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娴婷,赵玉春,汪小康,柯丹,王晓芳
(1.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05;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3.厦门市气象局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厦门361012)
宜昌峡口区夏季暴雨天气分型及多普勒雷达特征
赵娴婷1,赵玉春2,3,汪小康1,柯丹1,王晓芳1
(1.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05;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3.厦门市气象局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厦门361012)
利用区域雷达拼图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5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即副高边缘Ⅰ型、副高边缘Ⅱ型、低槽东移型、低涡暖切型和低压型。(1)副高边缘型中,副热带高压北抬至湖北境内,雷达回波带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分布。I型中,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强回波逐渐向宜昌峡口区汇合。Ⅱ型中,主要受强回波东移影响。(2)低槽东移型中,副热带高压位于长江以南,雷达回波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也呈东北—西南向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3)低涡暖切型中,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弱。雷达回波带呈准东西走向,强回波较少出现。(4)低压型中,低层西南或华南存在低压横槽(倒槽),受闭合低压东北侧气流影响,强回波相继向西北方向移动。(5)副高边缘型和低槽东移型中,强回波的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较高。
峡口区;天气分型;雷达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赵娴婷,赵玉春,汪小康,等.宜昌峡口区夏季暴雨天气分型及多普勒雷达特征[J].暴雨灾害,2016,35(4):334-343
ZHAO Xianting,ZHAO Yuchun,WANG Xiaokang,et al.Weather classification and Doppler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rainstorm in Yichang gap district[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2016,35(4):334-343
暴雨是天气尺度和中小尺度影响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其复杂性与多变性,暴雨的准确预报一直是气象工作中的难点和焦点。目前,雷达监测是短临预报中的重要探测手段,具有时空分辨率高的特点,在暴雨预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大量的个例研究[1-9],并总结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雷达回波概念模型。项经魁[10]利用武汉雷达探测资料从回波形态上分为带状、涡旋絮状、集合强单体三大类。江玉华[11]研究了多次西南涡大暴雨雷达回波,从回波结构强度上分为稳定型、对流型、混合型3种类型。刘健等[12]利用恩施714天气雷达资料对恩施强降水回波进行分型指出存在带状、团状、对流单体群、强雷暴单体4种类型。邵本军[13]利用黑龙江伊春市711雷达资料,研究指出强对流天气回波除了指状、钩状、“V”型缺口外还有带状、弥合型和锋生型。张家国等[14]研究指出湖北省典型区域型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这些概念模型的建立是主要基于雷达回波的特征进行分型,还有些研究是基于不同天气形势建立的雷达回波暴雨模型。徐双柱等[15]概括出5种武汉城区暴雨概念模型:中尺度低压倒槽型、中尺度南低北切型、中尺度倒槽型、中尺度冷锋型、中尺度低压串型。陈秋萍等[16]建立了3种闽中北短时暴雨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冷式切变(或槽)影响型、西南气流影响型、副高型。周文志等[17]建立了低涡急流型、深槽切变急流型以及副高加强急流型三种广西大范围急流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型。孙莹等[18]建立了台风外围型块状回波、有无急流型带状回波、絮状回波、涡旋状回波6类桂林地区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对于宜昌地区雷达回波特征,周建志等[19]分析1998年8月27日宜昌暴雨指出在宜昌市南北形成的中尺度带状条块状雷达回波,向宜昌靠近,且在宜昌附近合并增强。汪应琼等[20]对宜昌2004-2009年强对流天气中的超级单体风暴研究指出超级单体风暴反射率因子的低层出现钩状、或向着入流方向突起、或密实块状等回波特征。
宜昌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呈喇叭口状,夏季暴雨多发,常造成重大损失。以往对宜昌暴雨雷达回波的研究中,多从个例或者雷达回波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天气形势分型对雷达回波组织演变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即运用2010—2012年区域雷达拼图,结合高空、地面等常规观测资料对不同天气型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暴雨雷达回波天气模型,以期对暴雨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所用资料为2010—2012年6—7月华中区域23个站(包括长沙、南昌、常德、岳阳、重庆、九江、黔江、恩施、荆州、武汉、宜昌、万州、南充、达州、随州、十堰、安康、阜阳、驻马店、南阳、汉中、商丘、西安)SWAN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产品以及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
宜昌峡口区为喇叭口地形,宜昌、夷陵区2站位于峡口地形的北侧,宜都、长阳2站位于峡口地形的南侧。根据宜昌、宜都、长阳、夷陵区4个气象站24 h降水量资料来判别暴雨日,4站中有1站以上24 h降水量大于50 mm即为一个暴雨日。同时对所选出的暴雨日天气形势进行诊断和分型,并对不同天气类型下雷达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统计得到2010—2012年宜昌峡口区共有16个暴雨日,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未获得2010年7月24日的区域雷达拼图产品,故只对其进行天气分型,对雷达回波特征的诊断分析中未能包含该日。
