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葛兰姆:永不消失的舞之魂——观现代舞《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

2016-10-24 19:44:50张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兰姆巨匠玛莎

张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玛莎·葛兰姆:永不消失的舞之魂——观现代舞《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

张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由玛莎·葛兰姆舞团带来的剧目——《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既涵盖了葛兰姆最具代表性的反战题材作品,也体现了该舞团近年来新的发展,折射出了葛兰姆舞作与毕加索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音乐间的紧密联系。文章将从音乐结构与规模、表现主义与女性主义以及主题表现的深刻性,这三个方面来解读《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这部作品。

现代舞;玛莎·葛兰姆;艺术巨匠

“1926年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创建,美国现代舞就从这一天诞生”,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如是说。时隔89年的今天,笔者有幸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由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带来的现代舞专场演出——《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起初,让笔者动心去看这场演出的初衷是无意间看到了此次演出的简介,演出介绍如是说:“这部为中国观众特别定制的作品《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将重现编舞家玛莎·葛兰姆、画家巴勃罗·毕加索以及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上个世纪的艺术辉煌。三位艺术大师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创新,书写了新的艺术篇章。这部作品在涵盖经典舞蹈语言的基础上配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耳目一新的方式为观众架起一座连接二十世纪伟大艺术的桥梁。”笔者不禁在心里起了疑问,现代舞蹈、美术、音乐的碰撞能产生一种怎样的艺术?现代舞将以何种姿态展示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想?......笔者决定去现场一探究竟。

2015年11月6日,也是北京初雪的日子,傍晚时分,伴着蒙蒙细雨,我与友人相约来到了国家大剧院。现代舞表演在戏剧厅进行,演出开始前深红色的幕布紧闭,与黑色的地板相衬,严肃而庄重,这种偶然的颜色碰撞似乎也在暗示着演出的气氛。此次演出共由4个作品组成《深沉的乐曲》、《编年史》、《悲悼变奏曲》、《春之祭》,其中3部由玛莎·葛兰姆大师编舞,《悲悼变奏曲》则是由3位当代编舞家以葛兰姆的《悲悼》为主题分别再次创作的作品。

虽然这四个小作品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关联性,但却强烈的体现出玛莎·葛兰姆式“收缩与放松”的风格特征,作品给笔者的最强烈的感受首先是舞蹈的力量,舞者的动作皆大开大阖,干脆而强硬,粗壮而充满生机,其次在情绪上,舞者在舞台上扭动肢体时,观众能直观感受其动作乃由悲恸与苦痛的情绪所驱动,这种现代舞的情感表现手法传统的古典芭蕾舞有很大的区别,它没有复杂的服装道具布景,也没有冗长的叙事和音乐,精简短小的音乐却将观众的关注点都集中于舞者用肢体表现出的内心世界,极具现代风格。于是笔者将对这场演出的思考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音乐结构与规模的短小、精致

在舞蹈音乐上,演出中的四个作品,除《春之祭》的舞蹈音乐是延用斯特拉文斯基交响乐的体裁外,其他三个作品都采用了较为小型的音乐体裁。

正如音乐家霍斯特认为:“舞蹈中的音乐不应淹没舞蹈动作本身”。玛莎·葛兰姆的舞蹈不局限于音乐的限制,而将注意力放在了舞蹈动作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性和生命意义上,有一些甚至根据舞蹈动作的律动来重新编曲。

在《深沉的乐曲》中,音乐似乎很单调,单旋律的弦乐线条,偶尔夹杂着变奏以配合舞蹈动作的变换。舞蹈发展到高潮时,有一段是表现女舞者哭泣的场面,此时音乐停止,女舞者倚着白色的长凳,独自坐在黑暗中恸哭着,在安静的环境中,观众似乎更容易将关注点放在舞者的动作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葛兰姆并不重视舞蹈的音乐,这种短小和精致体现在音乐的结构和体裁上,从音乐和舞蹈的契合程度来看,音乐主题动机的回旋再现升华了舞蹈的主题,比如在《编年史》的第三幕“走上街头”中,10位舞者上场和退场的次数多达7次,舞者在不断的进退中,舞蹈动作也在不断的重复,同样的“奔跑式”跳跃,而此舞蹈动作再现时,音乐主题也重复出现,舞蹈主题动机与音乐主题动机的有着充分的发展与结合。

