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心病”怎么越来越多

2016-10-25 06:58
新传奇 2016年34期
关键词:心病心理疾病空巢

国人的“心病”怎么越来越多

近年来,被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所困扰的人越来越多,由心理疾病所酿成的社会悲剧也屡见不鲜。焦虑、抑郁、恐惧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病症。中国人的“心病”为何越来越多?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内心的宁静?

中国“病人”众生相

作为“跑步进入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客观上带来了某种“魂不附体”的效应:社会物质层面的硬件“狂奔”和社会精神层面的软件“脱节”。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生理、心理所能协调的程度,大面积和系统化的紊乱持续蔓延着……

白领:身在“高压锅”2011年4月,25岁的普华永道上海办事处审计员潘洁因病毒性感冒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而亡。普华永道曾在接受采访时否认潘洁为“过劳死”,但她的骤然离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网络上对于白领身存状况的热议。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认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中青年人面临的工作和生活负荷沉重,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或焦虑,往往也会埋下危害健康的隐患,甚至出现“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付出的代价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前半生奋斗、后半生看病”。

有一种焦虑叫做“官心病”近年来,一连串官员自杀震撼人心:江苏省常州市编办主任许明新跳楼身亡;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纪委书记张广生跳楼身亡;山东聊城市阳谷县维稳办副主任陈国庆自缢身亡……

自杀只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极端表现,更多官员遭受焦虑、抑郁、失眠、多病的折磨。在权力光鲜的表面背后,一些扭曲的官场怪现象扭曲着官员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而官场环境又决定了他们的“心病”难为外人道,压力无法纾解。许多案例和研究都证明,中国的“官心病”已相当严重,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级至部级,皆难以幸免。

青少年心理危机:还未开放就已凋谢心理危机的低龄化趋势在近年来愈发明显,在这个快速变动的社会中,成年人的心灵尚且禁受着巨大的“磨损”,对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群体稍显稚嫩的精神世界来说,他们的心灵往往尚未长成就已经被现实压弯甚至畸变。

据《Lancet》杂志2011年10月1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中低收入国家对此缺乏重视。

中国老人:孤独的空巢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超过50%。大中城市的老年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谁是心理疾病的“元凶”

上述“病人”的众生相共同表现出来的,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常见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那么,这些困扰人们的心理顽疾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的因素?国人的“心病”究竟为什么越来越多?

中国心理治疗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济大学精神医学教授赵旭东认为,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因素之一就是分类标准细化和诊断标准放宽,同时,人们的求助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就拿抑郁症来说,并不是现代社会里突然冒出来很多患者,只是在以前,我们把这些情绪的变化当作是人生常态,而不是一种病。中国过去是没有心理学家的,谁也不会想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的医生来治的,大家习惯了碰到问题就去找家长、找朋友、找领导。甚至有时候,向别人吐露这些心理问题还会被认为是个性怯懦、心胸狭隘。但现在,心理问题可以摆上台面来讲,可以正大光明去向医生求助。

客观因素又包括几方面:首先,现代社会中,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大脑和身体承受的负荷很重,人常常处在应激的心理状态中。当一个人每天被各种事务包围,忙着回微信、回电话、回邮件,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这种共时性的平行处理——也可以说是“多任务模式”,对脑力的压迫其实是很大的。加上睡眠时间的减少,会进一步造成身体的疲劳。

其次,环境的恶化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压迫,从而对人的精神层面造成影响,可以说,我们每天吃的、喝的、吸入的污染物都会影响大脑功能。

再次,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也是精神疾病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大家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里的自杀事件,而老年人群的精神卫生状况被忽视了。据统计,在我国自杀人群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但他们往往“走”得悄无声息。

最后,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对精神科就诊率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过去我们熟知的社会人口结构呈金字塔状,而现在,基本的家庭结构变成了“4-2-1”,也就是两个中年人抚养一个孩子并赡养四位老人。我们的精神科门诊现在的常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处理“4-2-1”结构中的“2”,也就是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大。除了要养家糊口外,夹在中间的他们还要负责维护和调节两边家庭的人际关系,这常常是他们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这当中就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这种家庭结构中,“1”代表孩子,现在二孩政策开放后,1可能也会变成2,这一群体其实也面临重重压力。

如何寻找对症的“心药”

面对心理疾病,就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帮助,不过,现在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遇到心理问题我们究竟该找谁呢?赵旭东说,总的来说,有四类人能提供不同层次的心理帮助。

第一类人就是社工。这在港台地区和国外比较常见,属于一股非常重要的社会福利和民政力量。

第二类人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是在医疗机构外,为人们在广泛的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时提供心理帮助的,这一类人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今年年初听说达到了90万人。

第三类是临床心理学家。这在国外比较常见,他们通常学历很高,有心理问题的诊断权,经过专业训练,能处理复杂的心理问题。

第四类就是精神科医生,他们的权力最大,管的范围最宽,既有诊断权,又有处方权,还应该会做心理治疗。

(《解放周末》陈俊珺/文)

猜你喜欢
心病心理疾病空巢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西红柿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