根据天气形势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将2010—2012年宜昌峡口区出现的16个暴雨日分为4种天气类型,如表1所示,副高边缘型共出现6日,低槽东移型出现4日,低涡暖切型出现2日,低压型出现4日。
表1 2010—2012年6—7月宜昌峡口区暴雨日要素及天气分型Table 1 Rainstorm days and weather classification of rainstorm inYichang gap district in summer from 2010 to 2012
2.1副高边缘型
2.1.1天气形势及模型
该型共出现6日,占暴雨日总数的37.5%。此型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图1给出成熟阶段的副高边缘型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盛,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588 dagpm线北抬至湖北境内,副高脊线在25°N以北,西伸脊点在110°E以西。河套附近或以东为低槽,槽后脊前偏北气流与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在湖北交汇。700 hPa或850 hPa上湖北南侧出现12 m·s-1以上的西南急流,850 hPa存在明显的低涡切变。副高、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的共同作用致使暴雨的发生。此型中副高的形态又可细分为2类(Ⅰ型和Ⅱ型),Ⅰ型和Ⅱ型各出现3日,Ⅰ型中副高呈东西向分布(图1a),低层西南气流偏西分量大,切变线呈准东西向,雷达回波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40 dBz以上强回波也呈东西向分布,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可达1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5 kg·m-2以上;Ⅱ型中副高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图1b),低层西南气流偏南分量大,切变线呈东北—西南走向,雷达回波主体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强回波也呈东北—西南向经过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可达16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可达15 kg·m-2以上。
2.1.2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主要以2010年7月8日为例,来分析副高边缘Ⅰ型中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
2010年7月8日08时00分(北京时,下同),主要雷达回波区呈东南—西北向分布,位于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及湖北、安徽交界处,鄂西南出现零散回波。之后鄂西不断有零散回波生成消散,但未对宜昌峡口区造成显著影响。7月8日12时42分(图2a),宜昌北部出现回波a,南侧出现回波b和回波c。回波顶高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5 kg·m-2以上(图略)。8日13时24分(图略),回波a逐渐发展成线状,回波b减弱,回波c增强,8日14时00分(图2c),回波a与东侧回波合并后增强,逐渐南压,回波b减弱消散,回波c继续增强,并北抬。回波a和回波c的顶高已增至1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也增至15 kg·m-2以上。8日15时48分(图2e),回波a和回波c,均已发展为40 dBz以上的线状强回波,接近宜昌峡口区,与峡口区地形走势相近,呈喇叭口形状分布,回波顶高维持在18 km以上(图8a),垂直液态水含量15 kg·m-2以上区域扩大(图8b)。之后回波a和回波c逐渐合并(图略),在宜昌峡口区稳定维持,与周边强回波在湖北省南部构成东西向线状强回波带。8日17时30分(图略),强回波带逐渐南移,宜昌峡口区强回波也逐渐减弱消散。
副高边缘Ⅰ型中2010年7月3日和7月15日雷达回波发展演变与7月8日相似。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雷达回波逐渐发展增强并向宜昌移动,在宜昌峡口区汇合,造成该地区暴雨的发生。该型中3日的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的南侧(图略)。
主要以2011年7月24日为例,来分析副高边缘Ⅱ型中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
2011年7月24日08时00分(图略),陕西南部、湖北西部、重庆等地出现零散回波,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重庆境内的回波逐渐移入鄂西,鄂西南也不断有新的回波生成。7月24日14时18分(图2b),宜昌西侧形成三条平行的东西向线状强回波a,b,c,经过逐渐发展合并,7月24日15时30分(图略),回波a、b、c合并为线状强回波d,回波顶高在18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20 kg·m-2以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影响宜昌峡口区北侧降水。同时,回波d的西南侧又有新的回波e生成。7月24日16时00分(图2d),回波d逐渐向东北移,强度减弱。回波e发展增强,其北侧又有新的回波f生成,回波e和回波f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7月24日17时24分,回波e和回波f已与减弱的回波d合并形成强回波g,回波顶高在16 km以上(图8c),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5 kg·m-2以上(图8d)。也呈东北—西南走向,继续影响宜昌峡口区(图2f)。7月24日17时48分(图略),回波g逐渐东移减弱消散。
副高边缘Ⅱ型中2010年7月17日的雷达回波演变与2011年7月24日相似。主要在宜昌峡口区的北侧形成东北—西南向强回波带,造成2日的暴雨都出现在峡口区的北侧。2011年7月30日副高较其余2日强度偏弱,587 dagpm线位于湖北境内,雷达回波演变与其余2日也略有差别,宜昌南侧有大范围回波形成,但是由于其低层切变呈东北—西南走向,强雷达回波也呈南北向分布,也把该日归为副高边缘Ⅱ型,该日暴雨同样出现在峡口区北侧。
2.2低槽东移型
2.2.1天气形势及模型
