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贤辉
我还是要谈一谈需求侧改革
◎ 王贤辉
自从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报刊上就少见讨论需求问题了,但是,我还是要谈一谈需求侧改革的问题,因为需求侧改革的问题不解决,供给侧改革也难达到目的或取得预期实效。
现在,人们一提到拉动需求,就想到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一提到四万亿投资,就联上当下的去产能去库存,就谈虎色变。问题在哪里?问题不在投资四万亿拉动需求,而在于一些决策者对需求的片面认识和误判。
需求有外需和内需两种,外需就是出囗,因为全球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不景气,出口不旺,所以靠外需拉动中国经济效力有限,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就出在内需上,内需就是国内消费,又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但生产消费最终必须落地到生活消费,才成为社会的最终消费,只有居民的最终生活消费,才能有效拉动经济,而只有成为居民最终生活消费的供给才成为有效供给,才是中央的供给侧改革所指。凡是不能形成居民最终生活消费的供给都是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就是对需求特别是内需的片面认识和误判的产物。所以用投资拉动经济没有错,错就错在乱投资,乱投到只能拉动生产消费即GDP,但不能形成居民最终生活消费上去。比如,许多城市库存的大量商品房卖不出去,许多钢铁水泥煤炭等生产消费的原材料不能变为居民生活的最终消费品,所以,抓供给侧改革必须同时抓需求侧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改革,只有用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来拉动中国经济才有可持续性。这里要特别指出,本文所说的内需,是专指居民生活消费需求。
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呢?毫无疑义,通过供给侧改革,不断向各阶层居民提供需要的高质量消费品,但是,光有这一条还不行,还要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因为即使你能提供最好的高质量消费品,居民如果没钱买也还是白搭。如房地产一边在去库存,一边又有许多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缺乏住房,原因不是房造多了,而是因为他们有消费需求但无消费能力,即缺乏购买力。要提高购买力,当然就要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但光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还不够,还必须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否则,社会财富再多,如果被少数人占有,社会还是缺乏购买力,因为在同时期内,如果多数人增加一百元收入,而少数人却增加一千元甚至一万元收入,则多数人还是消费不起,因为物价会被少数有钱人拉抬上去,当少数有钱人消费满足后,多数中低收入者却因消费不起,而使全社会内需萎缩经济下行。例如,以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大多数员工年薪都是二三万元,而少数高管年薪却二三十万甚至上百万数百万元,你说光提高员工年薪几千元,能拉动社会消费吗?然而,我国企业员工与高管贫富差距悬殊的现状就是这样,还有行业之间的收入贫富差距更严重;又如农民工进城买房问题,就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来说,要在其打工的所在城市买房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让其落户也买不起,农民工不像城市居民,退一步说,即使像城里人一样贷款买房,也不一定会买,因为职业不稳定,如果贷款买了房,明天老板辞退你了或者要换个城市打工怎么办?再说如果在大城市打工,在家乡的小城镇买房,行不行呢?那他买的房给谁住?自已还长期在外打工租房,又如果让农民工回到家乡的城镇去就业也不行,因为中小城镇吸纳不了,大城市又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因为中国的优质社会资源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所以,中国的城镇化和保障房工作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综上所述,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在抓好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解决内需问题,重点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因此,在继续扩大就业的同时,必须全面系统精准的进行社会财富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总体提高社会居民生活消费能力。
缩小贫富差距,推行社会财富收入分配改革难度极大,甚至比反腐败的难度还大,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某些利益集团,甚至还涉及到某些掌权者的切身利益,但必须知难而上,否则,就不能破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决策者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进行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提高社会居民总体消费能力的重大深远意义的认识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