超声引导置入PICC管的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置管困难;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的是经多处静脉穿刺置管,其中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下1/3部位或者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部位[1-2]。PICC主要由于明显的优势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可,但是实际操作时由于插管多半采取床边盲穿方案,使得穿刺成功后需再次到放射科采取胸片检查方式,因此可能导致导管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部位。目前临床上多半采取B超引导方式用于代谢盲穿置管术,使得穿刺与置管成功率明显增加,但是若仅仅采取B超引导方式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究DSA配合超声引导置入PICC管在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置管困难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50例。所有患者对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均知情同意,且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显示疾病均被确诊。常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0.56±3.78)岁;肝癌22例,胰腺癌13例,肺癌5例,胃癌5例,肝硬化5例。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0.32±3.45)岁;肝癌23例,胰腺癌14例,肺癌5例,胃癌5例,肠癌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法
常规组常规使用盲穿方法选择肘部血管置入PICC管,穿刺结束后可用X光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实验组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尔技术选择肘上血管置入PICC管,穿刺结束后可用X光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选择肘上贵要静脉部位进行穿刺,在B超的引导下对贵要静脉、肱静脉等部位进行严密的观察,采取走行较佳的静脉一侧部位作为穿刺点。采取平卧体位,将上臂外展与躯干之间的角度调整为90°,将导管置入后给予DSA对PICC导管的走行、状态等进行清晰显示,并适当调整好导管的位置,撤离导丝后做好固定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导管置入成功率、导管的留置时间、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导管置入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导管置入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组9例异位。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管置入成功率比较
2.2 导管留置时间与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仅发生心悸1例,实验组心悸3例,胸闷2例,心率失常1例。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ICC指的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腔静脉为尖端部位,主要用于对恶性肿瘤患者[3]给予静脉输液治疗,该类疾病患者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上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案,其中化疗药物的刺激性较强,将使得患者血管受到严重的损伤,另外,某些强刺激性的脱水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同样会使得患者血管受到损伤,导致皮肤坏死等不良情况[4]。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通常由于营养成分缺失等需要输入胃肠外营养液支持治疗,长此以往将可能使得患者静脉穿刺的难度加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护理。目前临床上进行PICC置管尚且处于盲穿阶段,主要是依据肉眼对肘部粗直静脉进行选择,临床上要求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利于穿刺技术的提高。另外,在血管超声的辅助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静脉淤动脉进行清晰的辨认,利于对静脉深度、静脉内径等进行测量,其中置管钱需要依据超声诊断结果对患者上臂静脉与血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利于进一步观察血管的具体状态,选择合理的置管位置,利于置管成功率的提高[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与2.00%,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另外,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对置管困难患者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配合超声引导置入PICC管的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1] 李 明,敖 华,陈文祥,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5):341-343.
[2] 曹韵清,黄伟俊.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4):1887-1889.
[3] 林 本,刘国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对比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20(4):508-511.
[4] 崔 青,赵立华,王振海,等.颈部血管超声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检测的对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7):801-803.
[5] 张 艳.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研究[J].中国医药,2013,8(7):919-920.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2
B
ISSN.2096-2479.2016.02.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