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凭的钱穆

2016-10-24 09:06张光茫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钱穆文凭讲台

张光茫

钱穆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国学大师,被称为“一代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有其卓识,且造诣高深。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钱穆自小聪明异常,尤擅记忆、模仿。9岁时,他便能背诵《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而且还能揣摩人物个性、身份表演,深受众人夸赞。自1904年起,钱穆先后在国育小学、常州府中学、南京钟英中学求学。钱穆虽有报考北大之想,但因家贫而作罢。

钱穆在走向大学讲台前,先在小学任教10余年,后又在中学担任多年的教师。在这近20年中,钱穆一边教学一边苦读,读书极勤,“未尝敢一日废学”。夏夜,为防蚊虫叮咬,他把双脚纳入瓮中坚持夜读。期间,他出版过《论语文解》《论语要略》等著作,并写成《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等书稿。

1929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苏州中学发现了在此担任教师的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他带回去读罢大加赞赏,对钱穆说:“你似乎不宜在中学教国文,应该去大学教历史。”当时,顾颉刚就推荐只有中学学历的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因苏州中学挽留,未成。1930年,顾又推荐他去燕京大学任教,得以成行。

自1930年起,钱穆开始在燕京大学教国文,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赢得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他的学生李素回忆:“他脸色红润,精神奕奕,在课堂上讲起来,总是兴致勃勃,声调柔和,态度闲适,左手执书本,右手握粉笔,一边讲,一边从讲台的这端踱到那端,周而复始。他讲到最得意处突然止步,含笑面对众徒,眼光四射,仿佛有飞星闪烁,音符跳跃。那神情似乎显示他期待诸生加入他所了解的境界,他的快乐。”

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当时钱穆借住在好友汤用彤家,汤家离太庙不远。钱穆在上课前一天下午必去太庙,在古柏树下一边品茶,一边准备第二天讲课的内容。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充实而又有特点的讲授长期吸引着大批的学生,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北大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当时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达1700万言之多。钱穆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因此,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他能有如此卓然成就,可以说与他的读书观、读书做学问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某一方面;要能欣赏领会,与作者精神互起共鸣,要读各方面高标准的书,不要随便乱读。”至于读书的方式,钱穆说:“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曲。”钱穆是自学成才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

钱穆自1911年登上讲台,先小学,再中学,最后大学,并创立大学的教学经历,在现代诸多国学大师中实属罕见。钱穆的成功,自然归功于他艰苦自学而取得的扎实学问功底;但是,毫无疑问,也归功于那个时代中看重真才实学,不唯学历文凭的学术空气;也归功于那个时代中教授学者无私推荐人才的高风亮节。

(若子摘自《闽南日报》2016年6月7日)

猜你喜欢
钱穆文凭讲台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爱在讲台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摆 棋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DV校园小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