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堂
(滨州市农业局,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市处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辐射区。近年来滨州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得到快速增长,目前滨州市蔬菜播种面积7.26万hm2,露地蔬菜4.86万hm2,设施蔬菜2.40万hm2,其中小拱棚0.94万hm2,大中棚0.79万hm2,日光温室0.67万hm2。全市蔬菜总产量316.04万t,比上年增加40.54万t,露地蔬菜192万t,设施蔬菜124.04万t,其中小拱棚42.39万t,大中棚40.71万t,日光温室40.94万t。蔬菜总产值5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产值为30亿元,设施蔬菜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33.1%,产量占39.2%,创造了总产值的60%。
滨州市蔬菜生产类型主要包括露地蔬菜生产、小拱棚生产、大中棚生产、日光温室生产、智能化温室生产5种类型。露地蔬菜栽培是一种传统的生产类型,在滨州市各县区普遍存在,保护地蔬菜主要集中在邹平、博兴、惠民、滨城、开发区、高新区、阳信几个县区,沾化、无棣及北海经济开发区设施蔬菜较少。智能化温室生产类型是一种投资很大,保温效果较差的生产类型,此种类型冬季主要靠外界加温设备来保持室内温度,属于一种比较耗能的生产类型,在滨州市主要分布在博兴、惠民、高新区等县区,主要用来作为蔬菜育苗、花卉种植、科技示范。
对全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每种生产类型选取60个调查点,其中露地蔬菜调查点主要在博兴、惠民、阳信和沾化;中小拱棚蔬菜调查点主要在滨城、邹平、博兴、惠民;大中棚蔬菜调查点主要在惠民、滨城、阳信;日光温室蔬菜调查点主要在博兴、邹平、惠民、滨城、高新区、开发区。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在不计算人工成本的前提下,露地蔬菜平均每667 m2投入1 172.4元,产出5 618.1元,投入产出比为0.209,小拱棚平均每667 m2投入2 438.5元,产出12 678.4元,投入产出比为0.192,大中棚平均每667 m2投入7 140.2元,产出30 360.6元,投入产出比为0.232,日光温室平均每667 m2投入9 885.3元,产出52 233.4元,投入产出比0.189。见表1。
这次调查,涵盖露地蔬菜、小拱棚蔬菜、大中棚蔬菜、日光温室蔬菜4种生产类型,根据调查数据对4种类型进行分析表明:露地蔬菜生产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生产类型,在调查的这几种生产类型中投入产出比为0.209,667 m2投入1 172.4元,产出5 618.1元,但是管理最为简单,属于粗放式管理类型;小拱棚蔬菜生产是一种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周期比较短的蔬菜种植类型,一般在冬季收获,在4种蔬菜生产类型中投入产出比居中,为0.192,每667 m2投入和产出分别比露地蔬菜生产高1 266.1元、7 060.3元;大中棚蔬菜生产是一种投入适中、收入可观的蔬菜生产类型,其投入产出比较高,为0.232,每667 m2投入分别比露地和小拱棚高5 967.8元、4 701.7元,产出高25 142.5元、18 082.2元;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是一种投入高、产出高的蔬菜生产类型,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投入产出比最低为0.189,效益最高,每667 m2投入分别比露地、小拱棚、大中棚生产高8 712.9元、7 446.8元、2 745.1元,产出高出46 615.3元、39 555.0元、21 472.8元。见表1。
1.4.1 露地蔬菜生产不同种植模式之间效益比较
露地蔬菜生产类型主要调查了白菜、辣椒、西瓜、菠菜、甘蓝、花椰菜、韭菜单茬栽培,黄瓜—芹菜、黄瓜—白菜双茬栽培和马铃薯—棉花套种栽培3种种植模式。根据调查数据对3种栽培模式分析得出:单茬露地蔬菜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投入818.8元,收入4 420.0元,投入产出比为0.185。双茬蔬菜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2投入3 849.6元,产出15 208.3元,投入产出比为0.253;双茬蔬菜栽培模式生产周期长,一般是单茬蔬菜栽培周期的2倍以上,每667 m2投入比单茬增加3 030.8元,收入增加10 788.3元,投入产出比提高0.068,相比于单茬蔬菜栽培是一种投入和产出都比较高的蔬菜栽培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马铃薯—棉花间作套种优势突出:马铃薯采用脱毒薯种荷兰15号,马铃薯与棉花套种行宽1.1 m,采取一行棉花、一行马铃薯,马铃薯株距25 cm的种植方式;棉花在马铃薯收获后,加强管理,确保丰收。马铃薯—棉花间作套种每667 m2投入1 457元,收入可达到4 400元,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收入远远高于单独种植棉花和小麦—玉米等模式。见表2、表3。
1.4.2 大中棚蔬菜生产类型不同栽培模式之间效益比较
