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晋
韵致怡人意悠远
文李 晋
茶道之兴,离不开艺师之茗壶。晚明以后,紫砂茗壶因其人文韵味,因其真性妙道,遂成为文人雅士的首选之壶,以之为核心形成的中国紫砂文化影响深远。从古至今,制壶高手不断涌现,他们装点着世间的艺术生活,丰富了世人的精神物质需求。
紫砂艺术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艺师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力图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让饱经双手温情与烈火淬炼的紫砂泥,迎来生命涅槃的机缘。
近观青年紫砂艺术家胡效民茗壶作品,顿觉眼前一亮,他所制的紫砂壶,题材广泛,立意悠远,尽管器物有着不同的造型,但整体皆和谐得体,或圆润饱满,或方正刚毅……其实,壶的角线是很难处理的,稍有不慎,壶的美观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胡效民很娴熟地把角线流畅度达到最大化,也很注重壶的布局和衔接,会根据壶的主题寓意,对壶嘴、壶身、壶柄、壶盖部件进行细节化的巧妙反映,同时在部件的比例搭配上都有缜密考量,使之形成匀称协调的外观、刚柔并济的线条,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清水泥《龙行天下》 胡效民/作
胡效民出生于紫砂之都宜兴丁蜀,他在紫砂文化的熏陶下,自小热爱紫砂艺术,完成学业后,投身于紫砂行业,脚踏实地,勤奋练习,常工作至深夜。他的作品逐渐引起了诸多工艺美术大师的关注,经过大师们的悉心指点和言传身教,他的技艺日益精进,早年他虽然做过不少摹古器,但并没有食古不化。他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美书籍,若有空闲,还会苦练书画及篆刻,对传统文化的悉心领悟和对时代审美的独特见解,使他的作品摆脱了程式化的束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于传统中求变,利用绘写、镌刻、堆塑等技法对紫砂壶进行巧妙的装饰,使其既富有时代发展的气息,又展现出传统的雄泽神韵。
清水泥《高竹节》 胡效民/作
清水泥《鱼化龙》 胡效民/作
在胡效民所制紫砂壶中,有不少是手工方器,方器相比圆器等较难制作。古有“方非一式”一说,方器虽是单种器型,但却有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形,能生成丰厚、清雅、刚劲的形制,这些多变的式样不但丰富了紫砂方器的表现语言,也让审美观不同的大众从中引发各自的情感共鸣。胡效民制作的方器口盖紧密平整,比例得当到位,气势挺拔雄健,鲜活而带有生命。其实,壶的诞生和生命的降生一样,都是来之不易,需要艺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想,用沉静的心态稳重地捏合,以合理的窑火催化成型,甚至在泥料品种的选择上都要有独特的眼光,以此达到取其势,提其形,表其神的艺术效果。
紫泥《八方竹节》 胡效民/作
清水泥《天宇壶》 胡效民/作
明代先贤王艮有云:“百姓日用即道。”紫砂壶的重要性还在于实用。我曾看到过一些为了迎合市场的商品壶,看上去花里胡哨,堆砌了各种纹饰花纹,有些图文甚至与壶的主题并无关联,这种壶使用几次或许还觉得不错,但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厌烦之感。而胡效民的壶,洋溢出来的艺术质感是恒久的,清爽简洁是他制壶的一个特点,他所制的壶和大家写的美文一样,能用最少的文字把最简朴深情的话表达出来,用他手制的茗壶沏茶,必能增加茶汤之香醇,让饮者心情愉悦。
民国文士李景康在《阳羡砂壶图考序》里提到“名工代出,探古搜奇……咸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无疑,胡效民是沿着“名工”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他的壶,可摆设,可使用,可把玩,更可收藏馈赠。他在紫砂艺术中,倾注了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于平凡的岁月足迹中,镌刻下了深沉的艺术印记。
胡效民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紫砂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酷爱紫砂。学校毕业后,毅然投入了紫砂行业,作品日臻成熟,受到多位工艺美术大师的悉心指点和言传身教,在传统的技艺上力求变化创新,富有时代气息,形成自己独特的制壶风格。作品以全手工方器见长,款式新颖,造型美观大方,做工精细,古朴、典雅,富有东方文化的雄泽神韵。从传统中吸取精华,永远追求新的境界和目标,不断有创新作品问世,同时也得到陶艺界同仁的称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