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我听懂了什么

2016-10-24 19:44:50黄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联觉听者小孩

黄莉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在音乐中我听懂了什么

黄莉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欣赏音乐有不同的角度,这与听者的审美趣味、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讲,音乐的“联觉”机制会引起听者一系列的感官反应,这样的反应也是听者内心与所听音乐的呼应。音乐的语汇不具有明确的涵义,但言有尽意无穷,正是音乐的不确定才会引起不同的听后感,留给听者想象和意会的空间。

音乐;欣赏;体验

生活里听音乐,我们总会被问及:你能听得懂吗?这样的问题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听不懂,被认为没有音乐欣赏能力;听得懂,似乎总得说出点具体内容,但究竟在音乐中我们听出了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伯牙与钟子期通过琴声彼此成为知音,即“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故事似乎也在暗示,音乐中有所谓的内容要表现。但音乐是否非要用听懂和听不懂来衡量,是否任何音乐都有它要表现的内容。有些音乐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作用。既然音乐如此“抽象”,是没有语意性的东西,又是凭什么打动我们的呢?在音乐中我听懂了什么?

根本来讲,就是我们对语言的体验。因为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体验。语言至少有两类型的信息,一个是语意信息,像是开会、吃饭、看戏,这是语意性的信息,是借概念来传达的。另外一种信息是情态的,同样讲一句话,但用不同的语气来讲,声音所传递出来的不同信息,会引起人的不同情绪反应。就例如我们跟小孩说话,分贝过高时,小孩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以为你在骂他,当然稍大一点的小孩就不会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里,情态信息发挥了作用,刺激了他,所以小孩会有恐慌的反应。语态是非常丰富的,有恳求的,有一般叙述的,有命令的,也会有讨论、询问的,也有祷告式的。我们只要生活在社会里,这些语态,这些语言中的语气成分,我们有意无意都会积累起来。

而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它也展现出一定的句法和气息,这些东西又大致与我们语言中的语调,那种最具有情态特征的那部分对应起来,所以我们很迅速地就可以从音响里感知出这段音乐是悲凉的,还是虔诚的,或者是甜蜜的,其实就是借助语言的经验,把握住了音乐,从而使它赋予你某种感觉。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音乐都是那么复杂,非要读一本大历史才能弄懂它,有一些音乐其实也未必要分得那么细致才可以去感知它,随便听听,让你觉得身心愉快或满足,自己进入一种忘我、又是很舒适的状态,被它所深深的吸引住了。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的心理机制,因此听觉的体验完全能够引起其他方面的感受。比如,一个“高音”的听觉感受,可以使人产生视觉上“亮”、形状上“小”,重量上“轻”、情绪上“兴奋”的联觉体验;而“低音”则引起视觉上“暗”、形状上“大”、重量上“重”、情绪上“消极”的联觉体验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听到一种速度缓慢、音区较低,多由下行音调构成的旋律时就会产生悲伤情绪的体验。其实,作曲家也是在同一种联觉的机制下,用音乐的音响来表达他的各方面感受,所以作曲家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赋予音乐以某种表现的目的,而在这种表现目的下创作出来的音乐,也就自然有可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感受。①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所引起的联觉体验是很有限的。

音乐仅仅能够在高低、长短、强弱、紧张度及发音状态等非常有限的方面,引起人听觉之外的感觉体验。比如低、强、高紧张度的声音,仅仅能够使人产生大的、有力地、紧张的联觉体验,但是进而会引起什么样的联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太大了,至于每个人到底会联想到什么,如果没有什么乐曲背景资料提示的话,就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了。所以,以“联觉——联想”为基础的音乐表现机制,必然决定了所谓的“理解音乐”,其实是在理解自己——无论你掌握多少音乐的背景资料,你实际上还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在自己的经验中去联想。

大家老是怀疑听不懂音乐,其实就是跌入了这样的一个陷阱,音乐不是猜谜,如果你要深入的把握它,阅读材料,很可能因你接触的材料不同,你对这部音乐作品所唤起的认知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道理是一样的,各有各的见解,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经历显然是把握音乐的一个最重要的门径。一个人感知音乐必须头脑里有很多非音乐的东西,尤其是音乐更深层的内涵,音乐的内涵是一种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审美趣味、民众心态等诸多因素支撑起来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像是猜谜一样、通过数学推论可以得到的东西,它需要我们一种直接情感的参与。所以说,对文学、美术作品理解的不同,表现在对深层意义理解的差异上,而音乐则在“表现的是什么”这个最起码的层次上发生理解的差异,这种差异被概括为音乐理解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

音乐艺术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表现看得见、说得出的思想或形象性的内容,而在于带给人们丰富的听觉体验与微妙的情绪变化,在于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人的心灵在音乐中获得自由。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审美正是你的体验与理解赋予的内容。

注释:

①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J605

A

1005-5312(2016)11-0103-01

猜你喜欢
联觉听者小孩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知识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听途说
你是联觉人吗
云小孩(上)
懒小孩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