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把握教材习题中的有限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材习题的研用策略主要有:沟通联系,理清习题编排的意图与层次;换位思考,预测学生解题的特点与难点;整合重组,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与效度;拓展延伸,增加思维训练的宽度与深度。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时间的长短进行灵活处理,才能让教材习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教材习题;研读;沟通联系;换位思考;练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40-03 收稿日期:2016-04-13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2014—2015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CXKT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林雪芬,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
现行的新课标修订教材的配套练习题量繁多、题型丰富,供教师选择和利用的空间很大。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大量翻阅和选用课外习题,而应该加强对教材习题的深入研读,充分挖掘和把握习题中的有利资源,做到“题”尽其用,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一、沟通联系,理清习题编排的意图与层次
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编排一般是新授内容(例题)与随堂练习(做一做)1∶1搭配,再加一些单元综合练习和复习中的练习。随堂练习的编排目的明确,我们要侧重于研读单元综合练习中的习题。在研读时,要沟通习题与例题、单元综合练习与随堂练习之间的联系,理清习题编排的意图和层次,才能用好教材的每一道习题。
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和一个综合练习(如图1)。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习题与例题的关系。例1下面有两道“做一做”的习题,都是组合具体的量计算小数乘整数,其中第1题与例1题型一样,属于巩固练习,第2题有所拓展,学生可算出具体的钱数再判断,也可通过估算来解决。例2下面配3道“做一做”的练习,第1题通过对比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明确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第2题是小数点的专项训练,订正时可让学生观察比较四道试题,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联系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第3题是计算技能的训练,其中第1小题与例2相似,第3小题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第2、第4小题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是对例题的拓展,算理是一样的,只是难度有所提高。综合练习(练习一)有5道习题(如图2),基本是匹配例2的教学内容。其中第1题是基础练习,用于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技能。第4题是专项练习,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既巩固了积的小数点的练习,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下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了铺垫。第2、第3、第5题是应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其中第2题利用新学期开始的契机,让学生查阅新书的单价,再计算,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也复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第3题先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再计算每天、每周的上下学路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使他们加深了对1千米长度的具体感受。第5题渗透了“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科学常识,在激趣的同时复习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再来看单元综合练习与随堂练习之间的关系。练习一的第1题与例2下面“做一做”的第3题相似,只是增加练习竖式的写法。第2题与例1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类型相似。第4题与例2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相似。
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建议分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例1和例2及相应“做一做”内容的教学,把例2的方法融入例1的教学当中,例1原题是3.5×3,增加3.5×6和3.5×14,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交流,比较异同,这样更加完整地呈现小数乘整数的几种情况,对算理的教学一气呵成。第2课时将练习一单独上一节综合练习课,为了提高课堂练习效率,可将第1题和第2题布置学生课前完成,在课堂上选一些错例进行分析交流,再将例1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放在第2课时作为练习一第2题的拓展题。
二、换位思考,预测学生解题的特点与难点
换位思考是指教师在研读习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体验和思考解题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将教材中的习题都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预测学生的解题特点与难点,体验其思考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地处理和运用每一道习题。
例如,上面的“小数乘整数”,学生在完成例2下面“做一做”第3题中的2.3×12时,个别学生会出现计算过程中使用小数点的现象(如图3),这是因为两道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整数,学生的经验是每次乘完后点小数点,由此而产生的负迁移现象。教师在课前换位思考时,要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特点,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因此,在设计教学与练习时,可将这种类型的习题提前到例题的变式练习中,让学生尽早暴露错误,及时纠正,避免错误的思维定式扎根,这样也就发挥了习题的最大效益。
三、整合重组,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与效度
教材习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加工,原汁原味、按部就班地呈现给学生练习,就会辜负习题的品质和编者的心血。况且对于课时相对紧张的数学学科来说,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在研读习题、明确习题的编排意图后,要对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重组,或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或调整习题的练习顺序,或整合类型相似的习题等,以此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和效度。
例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单元综合练习(如图4),本组习题一共有8道,第1题通过描与涂的活动,
让学生感悟周长与面积的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不规则图形也有面积,并且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判断出面积的大小。第3题和第8题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渗透图形面积的大小与它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关,与图形的形状无关,同时为下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做准备,第8题还增加了两个半格转化成1格的方法,渗透等积变形思想。第4题是面积单位的应用,体会多个面积单位存在的价值,加深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直观表象。第5题在第4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长度单位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区分两种单位的本质。第6、第7题是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练习,思维难度高,同时也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如此处理:首先,第2题可前移至新授环节,作为认识面积及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类型。第3题和第8题属于同类题,且与前面例2下面的“做一做”极为相似,可以整合起来,把两道题连起来练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4题和第5题可以重组成一道题练习。第6题和第7题可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面积相同的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同;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同。这两道题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发现,感悟规律,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特别是第7题,让学生独立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可能无从下笔,可建议让学生先画正方形,算出周长,再画与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者直接补充“周长为12格长”,这样,练习的目标更明确,练习也更有效度。
四、拓展延伸,增加思维训练的宽度与深度
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的编排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教材是固定不变的,而学生是千变万化的,如何让相同的教材适用于不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呢?我们要抓住学生个体的差异,适时、适当地对教材习题加以拓展,提升思维训练的宽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拓展的方法有改变信息、增加问题、错中追问、逆向提问、改编类比,等等。
比如,“小数乘整数”随堂练习中的第2题,“40元买7个够吗?”当 学生想到用6.4×7算出具体的钱数进行比较时,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可追问: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容易想到用估算的策略,一个风筝超过6元,7个风筝就超过42元,所以40元不够。此时教师可改变条件,将40元改为50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个风筝不到7元,7个风筝肯定不到49元,所以50元足够了。通过这样的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训练的宽度。
再比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配套综合练习中的第4题(如图5),看似简单,实则是易混易错题。问题一反常理,不是求速度,而是求跑1km所用的时间,学生在解题时既要认真审题,读出题中隐藏的信息,又要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练习时可采用改编类比的方法,将问题改为:①刘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②刘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几分钟?③李大伯平均1分钟跑多少千米?结合题目中的问题,对比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考能力。像这样对教材习题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大的练习的宽度和深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策略。
倾力于教材习题的深入研究,是实现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每一道习题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时间的长短进行灵活处理,才能让教材习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朱德江.数学教师的练习运用力——“教学力”研修的内容与策略之七.小学数学教育,2015,(5).
徐国裕.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