在《悲悼变奏曲》中,舞蹈开始的“引子”由葛兰姆演绎的一段无声影像开始,这段激进的独舞如同雕塑之苏醒,格雷姆全身裹着黑色布装,只露出脸部、手掌和脚掌,在充满痛苦的扭曲动作中展现着现代人被传统束缚的种种体验,这段舞蹈视频是没有音乐的。后面三段变奏中,舞蹈音乐分别采用了无伴奏女声合唱、钢琴独奏、无伴奏混声合唱的形式,这些舞蹈音乐形式简单,和声进行平稳和谐,再配合极简的服装,空舞台和无实物的道具,可谓是极具现代气息的“舞蹈小品”。

二、表现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融合

表现主义艺术作品是指艺术作品着重表现内心情感,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感受的作品。

刘青弋教授在《西方现代舞史纲》中,把玛莎·葛兰姆的舞蹈称之为“心理表现舞蹈”,认为“她开始了探查人们隐匿的弱点的实验,并开始终生致力于寻找能够揭示人类内心生活方式的艺术方式。”

在《悲悼变奏曲》作品中,“引子”《悲悼》由玛莎·葛兰姆自编、自导、自演,葛兰姆的舞作里不再有芭蕾的轻盈、落地无声,她以赤足的脚重重地踏击着大地,脚勾起来时,显现出强硬的线条,她不再关心身体在空间的优雅几何线条,而关心人体集聚的能量释放。她不再企图抵抗地心的引力,而像瑜伽的信徒那样亲近大地。

《悲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挣扎——在外部约束中人的内心的挣扎。这里不仅有妇女失子的悲痛,还包蕴了整个人类的悲哀。葛兰姆坐在低低的板凳上,从头到脚罩着巨大黑色尼龙弹力黑布,只露出手掌、脚掌和脸部,整个人被包围在巨大的愁苦笼罩的氛围之中。痛苦地扭曲,鞭挞般地饱经折磨,蜷缩着的身体寻求安全的慰藉以及向上伸展的肢体发出求援的呐喊,在这撼人的抽象之中,集中概括了人类种种悲情体验。在这段舞蹈当中,玛莎·葛兰姆以腹部为情感发源地,从女性的视角,以母亲的视角来审视生命,用身体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压抑与宣泄。当古典的芭蕾肢体语言已经无法宣泄葛兰姆内心强烈的情感,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揭开表面的东西去进入内心世界时,葛兰姆从呼吸的节奏中找到了“收缩-伸展”的独特舞蹈语言,以腹部为动作之源——因为这不仅是生命孕育的处所,也是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策源地。而脊椎是生命之树,在强烈的近乎痉挛般的紧张的收腹以及随后而来的脊椎有力地伸展之中,传达出人性强烈冲突与撞击。

女性主义在作品《编年史》中也有所体现,共分为三个部分,全部都由女舞者表现永恒的反战主题。作品以“女性”视角表述故事情节,富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特点。作品的第一个部分“幽灵1914”,是一段唤起对战争前奏预感的独舞。第二个部分“走上大街”,描述了战争对精神的摧毁。最后一段,“行动序曲”,暗示了一种解决途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但该作品诞生于1936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停滞时期,从客观上来说,葛兰姆的舞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就与女权主义运动紧密的链接到了一起,同时也衬托并表现出了她为女性追求平等自由而做的努力。这三个小主题在层次上是递进的关系,从经历战争到被战争摧残,最后行动起来,这一个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情绪也是逐渐高涨的态势,在“行动序曲”的部分,用具有号召力的铜管配以舞蹈的“奔跑式跳跃”,似乎是表达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已经开始。但值得注意的是,葛兰姆女性主义的体现并不是舞蹈动作中的柔美体现,而是用“奔跑式跳跃”与“收缩-伸展”等动作,缩小了现代舞舞蹈动作中过多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性的缩小打破了传统舞蹈领域对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对待。

在这首作品中,她把女性放到了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进行剖析,认为女性也是独立自主,坚强而自由的,不仅表现出女性独特心理的特点,同时也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做出了贡献。

三、主题表现的深刻性

这种深刻性笔者从两方面来论述。

(一)选材的悲剧性

四个素材的选择依次为:《深沉的乐曲》是西班牙内战的映射;《编年史》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反映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制造恐怖气氛;《悲悼变奏曲》创建初衷源于对美国“9·11”事件周年纪念;《春之祭》则是一场生命与死亡的原始“献祭”。

不难发现,葛兰姆在素材的选择上以悲剧为主,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承载了更多文化教育的责任。它更能触发观众的思考,更能激发人类的本质情感。作品《深沉的歌》(1937年首演)是葛兰姆表达人们对社会的体会和批判最重要的一部独舞作品,该作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虽然不是发生在葛兰姆的国家,但却直接而尖锐地表现了人们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的共同呐喊和心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内心情感与感受。

