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论徐悲鸿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
戴旭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徐悲鸿,中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派,一生热爱中国绘画与美术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国画改革的先行者,被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曾留学国外,游历西欧诸国,学习研究西方美术,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深入研习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西方的绘画技法,并将其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徐悲鸿的艺术主张是鲜明的,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思想体系,正如他本人所说:终生倡导现实主义。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对传统中国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师法造化;写实;写意
徐悲鸿是一名具有极强爱国主义精神的画家,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是在西学东渐的思潮中,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痛感“皆事抄袭,画事于以中衰”,“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已极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东西方艺术思想交汇,是当时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徐悲鸿现实主义核心思想是“师法造化”,并不仅是简单的重复古训,而是将中国的传统绘画的水墨形式与西方现实主义,讲究科学的绘画思想相结合,根据当时中国画坛的实际情况,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绘画的独特道路,扭转中国艺术的颓势。
传统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代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画因其特殊的工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技巧,水与墨的结合在宣纸上晕染开无穷的诗意,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中国画中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
传统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描绘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舍弃其中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中国画既可以完全只使用水和墨作为绘画工具,也可用色彩和墨色的结合来进行创作,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并不像西方的油画或水彩一样注重环境色的运用,我们一般不在画中加入环境色。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
传统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重视对画家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国画中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要求“尽精微,致广大”,就是说要求宏观概括,微观真实。他要求惟妙惟肖,“肖属于艺,妙属于美”,这就发扬了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神似论传统。
徐悲鸿所要求的写实,并不只是对现实的机械翻版,而是艺术家需要见别人之所未见,将事物放入自己的眼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画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同时又不太过夸张使事物失去了本身的真实。因此他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写生,也注重默写,既要对仔细观察的长期作业进行训练,又不忘记对抓取特征的速写的练习,既严格训练基本功,又要求经营构图。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描绘事物的写实性。虽然也有概括、章法、笔墨、韵致、意境、变化等等,但是,放在首位的是“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徐悲鸿主张和倡导的现实主义,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实现。《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忠实的表现了当代美学情趣的人物形象,更在中国画中表现出人体的结构和动态,这是“中西合璧”式的成功尝试,直到如今也是不可多得的。这人体既有西方美术素描追求结构的准确性、丰富性,更有对中国画笔墨意趣的完美展现,它们融汇在作品中,使画面感到整体和谐却又富有张力,仿佛可以透过画面看到画家的充沛情感和深厚的绘画功力。画面中有许多艺术处理,既使其真更求其美,既保持了中国古典绘画的风格,又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西方的审美理念。徐悲鸿的素描功力无疑是深厚扎实的,同时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清醇淡雅,简洁的笔墨技艺融入其中,更是独具特色。徐悲鸿艺术的现实主义,具有理想色彩,艺术手法也多用意象和抒情,现实主义虽是西方创作思潮的引进,但在他的画中已与中国艺术的传统审美相融合,具有了民族特色。由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神似论创作思想,由于中国画艺术的特殊工具材料、艺术手法等等,不以逼真取胜,而以意象、气韵、情味取胜,所以虽同是现实主义,东西方绘画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可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同时它也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为的、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一定不会畏惧艰险而终止攀登,而徐悲鸿先生以其不怕险峰勇攀登的气魄,引领我们去探索艺术的新境界。
[1]徐悲鸿.徐悲鸿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J205
A
1005-5312(2016)11-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