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尽管整体经济面临难以回避的下行压力,但国企改革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理应也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当把握的主要投资重心。
现在来谈题材炒作还是价值投资,也许并不是合适的时机。国企改革尽管是这个时代的大方向,但究竟适合价值投资还是题材炒作,至少在当下或许还得看一看监管的眼色。
如果这个市场的牛鼻子都是监管政策在牵着走,无论你想炒什么,监管一出声,就什么都得跟着变,谁想不变都不行,这样的市场肯定是不正常的。
尽管从监管的动向来看,近期又是规范重大资产重组,又是限制异常交易行为,监管层打击投机炒作的态度十分鲜明,但是,如果一直像现在这样保持游资噤如寒蝉,市场万马齐喑的情况,这对于目前市场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乃至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究竟会有多大的好处呢?在这方面,香港市场的教训不可不提。应该说,在监管方面,香港离国际化的规范要求比我们的内地或许更接近一些。但是,香港证监会过于追求程序正义,却迫使寻求结果正确的阿里巴巴背井离乡,改赴美国上市。而少了一个阿里巴巴的香港股市却反而就此而死气沉沉,一蹶不振。在某种意义上说,香港对我们可谓不远的殷鉴。如果这个市场不知道如何得以成为一个投资投机两相宜的市场,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扬眉吐气地重振旗鼓,哪还谈得上价值投资不价值投资呢?
不稳定是资本市场的内在天性。正因为如此,资本市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毫无疑问,对于违法违规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坚决打击。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也是对投资者最大的保护。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监管都不是为监管而监管,而只是维护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的手段。发展才是市场监管服务实体经济并让投资者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的大前提。就此而言,监管的重点主要在于防止少数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将风险悄悄地转嫁给其他投资者尤其是弱势群体,只有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无论如何也不能越俎代庖也无法越俎代庖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强调监管转型,逐步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的道理之所在。
尽管整体经济面临难以回避的下行压力,但国企改革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理应也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当把握的主要投资重心。从政策层面来看,下半年国企改革正在出现加速的趋势。央企的重组兼并有条不紊,今年以来已有5组10家央企在重组进程中,新的央企重组推出将是下半年中的大概率事件。地方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敢为人先,浙江、云南、江苏等地也在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概念带动人气或将有效填补中小创概念股降温所留下的空间。但市场的“脱虚向实”归根结蒂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过分渲染监管意志对国企改革概念题材炒作的调控作用显然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近期制约大盘反弹力度的尽管主要是量能的不足,实质上这种过于压抑的市场气氛与监管格局的过于强势无疑也是分不开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方面,失控的市场需要监管;另一方面,监管对市场的作用重在保护而非打压。从长远来看,有效的监管也许终将有利于引导市场告别投机,走向价值投资的新时代,但市场的这种理性转型无论在什么时候是急不得的,也是急不来的。而监管转型却不能慢慢来。如果疾风暴雨式的监管一直让这个市场死气沉沉,活力不再,则与监管的初衷岂非背道而驰?就此而言,监管者也要懂得审时度势,懂得爱惜和保护市场的投资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国企改革概念再成风口,固然可以是“脱虚向实”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小创的卷土重来又何尝不可成为值得一搏的机遇呢?否则,什么价值投资不价值投资都无从谈起。除了题材炒作,还是题材炒作,如此而已,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