该型出现4日,占暴雨日总数的25.0%。此型中2个暴雨日出现在6月,其余2日出现在7月。图3给出成熟阶段的低槽东移型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hPa上副高强盛,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副高脊线在25°N左右,西伸脊点达120°E以西。陕南、川东一带存在明显低槽,低层冷切变也位于陕南川东,湖北以南地区出现强盛西南风。雷达回波主体位于500 hPa槽前,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中层槽线和低层冷式切变线走势一致。强回波带也呈东北—西南走向。回波顶高可达12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
2.2.2雷达拼图演变特征
主要以2011年6月17日为例,来分析低槽东移型中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
2011年6月17日08时00分(图略),500 hPa槽线位于陕南川东一带,700 hPa低涡位于四川盆地,冷切位于陕南川东,呈东北西南走向,雷达回波位于切变线以东,也呈东北-西南走向。随着中层低槽、低层低涡切变的东移,整体回波带也缓慢向东移动,回波带的东南侧不断有新的回波形成,并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合并到回波带内。6月17日15时18分(图4a),回波带已经移入鄂西,回波带东南侧湘北地区有新的回波a、b、c生成。回波顶高在6 km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在5 kg·m-2以下(图略)。6月17日18时18分(图略),回波a和回波b逐渐发展合并形成回波d,移至鄂西南,回波c发展增强,形成南北向带状回波,回波顶高增至12 km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图略)。6月17日19时30分(图4c),回波d已经并入回波带,并且出现40 dBz以上的强回波,其南侧与回波c北侧相连接。6月17日20时06分(图4e),回波d已发展呈线状强回波,位于宜昌南侧,北端经过宜昌峡口区,南端不断有新回波并入,整体缓慢向东移动。回波顶高维持在12 km以上(图8e),垂直液态水含量维持在10 kg·m-2以上(图8f)。6月17日22时30分(图略),线状强回波已移至宜昌以东,不再影响宜昌峡口区。
低槽东移型中2011年6月23日和2011年7月22日的雷达回波演变也是在回波带东侧有新回波生成,逐渐向东北移动并加强,形成东北—西南走向强回波带影响峡口区。2010年7月9日宜昌峡口区强回波较少出现,但因为其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带走势与其余三日较为相似,也将其归为低槽东移型。2011年6月23日暴雨出现在峡口区北侧,2011年6月17日峡口区南北两侧4个站均出现暴雨,南侧降水更强。2010年7月9日和2011年7月22日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南侧。
2.3低压型
2.3.1天气形势及模型
该型出现4日,占暴雨日总数的25%。该型中2个暴雨日出现在6月,2个暴雨日出现在7月。图5给出成熟阶段的低压型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副高偏弱,东退至洋面上或者明显北抬,位于长江以北。700 hPa和850 hPa上西南或华南地区存在闭合低压,低压横槽或倒槽影响湖北地区。700 hPa和850 hPa上湖北南侧存在风速大值区,700hPa上鄂西多为东南风,850 hPa上鄂西多为偏东风。雷达回波带呈块状分布,受闭合低压或外围东北侧东南气流的影响,多个强回波带生成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回波顶高在10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5 kg·m-2以上。
2.3.2雷达拼图演变特征
主要以2012年6月25日为例,来分析低压型中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图4)。
2012年6月25日08时00分(图略),大范围雷达回波位于陕南、重庆和鄂西等地,陕南的回波带逐渐向东移动,重庆鄂西的回波逐渐东移并减弱消散。6月25日11时42分(图4b),湖北以南湘中地区出现回波a和回波b,回波a逐渐向东北移动,回波b发展增强逐渐向西北移动。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图略)。6月25日19时00分(图4d),回波a和回波b已合并为回波c。回波c的北侧形成线状强回波,逐渐向西北移动影响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增至5 kg·m-2以上(图略)。湘中有新回波d生成,逐渐向北移动,新回波在其南侧生成,逐渐北移合并到回波d中。6月25日23时36分(图4f),回波d已与回波c相连,d中北侧回波发展为强回波,逐渐北移合并到回波c中,南侧回波逐渐减弱消失。回波顶高增至10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维持在5 kg·m-2以上(图略)。6月26日01时54分(图略),回波c北侧形成线状强回波,向西北方向移动影响宜昌峡口区,之后又有多个强回波生成并西北移,6月26日07时54分(图略),宜昌东南再次形成东北-西南向线状强回波。
低压型中2012年6月26日、2012年7月23日中也是多个回波在宜昌东南发展加强,相继向西北移动,不断影响宜昌峡口区,造成该地区暴雨的发生。该型中4日的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南侧。
2.4低涡暖切型
2.4.1天气形势及模型
该型出现2日,占暴雨日总数的12.5%。该型中2个暴雨日均出现在6月。图6给出成熟阶段的低涡暖切型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500 hPa上副高偏南偏弱,588线位于华南沿海,副高脊线位于20°N附近,西伸脊点达120°E以西。500 hPa上低槽位于陕南川东,700 hPa和850 hPa上有低涡活动,700 hPa低涡位于四川盆地,暖切伸至湖北地区。850 hPa上低涡位于重庆一带,暖切伸至湘北地区。700 hPa和850 hPa上湖北以南存在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带呈准东西向分布,与低层暖切变走势较为一致,回波强度多在40 dBz以下,较少出现40 dBz以上的强回波,以35 dBz以下的层状降水回波影响为主。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在1 kg·m-2以上。
2.4.2雷达拼图演变特征
主要以2011年6月13日为例,来分析低涡暖切型中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
2011年6月13日08时00分(图略),川东、鄂东等地区存在大范围回波,鄂西回波少而零散。川东回波不断发展,逐渐东移进入鄂西地区。6月13日14时12分(图7a),宜昌峡口区出现30 dBz以上零散回波,西侧存在30 dBz以上的片状回波a,南侧湘中出现新生回波b。6月13日18时18分(图7b),回波a逐渐东移影响宜昌地区,回波顶高在10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图略),西南侧生成新回波c。回波b范围扩大,强度加强,逐渐东移,新回波在其西侧生成。6月13日19时18分(图7c),回波b东移至湘赣交界,西侧新回波向西北发展。回波a南侧出现回波d,回波d不断发展增强,并与回波b西侧逐渐连接到一起。22时18分(图7d),回波d已发展为南北向回波带,30 dBz以上的回波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宜昌附近峡口区。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 kg·m-2以上(图略)。6月13日23时18分(图略),随着回波带d的东移,对宜昌附近峡口区的影响逐渐减弱。回波c已发展为恩施附近的片状回波。6月14日01时36分(图略),回波c接近宜昌,与宜昌南侧新生回波不断合并发展,继续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
