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琪
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井琪
文章围绕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述,揭示了“两山”思想的深刻内涵,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出了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措施。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按照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两山”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遵循。
“两山”思想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任何再以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许的,也是不能原谅的。”②
“两山”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经历的三个认识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从单纯经济观点、经济优先,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变化轨迹,标志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两山”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两山”思想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果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两山”思想彰显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观。这一重要思想,秉持了尊重生态法则的大逻辑,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升华,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2.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③生态文明建设是老百姓的幸福需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老百姓的需求已不再是吃饱饭、穿暖衣等物质方面,而是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这个健康就来自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生态文明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和发展世世代代的利益。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保护中华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条件。习近平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④只有同时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才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心所向。习近平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⑤人民群众希望在蓝天白云下行走、青山绿水间畅游,菜篮子里有健康新鲜的瓜果蔬菜,这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诉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所想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着力在治水、净水、增绿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1.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教训
环顾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英国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1930年,比利时爆发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
2.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可以使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大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并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一定数量的废物进行净化,使经济发展得以健康持续,而经济的发展又反哺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反之,经济的不当发展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枯渴,环境自净能力丧失,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社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涸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3.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集中显现,具有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⑦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生态环境底线不被逾越,用制度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推动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从而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宏伟目标。
1.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激发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法律体系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一方面,要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指向,修改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和各专门法,将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落实到法律中,将环境保护追求实现的最高目标和有效途径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严肃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对民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等传统部门法进行“生态化”改造,将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准则贯穿于其立法和修法全过程,彰显环境保护的地位,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3.建立从严的责任追究机制。习近平强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考验。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惩处措施与追责制度,加大了对企业等违法者的惩处力度。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
4.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机制。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推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社会整体合力的结果。一是开展全民生态教育,把生态环境治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推进公众参与,理性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行政调解、寻求司法救助等方式维护合法权益。三是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促进可持续消费,抵制过度、奢侈消费甚至扭曲性消费行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只有当每位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①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13年09月08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234~235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23页;
④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的谈话,新华网,2014年3月7日;
⑤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3日;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23页;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29页;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29~130页。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责任编辑:江生亮
对战略对话的几点思考
一是战略对话注重战略沟通与交流。战略对话注重对话的战略性,特别是战略的针对性,这是战略对话的生命力和质量所在,是战略对话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战略对话要达成共识,前提是对话双方能正视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思想观念、方针政策、行为方式等都力求适应这种变化。战略对话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大国间的战略信任,促进彼此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增进彼此国家和人民的福祉,造福全人类。
二是要在战略对话中维护国家利益。在战略对话中,各国当然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中国也一样,必须坚定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但外交不是赢者通吃,各国要尊重彼此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应努力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将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得更好吃。
三是提高开展战略对话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开展战略对话的能力和水平,有赖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外交学理论体系。今天,作为一个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加速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理应着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思想内涵深厚的外交学理论体系,即周恩来同志所说的系统的、科学的中国外交学,用以指导今后的中国外交。
(《人民日报》2016年6月17日戴秉国/文)
刘铁桢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