(二)主体的强调性

“现代舞让舞蹈终于不再只是去处理生活的客观表层,并长期戴着‘自然’的桂冠,而是有可能去论述本质,去深入到经验的主观根基中去。”葛兰姆不再像传统舞蹈那样始终以一个旁观者身份无关痛痒地表现和再现这个世界,而是作为世界的真正主宰自由地“介入”和“闯入”生存的“此在”。

由此,将舞蹈表现的主题由普通的意象塑造提高到哲学思考的层次上。她放弃美丽、优雅、浪漫的舞蹈形式,去揭露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所遭受的严重摧残和破坏。这种选题的悲剧性和主体的强调性,使其现代舞表现的主题更为深刻。

最后,笔者想说说关于玛莎·葛兰姆版本的《春之祭》。《春之祭》首演于1913年5月29日的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也被认为是现代音乐和现代舞蹈之始,之后世界各地的各种版本已有百余种,其中包括1937年现代舞大师莱斯特·霍顿创作的“美国土著版”;现代舞老祖宗玛丽·魏格曼1957年的“相逢恨晚版”;1959年莫里斯·贝雅的“性崇拜版”;1962年肯尼斯·麦克米伦的“英皇芭蕾版”;1965年莫斯科大剧院瓦西廖夫等人创作的“苏维埃无神论版”;德国国宝级大师皮娜·鲍希1975年的“一地泥土版”;1980年保罗·泰勒使用四手联弹钢琴曲创作的“匪徒与小孩”版;1984年玛莎·格莱姆首演“祭品”迟至半个世纪后的“90高龄版”;荷兰舞蹈剧院约翰·英格2000年的“两性戏梦版”;昂热兰·普雷罗卡2001年的“性本能和性隐私探讨”等①

葛兰姆版本的《春之祭》由17名舞者演绎,当晚的《春之祭》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葛兰姆式“收缩与放松”风格特征,这种舞蹈风格也称作为原始流派,剧中原始的肢体表达也是葛兰姆先锋精神的标志性风格,编舞与毕加索的早期画作、斯特拉文斯基革命性音乐中原始本能的紧密联系。

葛兰姆版《春之祭》群舞非常有序、结构平静,舞蹈队形由对称的几何图案构成,而所有这些平衡的对称与葛兰姆用身体表达出的潜在原始情感、斯特拉文斯基激烈的音乐以及故事本身的暴力元素形成奇妙的冲突与对应,操纵者手中的斗篷,捆缚在身的绳索以及夺命的布幔等道具的使用都为死亡的到来重重加码。这也是葛兰姆版《春之祭》的独有特点。

四、结语

其实,这部作品之名《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并非葛兰姆本人所命,是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葛兰姆的高徒珍妮特·艾尔伯向玛莎致敬的作品,在她心中,对于二十世纪艺术而言,玛莎·葛兰姆与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同等重要,都是当之无愧的巨匠。

现代舞的历史是一部意志坚定、彼此独立的个人历史。玛莎·葛兰姆一生信奉:“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用独特的真实的舞蹈语言表达出来。”葛兰姆曾不止一次地这样指出:“我要以自己的身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葛兰姆用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给予人们精神和心灵上诸多启示,也用与以往不同的舞蹈表现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看法。笔者确实在这场现代舞剧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倒不敢说是对舞蹈艺术领域的新认识,但确实在一些舞蹈的瞬间笔者也感动过,虽然说不出0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我热泪盈眶,或许是对悲剧的感动,或许是对人性的感悟,或许就是舞蹈艺术之美的感动。

注释:

①慕羽.身体语言的致敬和反思春之祭的百年祭礼[J].艺术评论,2013(08).

[1]张萱.论玛莎·格莱姆心理表现主义舞蹈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关系[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4.

[2]丁强.论玛莎·格雷姆收缩伸展技术及其训练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路姗.格莱姆作品中透视出的舞乐艺术[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4]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J722.6

A

1005-5312(2016)11-0073-02

猜你喜欢
兰姆巨匠玛莎
扫帚也有梦想
莎译史之兰姆体系:从“莎士比亚”的译名说起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38
数学巨匠吴文俊
小玛莎和大黑熊
小布老虎(2017年4期)2017-08-10 08:22:40
邓海波:涉猎广泛的税法巨匠
文坛巨匠莎士比亚
启蒙(3-7岁)(2016年4期)2016-02-28 12:26:43
寄往伦敦的爱情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博客天下(2014年24期)2014-09-25 02:47:29
兰姆凹陷稳频工作点自动识别技术
计测技术(2014年6期)2014-03-11 16:22:12
优质兰姆酒 浓缩一觚中的历史与甜蜜趣味
投资有道(2013年8期)2013-04-29 19: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