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鹏飞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分析
富鹏飞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玛依拉》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这首歌曲高亢嘹亮,在这首作品中能够体会到放牧的意境,具有浓烈的草原风格。通过歌词我们能够感觉到哈萨克族人民乐观的天性和质朴的情感,这一点和中原民歌不大相同。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技巧
《玛依拉》这首民歌旋律性极强,能够让人一听就能记住。“玛依拉”本身是传说中的一名哈萨克族少女,这个少女歌声动人,长的漂亮非常,哈萨克族牧民以及一些慕名的年轻人,都经常围绕在“玛依拉”帐篷周围,听她歌唱。而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主要通过欢快的旋律表现出“玛依拉”这个少女活泼、天真、快乐的性格,以及她动听的歌喉和高超的演唱技巧。
我们本文中所用的《玛依拉变奏曲》五线谱版本是由胡廷江老师改编并配钢琴伴奏的,他本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于200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2005年毕业之后破格留校。而且胡廷江老师本人不仅在钢琴以及钢琴伴奏的教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还在乐曲的改编、乐曲的创作上有着比较大的成就。
本首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根据《玛依拉》这首民歌改编而成,乐曲由原来的主歌和副歌两部分改编成现在的三部分,第一部分为E大调四分之三拍子,拍子并没有发生改变,原来所用的《玛依拉》也基本均是E大调三拍子的,乐曲都是要求欢快,热烈的。在这里胡老师进行了准确的要求,就是拍子要一分钟150拍,这在音乐的速度上也是相当快的。
《玛依拉变奏曲》音乐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但却有同一性。胡老师为了让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新疆的音乐风格,一听就知道这是“玛依拉”,所以在右手的伴奏上使用了三小节总共九拍子的一、三、五、七、九的右手单音半拍重音的节奏型,而这种节奏型让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新疆民歌。而且胡老师在原曲的音乐元素和旋律基础上又加入了美声中“花腔唱法”的段落,这在音乐中53小节开始我们就能够看出,而一直延续到87小节E大调结束。而音乐进行到122小节开始把这中唱法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创新。
(一)花腔技巧的处理
现在我们所说的花腔是指在极高的音域中能够完整、自如的运用气息来完成“炫技”色彩的音乐段落,而花腔本来是通过音乐极大的跳跃来比拟一些内容。现在的花腔已经在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不过是通过女生演唱来完成的,因为女生的声带构造更好地能够完成花腔这一唱法。
(二)呼吸技巧的处理
呼吸是歌唱者演唱的基础,就像盖楼必须有地基的意思一样,歌唱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气息,而气息也就是呼吸而来的。在这首《玛依拉变奏曲》中,对于呼吸的要求也是极为高的,因为这首作品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作品,不论哪个声音类型、哪种唱法都必须有“气息”的支撑,而花腔女高音和花腔唱法,必须要有极深的气息作支撑,也就是我们声乐中所说的气息“要深”,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完成演唱。
(三)共鸣技巧的处理
共鸣是歌唱的最高要求,我们所说共鸣是音乐中所说的共鸣,歌唱中的共鸣指的是“三腔共鸣”,具体说的是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那么本首歌曲对于共鸣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因为本歌曲是一首美声花腔女高音的歌曲,所以对于共鸣是必须的,特别是到后面大半段花腔的演唱,一定要做到三腔统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三腔共鸣的比例问题,正常我们在演唱时,在低音区需要胸腔多一些,而到高音花腔时则需要头腔占大比重,因为大段的花腔想要完成好,就必须“挂”在头腔上,甚至更高的位置。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描写哈萨克民族风土人情的歌曲,它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类似于速度、花腔、变奏等新型的音乐元素,所以我在演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首先注意了音色和节奏风格的相互统一和情感情绪的和谐一致。在演唱这首歌曲的花腔部分时,要注意情感的融入,表现出哈萨克族姑娘自信、豪放的性格特征。在演唱歌曲第三段慢段部分时,要注意速度减慢,目的在于增强歌曲的叙事性,而这时哈萨克族姑娘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种叙事性的演奏而减弱,而是丰富了自信这一特征的表达。其次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定位明确,突出快板乐段、慢板乐段、花腔乐段、叙事乐段的对比性。最后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演唱情绪,把自己与哈萨克族姑娘的角色融为一体,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
以上是对于胡廷江老师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在创作背景、音乐特征、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在演唱中的共鸣、气息、花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浅显的论述。《玛依拉变奏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音乐元素,给原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含义,让它呈现出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特点。也让听者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哈萨克风情,感受到哈萨克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音符中所渗透的哈萨克人民的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身临其境般享受这一视听盛宴。
J616
A
1005-5312(2016)11-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