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本是人生的一块跳板
——读廖晓英的《中学还能这样上》

2016-10-24 03:20:49张贵勇
未来教育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加拿大中学老师

张贵勇/文



中学教育本是人生的一块跳板
——读廖晓英的《中学还能这样上》

张贵勇/文

五年前,我的孩子刚上小学,面对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开始思考:小学教育到底该教孩子什么?廖晓英老师的《小学还能这样上》一书,让我看到了近乎理想的小学教育模样,有种豁然开朗之感。五年之后,她的《中学还能这样上》出版,同样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让人更全面地了解加拿大教育的精神与细节,也感悟了何为理想的中学教育。

廖老师的文字客观冷静、细致入微,生动的案例与论证,让人触摸到真实的加拿大教育的脉动。正如廖老师所言:“加拿大注重对孩子兴趣和智力的开发,强调对创造力和思考力的培养。老师注重教授学生们如何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学到的方法再进一步学习知识。”这种精神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均可以体会到,而这其实也是中学教育的本质与魅力所在。

如果说小学教育是引导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想方设法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路,让他们看到大千世界的奇妙,那么,中学教育在方向上则是掌握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理念上是借助丰富多样的平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把握了中学教育的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以此对照我国的中学教育,倘若依然循着小学教育的方式,手把手一字一句地教孩子,未给孩子更多探索自我的机会,或者使孩子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意中人”,那这就是南辕北辙,实则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是学校管理者们最该警醒之处。

实际上,加拿大教育之所以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关键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对中学教育准确定位。而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过程中。《中学还能这样上》一书中介绍的“梅树中学”,有着强烈的个性化教育精神,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例如,学校开设了吹拉弹唱、绘画、陶艺、舞蹈、戏剧、滑冰、游泳、打球、厨艺、木工等丰富的课程,目的不是为了把人人都培养成能工巧匠,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们各种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开发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让孩子探寻自己的真正爱好。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加拿大的中学紧扣学生的职业规划,将课程与学生的未来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高考并不是中学教育的终点,而只是多种可能之一。孩子在体验各种课程的同时,会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并最终确立人生方向。就像廖老师所介绍的,加拿大的中学教育把握住了青春期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注意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求高深,不拔苗助长,而是跟随孩子们的心智,在内容、方法、情绪、思想多方面给予正面引导。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每个学年末,初二学生都会有“营地宿营”活动,路上要骑行40公里,旨在提高骑车技术、学习宿营方法、参与公益活动、做好团队合作等,廖老师的两个孩子“拴柱”和“非非”完全是自主完成,既锻炼了自主能力,也“开眼看世界”,近距离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脚下的大地。也许,理想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将要高飞的时候,给孩子机会丰满自己的双翼,并鼓励其勤加练习,未来某一天能飞得更高、更远。

翻阅《中学还能这样上》,让人惊叹于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系统与细致,也感慨于中国与之的差异。其实,差距固然源于国情、社会发育程度和文化的不同,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两国对中学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在中国,很多中学将高考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以超级中学、巨型中学的面目不断强化之。从现实来看,登上大学的宝塔尖,虽然很重要,但不应把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作为几乎全部的教育内容,不能以宝贵的六年光阴为代价,只为了一纸录取通知书。殊不知,很多孩子挤过独木桥,赢了学历,却输了未来。

向加拿大教育学习,除了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思考,重新梳理中学教育的定位,还要不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帮助孩子叩问内心,力求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成员和负责任的家庭成员,让孩子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中与自我的兴趣和潜能对接,眼光看得更远,视野更开阔。

猜你喜欢
加拿大中学老师
在多解中学创新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六·一放假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
加拿大看病记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9