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之名复“工匠精神”继往开来玉雕新时代

2016-10-25 07:40
天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玉雕工匠精神工匠

文 杨 勇

以国之名复“工匠精神”继往开来玉雕新时代

文杨 勇

中国是“玉石之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从《诗经》中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到《周礼》中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从《礼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红楼梦》中的“美玉无瑕”……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渗透在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就了今天璀璨的“东方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宝《中国印》就是古老的中国玉文化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杰出创作。一代又一代玉雕工匠秉承“工匠精神”,爱玉、崇玉、琢玉、敬玉、守玉,让它一直褒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稳定发展,玉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玉雕工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但未免有操之过急之嫌,缺少了一些“大国工匠”的作为与气度。

时代呼唤,回归“工匠精神”

2016年3月,一个充满传统色彩意味的词汇——“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共鸣。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繁荣发达的手工业,过去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们“与造化争妙”,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大国工匠”的先驱和典范“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使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东方不倒。

《四大名著》 杨 勇/作

现代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玉雕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然而受社会“短平快”工作节奏和价值多元化的双重冲击,玉雕工匠很容易心浮气躁,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集体迷失。但一时的浮躁之风,只能带来短暂利益,只会阻碍玉雕产业的长足发展,终会被追求品质的社会潮流淹没。以国家的名义提出回归“工匠精神”,是品质时代的理性呼唤,唤起社会对过去“工匠精神”的缅怀,唤醒浮躁时代对“工匠精神”的遗失,焕发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激情和守望。

潜心笃志,秉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古今中外皆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近乎执拗,始于坚守,发于强毅,精益求精。“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也准确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精雕细琢”就是吾辈先人留给玉雕工匠的“工匠精神”,是代代玉雕工匠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玉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与玉相对,你要成就它,它才可能成就你。回归“工匠精神”被适时提出,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正在没落、衰微。玉雕工匠要觉醒、要奋起,将“工匠精神”融入玉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苦心问玉、专心审玉、静心设计、精心雕玉、耐心磨玉,认真负责到底,有态度、有决心,做到最好。“工匠精神”小而言之是玉雕工匠的立身之本,大而言之是玉雕产业的精神命脉。因此,吾辈当谨记秉承“工匠精神”。

继往开来,开创玉雕新时代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物化体现,然而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社会的。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矿产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玉雕产业的庞大与繁荣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幸运的中国玉雕工匠,我们更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这一块“民族瑰宝”在我们这一代琢玉人手中大放异彩,开创美好的玉雕新时代。

继往是传承有绪,开来是创新务实。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玉雕工匠要传承与创新兼举并重,既博古通今,又融汇古今。传承与创新是玉雕产业发展永远离不开的两大主题。传承是学习与继承前人优秀的玉雕艺术精髓。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创作出符合时代风格与文化审美的玉雕作品。玉雕工匠要妥善处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问题,以期达到“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极致境界。这样,玉雕这一优秀的民族技艺才会被不断发扬光大,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玉雕工匠,且行且铭记“工匠精神”,潜心琢玉,亲手为玉文化打上属于我们的,也属于它们的时代烙印。

杨 勇

197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生长于玉雕世家,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院雕塑系。现任辽宁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理事、辽宁省战国红协会特聘专家,并获得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杨勇在秉承父业从事玉雕工作二十余年的基础上,尤其擅长人物和巧雕,把对玉雕艺术的追求中所获取的综合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巧雕技艺得到了众多业内前辈名家的赞许,其玉雕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赢得大奖。

猜你喜欢
玉雕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工匠风采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工匠神形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