低涡暖切中2010年6月7日的雷达回波演变与6月13日相似,35 dBz以下的回波在宜昌西侧和南侧发展,相继东移或东北移,不断影响宜昌峡口区。该型中2日的暴雨均发生在峡口区南侧。
本文运用区域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产品,结合探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12年6—7月湖北宜昌峡口区暴雨日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研究了不同天气型下雷达回波演变的典型特征,可建立4种雷达回波暴雨概念模型:
(1)副高边缘型中,副热带高压强盛,588 dagpm线多位于湖北境内,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成熟阶段的雷达回波带与850 hPa上切变线走势一致,也呈东西向或东北—西南向分布,副高边缘I型中,宜昌南侧和北侧生成的回波逐渐发展增强并向宜昌移动,在宜昌峡口区汇合。副高边缘Ⅱ型中回波东北移,发展成东北—西南向的强雷达回波带影响宜昌峡口区。此型中强回波的回波顶高可达16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可达15 kg·m-2以上。I型中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南侧,Ⅱ型中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北侧。
(2)低槽东移型中,副热带高压强盛,位于长江以南,陕南川东一带存在明显低槽,低层有低涡切变,雷达回波位于500 hPa槽前,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中层槽线和低层冷式切变线走势一致,新回波在回波带东南侧生成,强回波呈南北向经过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可达12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10 kg·m-2以上。
(3)低压型中,副高较弱或北抬至长江以北,低层西南或华南地区存在低压横槽(倒槽),受闭合低压或外围东北侧东南气流的影响,回波相继从宜昌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发展增强,不断影响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在10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5 kg·m-2以上。该型中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南侧。
(4)低涡暖切型中,副高偏南偏弱,588 dagpm线位于华南沿海,700 hPa低涡位于川东,暖切伸至湖北地区。雷达回波带呈东西走向,与700 hPa暖切变走势一致,35 dBz以下的回波在宜昌西侧和南侧发展,相继东移影响宜昌峡口区,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在1 kg·m-2以上。该型中暴雨均出现在峡口区南侧。
本文根据天气形势分型,并结合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建立多种雷达回波暴雨模型,但是由于资料有限,所选个例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型的实用性还需要更多个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另外,特定天气形势下多个个例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及降水落区的分布较为一致,天气形势及喇叭口地形对其产生的影响,亟待运用新型观测资料或数值模式等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黄小玉,姚蓉,叶成志,等.梅雨锋引发的“03.7”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分析[J].气象,2008,34(8):45-50
[2]李向红,唐熠,郑传新,等.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气象,2010,36(8):61-71
[3]谌芸,孙军,徐珺,等.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J].气象,2012,38(10):1 255-1 266
[4]刘国忠,黄嘉宏,曾小团,等.引发广西两次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2013,39(11):1 402-1 412
[5]苟阿宁,吴涛,高琦,等.襄阳一次强雷暴过程的雷达回波与地闪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4):365-372
[6]彭双姿,姚蓉,刘从省,等.“2010·05”湘中突发性强降水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0,29(4):363-369
[7]王立华,尹恒,姚道强,等.鄂西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J].暴雨灾害,2009,28(3):246-250
[8]冯晋勤,石燕,罗小金,等.2010年“6·15”闽西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0,29(4):337-343
[9]朱轶明,班显秀,刘小东,等.辽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1):55-61
[10]项经魁.武汉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和短时预报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13(4):587-591
[11]江玉华.西南涡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1991,17(10):35-38
[12]刘健,王高泽.恩施雷达强降水回波分型[J].湖北气象,1995,14(3):29-31
[13]邵本军.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与预报[J].气象,1998,24(10):34-27
[14]张家国,王珏,黄治勇,等.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J].气象,2011,37(3):285-290
