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去学习地理,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用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认识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活化 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22
初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水利的开发与利用,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升学因素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也带有很浓的功利性色彩,教学脱离实际、只教课本、只背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地理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结合生活环境教学地理
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初中地理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地理知识,知道经济发展和人的生存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去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旅游中会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在电视上会看到许多旅游景点的风景和各地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些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生活资源。
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学习地理的出发点,是学生天天接触的,是学生很清楚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最关心的地方地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地理资源去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在学生外出旅游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旅游景点的气候、经济和地理位置,去认识经济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在看电视时,留心我国和世界各地的气候的区别。例如我国的南方一般都是多雨,而我国的西部往往多干旱少雨。在经济发展上,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由于气候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洋,交通发达,而西部山区由于交通不发达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正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资源。
在地理学习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认识。例如,学习我国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气候的区别,就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去认识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又如,在学习和认识地图的时候,就可以启发学生先认识自己家乡的气候与地理位置,再结合自己所在的省市去学习和分析相邻省市的地理特征。我们江苏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属于长江中下游,东靠黄海,南与浙江、上海为邻,西与安徽,北与山东为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清江苏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省市的经济和气候特征。
结合生活环境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理位置与环境的一门学科。要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就要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土地流失严重,农田污染严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在教学中要联系这些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
二、结合社会生活教学地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地理事例,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投其所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要,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结合社会生活教学地理,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题目时,提供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地理是人生活中的地理,教学地理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教学生活化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认识自然与生活,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