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嫁时

2016-10-25 19:44承彦
传奇故事(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藩镇张籍罗敷

承彦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内心深处总会生出一丝酥酥麻麻的感觉。就好像在江南雨巷里遇见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爱慕之心兀自跳跃;又好像在四月的满城风絮中撞上翩翩起舞的白色精灵,看她们舞姿轻盈灵动,直到心醉神迷。

这首诗是张籍写给藩镇李师道的,他在诗中将自己比作一位忠于丈夫的节妇,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是拒绝了那人给她的款款深情。

诗中的女子可爱又决绝。她许是初嫁的新妇,刚刚将满头青丝高高盘起,刚刚从熟悉的闺房来到陌生的阁楼。少女懵懂的春心还未来得及收起,便在最美的年华遇上了那个爱慕她的男子。

那男子赠她双明珠,予她缠绵意,许她锦衣玉食、一世长安。那般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她那颗春心在他深情的滋润下生出一对翅膀,飞过深苑高墙,跃过山高水长。她也曾将他赠予的明珠系在红色罗裙上,日日轻抚,夜夜怀想。她也曾梦想可以穿过世俗的枷锁,飞到有他的地方。

然而,早在很多年前,母亲就告诫过她,女子一定要守住贞洁。她此时已是别人的妻子,又怎能再接受他的情意?于是,她思量再三,最终缓缓解下从不离身的定情信物。她最后一次与他相见,忍住哀伤的情绪,忍住入骨的情思,含泪将明珠放在男子的掌心,然后转身离去,永不相见。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那是她对他情意的最后答复,亦是张籍对李师道的答复。

张籍在这首诗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教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然而现实中,他与李师道的故事却并非如此曲折。

藩镇割据的局势已初见端倪。藩镇高官常常会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朝廷官吏,张籍便是李师道看重并想拉拢的人。

当时的张籍颇具才名,是长安城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为人淡泊,不慕名利,不喜攀附,像一枚暖玉,散发着莹莹光辉。而李师道为他的文采所折服,誓要将这枚稀世珍宝收于袖中,所以向他频频示好,送他布帛钱币,许他高官厚禄。

然而,张籍不同旁人,他不会因个人的不得志而舍弃整个王朝,何况他还并非不得志。他师从韩愈,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张籍作为韩门大弟子,立场一如其师。

我们无法知晓张籍是否一次又一次收到李师道言辞恳切的来信,亦无法知晓李师道拉拢了多少次才换来他这次的回绝。但我们知道张籍的心从未动摇过,他一片丹心只向着李唐王朝。

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为所动,但他不能因为不为所动就真的不作回应。

张籍清楚地知道,对于李师道的示好,他不予回复或是回复不当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对方是藩镇高官,在当时炙手可热。所以,他既要明确地表达自己坚定的决心,又要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让对方可以接受。

这是一件颇为棘手的事,但好在他向来脾性温和,又才华过人,不会刚直地不给人留有余地。

于是,在某个夜晚,他披衣立于案前,提笔蘸墨,静静思考。他思索着古人婉拒的先例,突然想起《陌上桑》中的一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灵光陡然一现,既然李师道那样欣赏自己,他在现实中因立场坚定没有动心,不如在诗里动一回心吧。所以,他把自己比作罗敷,把李师道比作追求爱侣的使君。

思及此,他挥笔落墨,在洁白的宣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这首表明心志的《节妇吟》。

他把旁人趋之若鹜的高官厚禄比作光华灿烂的明珠,明珠虽好,可我已心许他人,再难接受。

这首诗既言明了自己的决心,又全了李师道的颜面。据说因为这首诗缠绵悱恻、真挚动人,深深打动了李师道,让他就此放手,不再勉强。

张籍的这首《节妇吟》既是一首婉约的爱情诗,又是一首抒情的政治诗。当年他写这首诗是为政治,然而后世之人读此诗时却更愿意把目光投诸爱情上。

或许因为他从不追名逐利,逍遥自在如闲云野鹤一般,人们更愿意记住他笔下流出的风花雪月,而忘却他倾注笔端最初的心意。

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正如这首诗中写的爱情一般。

正因为历史中有这样错误的记忆,所以我们看到了何为情深缘浅;正因为尘世间有这样错误的爱情,所以我们要学会与最爱的人相濡以沫,与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错误的爱情大多数是因为错过了最对的时间。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一句写得甚美。但现实中的我们总是不断地彼此错过;错过杏花微雨,错过荷叶田田,错过秋菊瑟瑟,错过寒梅傲雪;错过长发及腰,直错到云鬓霜华,青丝覆雪。

若相恋不在对的时间,不如放下。

猜你喜欢
藩镇张籍罗敷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从“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自给
陌上桑
桑劫
论宋人的唐五代藩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