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红艳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苏州园林文化形象设计与推广
武红艳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本次设计是以“苏州印象”为主题的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新一轮介绍,在人们的印象中,苏州园林美,美在细微之处,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魅力无不让人折服,她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欣赏到园林的美景,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其最本真的美,那便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苏州园林;插画;美
现代人都想追求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但不一定都能实现。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适时地回归自然是必要的,在当下喧嚣的城市天幕下,净土已然不多,但我们要学会去发现自然的美,并乐在其中。挣脱外界的束缚,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1.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次设计主要是从“苏州印象”这个主体出发,宣传苏州园林的文化形象,便选取了苏州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盘门瑞光塔、寒山寺、拙政园、留园以及虎丘,它们分别是佛教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从三种属性不同的园林中各挑取其中一二,便可窥得其他园林的大致规格。
2.本文研究的目的。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对五个经典景点(佛教园林:盘门瑞光塔+寒山寺;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皇家园林:虎丘)的介绍提起大众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兴趣,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自然的美,使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看,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去发现苏州园林的美美在何处。
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盘门瑞光塔、寒山寺、拙政园、留园以及虎丘,是此次毕业设计的研究主体,将景区内的著名场景进行重组,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即视感,能够让人有想看实际场景的冲动。主要运用了借景、对景、隔景、分景与框景等取景方式,将五大园林的特征描绘在了插画之中,疏中有密,相间其中。
4.研究方法与创新。苏州园林早已是苏州的代名词,所以如果我想做出吸引人的苏州园林的文化形象,我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统一插画的风格,在现有的周边产品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创意性趣味性的产品,并制作一些原创的手工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游览园林,并购买相应的周边产品。
不再简单地从构成、空间上来研究苏州园林,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现代的元素,例如纹样与建筑的结合,让古典园林重又披上一层靓丽的面纱。
1.苏州园林文化形象的设计定义。“苏州印象”作为一个机构,是为了更好地为大家宣传介绍苏州园林而虚拟的,从多角度来向大家介绍苏州园林。
2.苏州印象logo的确立。“苏州印象”最终以红色为主基调、扇形的形状表现出了其四个字。
3.插画与苏州园林。在这里将插画与苏州园林结合在了一起,以一种水墨画的形式。运用几何元素在图形中的构成,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既保留了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1.宣传册。从五大景点中挑选了虎丘和盘门,为其做了宣传册即景点介绍,三角形的折叠方式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好奇,取阅翻读。盘门宣传册,从盘门水城门、吴门桥、瑞光塔着重对盘门介绍,宣传册中的纹样,增添了几分色彩,也为古老的景点盖上了一个鲜艳的戳。虎丘宣传册,将虎丘塔与虎丘剑池拉出来作了介绍,它俩是虎丘十八景中尤为著名的。自己动手,这种三角形式的宣传册,携带方便,折叠或是拆开也很容易.
2.摄影照片。苏州美,不仅仅停留在插画中。将拍的整个苏州城的美景打印出来,供大家欣赏。摄影的照片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整套毕设的单调性,因为它不仅仅是插画设计,更是对整个苏州城的宣传。
3.手工明信片。手工明信片的制作,是整套设计手工量最大的一项工程。由于选取的材质比较特殊,便选择了以照片放在中间、上下用两层特种纸包裹着的形式。手工明信片的意义也不一样,自己动手制作,DIY来设计属于自己的明信片。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对五个经典景点(佛教园林:盘门瑞光塔+寒山寺;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皇家园林:虎丘)的介绍提起大众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兴趣,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使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去发现苏州园林的美美在何处。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人们走进“苏州园林”,去体会其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去感知历史残存的痕迹。
[1]居阅时.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曹林娣.图说苏州园林[M].合肥:黄山书社,2010.
TU986.1
A
1005-5312(2016)11-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