[15]徐双柱.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研究及其概念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2(2):229-234
[16]陈秋萍,余建华,黄美金.闽中北短时暴雨概念模型[J].气象科技,2005,33(2):115-119
[17]周文志,唐熠,王艳兰,等.低空急流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及其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灾害学,2011,26(4):14-18
[18]孙莹,王艳兰,唐熠,等.短时暴雨天气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的建立[J].高原气象,2011,30(1):235-244
[19]周建志,关世雄,王彦芳.宜昌“98.8.27”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湖北气象,1999,(2):12-14
[20]汪应琼,李芳,姜玉印,等.湖北宜昌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1):53-61
(责任编辑:邓雯)
Weather classification and Doppler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rainstorms in Yichang gap district
ZHAO Xianting1,ZHAO Yuchun2,3,WANG Xiaokang1,KE Dan1,WANG Xiaofang1
(1.Hubei Key Laboratory for Heavy Ra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Research,Institute of Heavy Rain,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Wuhan 430205;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3.Laboratory of Straits Meteorology,Xiamen Meteorological Bureau,Xiamen 361012)
Based on radar mosaic products and regular observational data,the weather patterns of rainstorm in Yichang gap district of Hubei province in June and July of 2010-2012 are classified.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echo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types are analyzed,and five types of conceptual models of radar echo for heavy rain are created.The models include the tropical high edgeⅠmodel,the tropical high edgeⅡmodel,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vortex and warm shear model and the depression model.(1)In the subtropical high edge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approaches northward to Hubei Province and the radar echo band exhibits the direction from east to west or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InⅠmodel,the strong radar echo lines from the south and north of Yichang join at Yichang gap district. nⅡmodel,it is affected by strong radar echo moving eastward.(2)In 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radar echo band exhibits northeast-southwest in direction and the strong radar echo move eastward and influence the gap district in Yichang.(3)In the vortex and warm shear model,the subtropical high has the south-central position and weaker strength.The radar echo belt shows quasi east-west direction distribution,and strong radar echo occurs rarely.(4)In the depression model,the closed low pressure and transverse(inverted)trough occurs in Southwestern China or South China.The strong radar echo that is affected by he southeast flow of the closed low pressure moves continually northwestward.(5)In the subtropical high edge model and the trough moving eastwards model,the radar echo top and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are high.
gap district;weather classification;radar reflectivity;echo top;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P458.1+21.1
A
10.3969/j.issn.1004-9045.2016.04.005
2015-11-01;定稿日期:2016-0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057,41541037);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 201206003,GYHY201306016);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14LASW-A05);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暴雨研究开放基金(IHR201303)
赵娴婷,主要从事暴雨机理研究。E-mail:yingzi1901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