大中棚蔬菜生产方式主要调查了惠民县的简易式大中棚多种多收的间作套种模式、滨城区的中高档大中棚黄瓜/番茄—丝瓜—叶菜类和阳信县的西葫芦—番茄—芹菜/番茄3茬种植模式、阳信县的西葫芦—番茄的两茬种植模式。根据调查数据对3种蔬菜种植模式分析表明:惠民县简易式大中棚多种多收间作套种模式是一种投入较低、收入比较可观的栽培模式,它的特点是投资小、见效快、茬口易调整、效益好,平均每667 m2投入2 800.0元、产出20 800.0元,投入产出比为0.135,两茬蔬菜种植模式是一种投入适中、收入可观的蔬菜种植模式,平均每667 m2投入7 586.7元、产出39 688.3元,投入产出比为0.191;3茬蔬菜种植模式是一种茬口连接紧密,充分利用土地的蔬菜种植模式,由于2015年很多3茬种植的大中棚蔬菜发生雨水倒灌现象,效益有所降低,平均每667 m2投入8 637.1元、产出25 153.1元,投入产出比为0.343。见表4。
表2 露地蔬菜不同种植模式的投入和效益 元
表3 菜棉间作模式667 m2投入与效益情况
山东省保护地蔬菜占蔬菜总生产面积的50%左右,而滨州市只占33.1%,与全省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设施蔬菜只有大约2万hm2,不足耕地面积的5%。经分析滨州市农业现状和蔬菜生产效益情况,设施蔬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是制约滨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滨州市蔬菜生产大部分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对全国、全省、全市蔬菜生产情况了解少,只是根据上一年的蔬菜价格进行生产,往往造成别人种什么,其他人跟着种的“跟风”现象。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从事蔬菜生产的大部分劳力是农村妇女和中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蔬菜生产只是凭借经验,对于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接受程度较低,固定于“老式”的种植模式,缺乏茬口调整、提前或延后上市的意识,同时缺乏特色品种种植技术、新品种的应用知识,造成收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在调查中发现,露地蔬菜每667 m2用工平均6个,按照1个工100元计算,用工成本为600元;小拱棚蔬菜每667 m2平均用工7个,用工成本为700元;大中棚蔬菜每667 m2平均用工18个,用工成本1 800元;日光温室蔬菜每667 m2平均用工100个,用工成本10 000元。蔬菜种植去掉人工费后,效益所剩基本跟外出打工持平。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省在蔬菜生产上给予了一定扶持,比如国家的“菜篮子”产品扶持项目,省里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项目和日光温室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项目等,但是项目的实施只是扶持了大型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对于一家一户的菜农收效甚微,除了国家和省里出台的项目扶持外,滨州市还没有出台其他的扶持政策。
针对滨州市蔬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设施蔬菜栽培是现代蔬菜栽培模式的代表,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实际,积极探讨和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设施蔬菜栽培模式。树立标杆示范,带动周围农民共同发展。
积极建立健全市、县、乡、村4级联动市场预警机制,积极调研全国、全省蔬菜生产形势,指导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村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品种、种植茬口,防止“跟风”现象。
表4 大中棚蔬菜不同种植模式的投入和效益 元
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与农业专家建立专家对接体制。可以考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讨建立科研机构专家服务平台,专家联系点。以专家帮助菜农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搞好各项技术服务,政府买单的方式推动整个蔬菜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金融资金、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和蔬菜生产合作组织优惠政策,提高滨州市蔬菜规模化程度。促进蔬菜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因地制宜,引进示范先进实用的植保、施肥、管理等配套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民间建立蔬菜生产专业化组织,提高蔬菜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整个蔬菜生产过程全部交由专业组织管理,由植保组织负责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农技组织、农机组织负责蔬菜生产栽培工作,提高蔬菜科技化、机械化生产水平。
在国家、省扶持蔬菜产业的基础上,滨州市在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提高滨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积极向蔬菜生产先进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